巴位元專欄 | 比特幣漲到100萬的依據:淺談可無限膨脹的分散式組織
《反壟斷法》存在,公司組織不可能無限膨脹,但是分散式組織卻可以。區塊鏈演算法驅動的分散式組織商業價值需靠系統內的加密貨幣上漲來體現,而加密貨幣上漲背後是有使用需求驅動的,通過程式碼開源,可以無限放大這種使用需求。
很多人抨擊加密貨幣是沒有價值,他們認為加密貨幣終將是一個龐氏遊戲,持這樣觀點的不乏價值投資大師巴菲特以及摩根大通總裁傑米.戴蒙等大人物。而在很多比特幣死忠粉看來,比特幣是有價值的,而且漲到100萬一枚只是時間問題。那麼,筆者今天聊聊其中的邏輯。
我們知道很多發幣的區塊鏈專案,背後的法律主體是一個非盈利性質的基金會。商業模式並不是像公司制一樣,通過獲取利潤分紅回報股東。發幣的區塊鏈專案,尤其是公鏈專案,定位於底層基礎設施,而且程式碼也是開源的,可以隨便讓人抄、讓人改。做專案如果不是為了獲取利潤,難道只是做慈善的嗎?這樣的專案價值又在哪裡?
關於這個問題,筆者曾經和一個好朋友爭執到面紅耳赤,顯然,當時在激動的情緒下,我並沒有把這個問題解釋清楚。在談這個問題之前,首先得認可,加密貨幣是區塊鏈系統的激勵載體,如果這一點無法達成一致認識,就是是蘇秦張儀在世也很難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美國sec把加密數字貨幣分成兩類,一類是實用型通證(utility token,簡稱“ut”),另外一類是證券型通證(security token,簡稱“st”)。大部分的加密貨幣為了避開sec的審查,將自己定位為ut,實際上很多更加接近於st,為了證明自己是ut,需要通過“Howey Test”測試。而本文主要討論ut。
Ut的商業價值需體現在幣價上漲
直截了當的說,分散式組織的商業價值最終體現在幣價上漲,是的,你沒有看說,筆者說的就是幣價上漲!
那麼,如何讓幣價上漲呢?第一種,直接拉盤、坐莊、市值管理,統稱投機需求。顯然,本文要討論的並是不這一種。第二種,讓幣使用流通起來,有應用場景支撐,在總量有限的情況下,應用場景越多越豐富,對幣的需求就越大,從而進一步推升幣價,統稱使用需求。實際情況往往是兩種需求同時存在,共同推動幣價上漲。而使用需求帶動的幣價上漲才是良性的上漲,跟股票因為盈利能力強帶動的上漲是一個道理。
公司制,企業需要竭盡所能追求商業性收入,降低成本費用,最大化給股東創造回報。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公司需要不斷創新,研發新的技術,以新的產品或服務搶佔市場,或者通過創新技術讓自身的產品或服務成本更低,從而更加有市場競爭力。創新---降低成本---提高利潤---回報股東,可以形成一個正向的反饋,在這個鏈條中,創新十分關鍵,因此,為了鼓勵創新,各個國家制定了專利保護制度,目的是讓創新者可以在一定時期內享有該技術壟斷,來獲取利潤。各國發明專利保護期基本都是20年,而實用新型和外觀設計保護期是10年。
區塊鏈專案,程式碼都是開源的,意味著希望更多的人使用,公鏈的節點也都是自由進出。開源跟專利保護完全相反,但是獲得的效果可能更好。開源跟網際網路免費的邏輯還不一樣,網際網路免費獲取流量,然後通過其他方式(比如廣告、資料等)變現。而開源是希望更多人使用區塊鏈系統後,使用需求帶動幣價上漲。
所以,區塊鏈分散式組織和公司制中心化組織,是完全不同思路,分散式組織保持開放,而公司組織則排斥開放,甚至在基因裡渴望壟斷市場攫取利潤,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商業模式。分散式組織也不是做慈善,它的商業價值通過體系內的加密貨幣上漲得以體現。
比特幣和以太坊鏈上資料和價格呈正相關
比特幣,是人類第一次用技術手段實現了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大家願意接受它作為價值儲存,一度被譽為“數字黃金”。比特幣最大的應用在於價值儲存,雖然因為它的巨幅波動,很多人還不認可這個觀點。但是在比特幣的擁護者看來,比特幣就是財富的儲藏載體,因為它安全可靠,而且全球認可的人最多,自己掌握私鑰的情況下,沒有任何人、組織可以凍結它。而且長期來看,比特幣仍處於上升通道之中。而僅僅財富儲藏這一個應用,即可支撐比特幣如今600多億美元的流通市值。
以太坊(Ethereum),如白皮書裡寫道的要做下一代智慧合約和去中心化應用平臺,可以把它比喻成一臺“世界計算機”,任何人都可以上傳和執行應用程式,而以太幣(eth)作為該系統裡的燃料(gas),隨著以太坊上執行的應用程式越多,eth將不斷被使用消耗而升值。除此之外,2017年火爆的ico融資,以太坊被當成硬通貨,用於區塊鏈專案ico眾籌。2017年火爆的ico情,以太坊漲幅近100倍。 幣價上漲和應用呈現正相關關係,而應用的表現形式就是鏈上資料的情況,所以價格和鏈上資料基本呈現正相關的關係。根據歷史資料,無論是比特幣還是以太坊,其價格和鏈上資料基本印證了上文所述結論。每當鏈上資料和價格開始出現背離走勢時,價格要麼低估要麼高估,而最近的比特幣價格和鏈上資料的關係開始背離(見下圖),大致可以判斷比特幣當前的價格處於超賣區間。
資料來源:bitinfocharts

資料來源:bitinfocharts
分散式組織取代公司組織的理論依據
我們知道現代公司制下,沿用了義大利人發明的複式記賬法,每一筆業務的發生,需要在兩個相關的賬戶登記,這樣可以清晰的反應經濟業務的來龍去脈,其記賬規則概括起來就是“有借必有貸,借貸必相等”,這也是會計恆等式資產=負債+所有者權益的由來。
會計記賬本質也是記錄經濟業務行為,但是我們知道資產負債表也是可以操作的,即便是上市公司財報每年由會計師事務所審計,也難以杜絕造假髮生。比如歷史上著名的“安然事件”,這家曾經的能源巨頭虛增利潤以及通過關聯公司隱藏負債最後東窗事發,甚至連累其審計師安達信倒閉,外資會計師事務所從此“五大”變成了現在的“四大”。
加密貨幣的使用需求直接轉換成幣價上漲,跟公司制下的商品、服務使用需求轉變成利潤—股價上漲相比,少一道環節,可以節省更多成本,也可以減少中心層面(公司)的操控,而且無需繳稅(公司制的綜合稅率大約30-40%)。
美國製度經濟學家科斯認為:企業存在的理由是人們通過企業組織可以降低交易成本。區塊鏈分散式組織通過一套開源演算法,可以讓整個系統良好的運轉,而且節約了大量的成本,這也是區塊鏈分散式組織可以取代公司組織的主要理論依據。
例如比特幣,一個連創始人中本聰都找不到的區塊鏈專案,沒有辦公室、沒有高管、沒有員工,但有一大推開發者、礦工、交易所、持幣使用者圍著這個生態系統運轉,而且他們相互不認識。原因只有一個,這個系統創造巨大的使用需求(價值儲藏或者全球支付),直接體現在幣價上漲,而這些生態參與方因為各自逐利而走到了一起。
未來不可能出現無限膨脹的公司,但可以是分散式組織
通證經濟和股份制都屬於經濟激勵制度,在經濟激勵下,無論是公司組織還是分散式組織都有可能出現巨頭。雖然很多跨國公司龐大到超越了一些主權國家,但作為中心化公司組織不可能無限龐大,因為龐大到一定程度,威脅到國家主權或者讓人們產生恐懼時,很可能面臨政治壓力而遭受分拆。
比如美國曆史上反托拉斯運動,先後出臺了兩部著名的反托拉斯法案《謝爾曼反托拉斯法》和《克萊頓反托拉斯法》,專門用於阻止無限龐大的公司。洛克菲勒建立的石油巨頭標準石油公司,曾經壟斷了美國95%的煉油能力、90%的輸油能力、25%的原油產量,最後被拆分成34家。
我們現在還熟悉的摩根斯坦利和摩根大通在半個世紀以前是一家,摩根財團在當時的金融市場上龐大到可以呼風喚雨,1907那年,華爾街因為債務出現了大恐慌,銀行紛紛收回貸款,股市暴跌,民眾擠兌,幾家大銀行瀕臨倒閉,美國財長、紐交所主席不得不親自登門摩根求救。那一次,摩根財團成功組織了救市,直接扮演了中央銀行的角色,而正主美聯儲直到1913年才成立。
當公司組織龐大到一定程度,即便是摩根財團這樣根基深厚的公司也無法避免被拆分的命運。各國都已經有反壟斷法,目的就是防止公司無限龐大。而就在去年,歐盟還對谷歌處以50億美元罰款 堪稱史上最大反壟斷罰單。
但是區塊鏈演算法驅動的分散式組織不一樣的地方是,沒有任何人能夠控制這個組織,它是一個自組織,參與其中的人通過激勵自發推動系統運轉。也就是說,這個系統一旦啟動,就像永動機一樣,基本停不下來了,所以它可以無限膨脹,而且主權國家的反壟斷法基本上也拿它沒有辦法,即便是處罰,開罰單的物件也沒有,更不用說把這個原本就是分散式的組織分拆掉了。
資料來源:btc.com
比特幣社群是目前最成功的自組織,即便經過幾次超過80%的大跌,被主流媒體宣判過幾百次的死亡,但它仍頑強地運轉著。湧入比特幣挖礦給系統記賬的人仍絡繹不絕,開發者雖對擴容方案有爭執,但閃電網路等技術應用也迎來爆發性增長,此外,比特幣從來不缺死忠粉。也許有一天,比特幣或許真的能顛覆全球的貨幣體系,比特幣如果真的漲到100萬,千萬不要覺得驚訝,因為它背後是一個可以無限膨脹的自組織,而且它還只是個十歲小夥子,千萬不能小覷了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