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位元專欄 | 從百家號到買熱搜:中心化網際網路的區塊鏈之變(上)
關注科技領域的朋友們應該都被一條新聞給刷屏了,那就是人們發現自己曾經十分信任的、被稱為“更懂中文”的百度搜索引擎,變成了百度內建自媒體“百家號”重要的引流工具,這使得百度搜索結果的前幾頁已經變成了各種廣告和百家號的天下,而真正有價值的搜尋結果屈指可數,訊息一出,輿論震撼,口誅筆伐之聲一時又起。作為BAT中最名不副實的巨頭,百度在輿論場上再一次被打成了螞蜂窩。
不過,在筆者看來,這篇文章與其說是得出了什麼新結論,不如說是說出了很多人此前有所察覺,但又未曾表露出來的心裡話而已。然而問題在於,解構和批鬥總是容易的,只要肆意的發洩自己的情緒就可以,而建構和尋找替代方案卻是困難的,因為這需要靜下心來集中注意力去思考一個問題:既然百度搜索引擎的結果是不準確的,那我們應該怎麼辦?對此,筆者決定為大家推出一個分為上下兩篇的系列文章,本文為上篇,分為三部分。鑑於文章略長,各位讀者可以直接翻到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閱讀:
1、從百家號到買熱搜:被人為操縱的網際網路
2、網際網路治下的個體,或傀儡師牽線的玩偶
3、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網路:自由民的最後島嶼
一、從百家號到買熱搜:被人為操縱的網際網路
我們還是回到文章開頭的那個問題上。在很多人看來,既然百度不好用,那簡單粗暴的就把它推下神壇、另立新王不就得了?但問題在於:其他的中文搜尋引擎——比如說搜狗這種通用的搜尋引擎;或是像微博這種站內的搜尋引擎,其結果就會更客觀嗎?答案恐怕是不盡然的。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眾所周知,現在的微信公眾號已經彙集了很多有質量的內容,而要搜尋微信公眾號裡有價值的內容,最簡單的方式有兩種:使用微信內建的引擎搜尋、或是使用搜狗的“微信搜尋”功能。而當你想要根據幾個關鍵詞搜尋一些有價值的內容、甚至是你之前已經看過的一些高點選量文章時,猜猜結果會怎麼樣?沒錯,各位讀者應該有預感了——你們在這些搜尋引擎中,經常是搜尋不到這個內容的,甚至在某些極端的情況下,你把這個文章的全部題目都輸入進去,排名前幾位的結果可能都不是你想要的。
在很多朋友看來,這個結果可能是比較出人意外。然而,作為一個經常會在微信公眾號體系內搜尋資訊的人,筆者可以告訴大家:這都是的的確確存在的現實。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大體無非兩種:一是搜尋引擎客觀實力不行,沒法抓取到更符合搜尋關鍵詞的結果。不過結合現實情況來看,此種情況的可能性較小,畢竟站內資訊抓取不比站外,不存在因為利益主體相左而遮蔽資訊介面的問題。那這樣一來,就剩下另外一種非常可怕的可能性了:那就是搜尋引擎在有意為之。
事實上,作為一名經常要從網際網路上搜索並獲取大量資訊的研究員,筆者早就對中文網際網路匱乏的含金量感到萬分惱火了。然而,就像幣圈經常說的那句話一樣——“跌了90%,沒想到還能跌90%”,在最近的一兩年之內,筆者開始發現:當你以為中文搜尋引擎的底線已經到了地板的時候,沒想到地板下面還有地下室。如果說早先的中文搜尋引擎還僅僅是因為客觀技術問題,沒法把你引導向有價值的資訊之上,那現在只是開始公然主觀作惡,直接把垃圾資訊推送到你的面前。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相信很多讀者應該都注意到了一件事:那就是無論是百度搜索、搜狗搜尋、還是微博搜尋,在這些搜尋引擎的搜尋框附近,動不動就躺著一堆詭異無比的所謂“搜尋熱詞”,這裡姑且不提這些搜尋熱詞的無聊程度到了何等登峰造極的地步、以至於對分散人們寶貴的注意力作出了多麼巨大的貢獻,只說一點——這些所謂的“熱搜”,是真的有客觀點選量在支撐、被動升上熱搜榜,還是隻不過是受到既得利益集團的主觀操作,主動被抬上熱搜榜的?
事實上,只要稍作觀察便不難發現,這些所謂的熱搜,很多時候就是由人來主動調整的。在筆者寫這篇文章的2月5日,正值中國農曆春節的大年初一,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搜狗微信搜尋的熱詞裡,竟然沒有一條跟春節相關的內容(見下圖),要知道,此時距離春晚已經過去了將近20個小時,微信公眾號裡怎麼可能連跟春晚、甚至是春節搭一點邊兒的熱文都沒有?而微博搜尋和百度搜索雖然都有一些跟春節相關的內容,但是彼此之間也是沒有任何一條重疊的訊息,難道百度的使用者和微博的使用者多關注點完全不存在交集?這都是通過常理很難說得通的。由此我們基本可以判斷,所謂的“搜尋熱詞”其實真的就是如同坊間所說的“買熱搜”一樣,是被人所主觀操縱的。
圖:2019年2月5日,搜狗微信、百度、微博的各自搜尋熱點
二、網際網路治下的個體,或傀儡師牽線的玩偶
看到這裡,也許有人會認為筆者實在太過大驚小怪,畢竟“買熱搜”這種事情都出現好幾年了,怎麼今天才跟發現了新大陸一樣。OK,那筆者不禁要問了:既然如此,那為什麼人們又會對於百度搜索引擎操縱搜尋結果這件事情擺出一副莫名驚詫的樣子?是誰給你的勇氣,讓你認為網際網路巨頭可以在肆意擺弄熱搜排名的同時、又維護著搜尋結果的排名公正?這兩件事情難道不是同一個潰爛的根所長出來的不同惡果嗎?而這個徹底潰爛的根,其名字就叫——中心化網際網路巨頭對於資訊流的操縱。
需要指出,很多人現在可能還沒有意識到,網際網路資訊流被操縱的結果有多麼可怕。在他們看來,這至多可能不過是耽誤了他們的時間,讓他們關注了一些明星無聊的八卦瑣事而已。然而事實遠比這要嚴重——你以為你從資訊的引導中所受到的影響不過是僅僅分了一下神而已,但網際網路公司的輿論專家卻十分明白,在看到某些新聞、並根據作者選擇性釋放出來的資訊得出結論之後,你的下一步動作,往往就會是直接或是間接的具體行動。舉個例子:某搜尋引擎看某家公司或是某個人不爽,怎麼辦?答案非常簡單,把與其相關的負面新聞(有些可能乾脆就是陳年舊事)掛在熱搜榜上幾天十幾天,再召集幾個寫手添油加醋的描述一番,比如說產品如何如何有害等,不用多久,這些利益主體的產品就會遭到市場的抵制,最終導致其收入銳減、現金斷流,甚至引發生存危機,最後相關負責人不得不痛哭流涕地在攝像機前認錯求饒,顏面掃地。
由此可見,在這種“看到資訊→得出結論→進行行動”的鏈條指引下,現在的網際網路大公司,已經不僅僅是資訊流的巨頭了,他們甚至都在隱祕之中時刻地精準指引著人們的行動方向。簡單的說,這些肆意把玩資訊流的中心化網際網路大企業,他們想讓你愛/恨誰、你就會愛/恨誰;想讓你愛/恨多久、你就會愛/恨多久;而到了最後,他們想讓你幹什麼、你就會去幹什麼。從表面上看,資訊的去中心化似乎讓每一個人都有了自己的所謂“獨立思考能力”,但這其實只不過是一種假象,真正的事實是:人們思考能力的相當一部分,都中心“雲”化到了網際網路巨頭那裡,而這些巨頭所有的思考指向只有一條——那就是如何利用你們的思維、情緒乃至行動,來為自己的利益集團牟利。做個不恰當卻又比較準確的類比:在資訊流被掌控於中心化大機構的情況下,每一個網際網路使用者都可能是被牽著線的木偶,而幕後的傀儡師,正是那些中心化的網際網路大公司。
圖:你以為網際網路巨頭影響的只是你所接受的資訊,實際上他們在操縱你的整個行動形成鏈條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就會明白,現在網際網路的問題根本不是百度一個公司的問題,而是整個網際網路行業的問題。還是回到第一部分開頭的那個問題,就算中文世界最大的搜尋引擎頭銜易主,遂了很多人的心願,那後續上位的真的就會是更有節操的企業嗎?從筆者上面對搜狗和微博搜尋的介紹情況來看,恐怕未必。操縱搜尋結果是很多中心化網際網路巨頭都存在的問題,只不過是程度輕重的區別,事實上,除百度之外的其他搜尋產品上之所以沒有被打成篩子,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如下幾個大家都心照不宣的因素:一是其知名度相對不高,批鬥他們對自媒體作者來說沒有太大的引流作用。二是這些產品還沒有做到一家獨大,尚處於通過改進產品質量來吸引流量的階段,地位並不穩固,因此還不敢過於肆無忌憚。然而這並不代表我們就要高估他們的人性底線,縱觀世界歷史各朝各代的君王,在權力集中的情況下,能夠自律的寥寥無幾,在網際網路的世界也是如此,用一句改造過的段子來說:我不是說某個網際網路產品是垃圾,我是說在座的、中心化網際網路巨頭的產品,都是垃圾。
三、基於區塊鏈的分散式網路:自由民的最後島嶼
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就不難明白為什麼基於區塊鏈的網際網路會如此重要。因為在數字時代,資訊早已經不是外圍的業餘消遣工具,而是實打實的、驅動社會發展方向與力度的方向盤與發動機,是重要性不亞於石油、電力與資金的戰略資源。而包括BAT在內的巨頭們已經告訴我們,當資訊這種重要資源的管理權集中到像他們這種中心化機構的手中時,會出現何等可怕的景象——你不僅會成為大型IT企業的傀儡玩偶、甚至也有可能會成為其他傀儡玩偶的針對物件。今天你當看客去浪費精力批鬥別人,明天你就有可能在其他看客們的圍觀中被圍毆。在資訊流可以被隨意引導的情況下,沒有一個人是可以置身於這場風暴之外的,所有的人都是下一個潛在受害者。而如果這樣的趨勢在發展十幾年或者幾年下去,我們在歐美科幻小說當中看到的那種景象,很可能就會以某種形態出現在現實生活中——某些高智商的科學家掌控了整個世界,而其他的人都不過是被玩弄於股掌之間的工具而已。
圖:網際網路時代的很多網路使用者,猶如圖中傀儡師指線上的玩偶一般,而背後的操縱者,正是擁有資訊流掌控權的網際網路大公司

至此,情況已經十分明顯:在現有的、由中心化巨頭所集權治理的網際網路之外,我們一定還需要一個由去中心化個體們所分權治理的、另一張基於區塊鏈的網際網路。這張網際網路的資料是不是以鏈式結構來進行儲存也許並不那麼重要(畢竟也可以是有向無環圖),能不能跑起堪比阿里雙十一的資料量甚至也未必那麼重要,但最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在技術上實行分權的治理,只有在這樣的情況下,網際網路上的資訊流才會以較為客觀準確的形式呈現,我們才能真正的瞭解到:什麼樣的搜尋結果才是最符合我們的搜尋需求的、以及什麼樣的話題是目前最受人們關注的。而不是被某些中心化的機構所主觀誘導的各種思維陷阱。這樣一來,我們就需要面對一個繞不過去的問題:那就是這樣一個去中心化的區塊鏈網際網路、它跟中心化的網際網路之間將會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在恢復了網際網路本源、“make internet decentralized again”的情況下,它會替代那個已經被操控的千瘡百孔的中心化網際網路嗎?
圖:由中心化個體所治理的傳統網際網路
VS由去中心化議會所治理的區塊鏈網際網路
對於這個問題,相信很多朋友都已經猜到了答案,那就是是100%的——不會。在一個需求多元化的世界,本來就很難存在誰能夠徹底壓倒誰的說法。中心化網際網路在如此根深蒂固的情況下,仍然留下了筆者這樣的、對其並不感冒的漏網之魚;至於幾乎是從零開始的、完全沒有任何營銷資源的區塊鏈網際網路就更不用說了,能夠從現有的網際網路市場份額裡咬下一小塊,已經是萬幸中的萬幸。出現這樣的情況,原因也很簡單:雖然中心化網際網路上傳播的資訊流有相當一部分並不真實,然而問題在於:儘管不願意承認,但是在某種程度上,人類潛意識裡對於“不真實”是存在剛需的。
鑑於很多朋友可能一時間並不能理解這句話的深刻含義,因此有必要對其作出相應的解釋。眾所周知,當很多人現在上網搜尋資料時,他們所真正追求的並不是真相、而是他們所想看到的“真相”。也就是俗稱的“找認同”。而網際網路巨頭們就是抓住了人類的這個弱點,他們給人們展示得更多的、只不過是人們所喜歡看到的“事實”、而非客觀存在的“事實”。畢竟很多時候,瞭解真相往往是非常痛苦的,尤其是那種與自己原有認知相左的真相,因為這樣一來,你就不得不對自己原來的認知架構給予否定,並重新打磨一個新的分析系統。而瞭解自己想看到的“真相”卻是舒適的,一方面它會讓你對自己原有的認知給予肯定,另一方面你也無須為此升級自己的認知系統,可以說是非常符合人的惰性的。
在這樣的情況下,基於區塊鏈的、去中心化網際網路和現有的中心化網際網路,其使用場景的區別已經非常清楚:去中心化網際網路上由於分權治理的特性,所有的資訊流都呈現出透明化的趨勢、相關的統計結果(不是資訊內容)和資訊流向也更為真實,它更適用於那些熱衷於鑽研和較真的、願意直面現實的研究者們,後者根據這些真實的資料,將會得出較為縝密的結論,進而成為資訊的提供者。中心化網際網路由於集權治理的特性,所有的資訊流都在黑箱之中、被中心化的企業隨意操作,它更適用於那些並不希望通過網際網路來得到什麼價值資訊、而只是將其作為一種業餘消遣工具的使用者們,在這種楚門的世界中,他們得到了精神上的放鬆與滿足,最終成為了資訊的消費者。從暗網和明網的過去經驗來看,這兩條線之間基本不可能產生什麼交叉。區塊鏈網路的使用者看到中心化網際網路的大型奶頭樂現場,大概會發出腐朽衛道士一般的感慨;中心化網際網路的使用者看到區塊鏈網路上的所謂“真實資料”,則會毫不猶豫地將其斥之為謊言和陰謀,隨後逃回自己的舒適區裡。事情大概只能如此,因為這就是世界的隱祕法則。
那麼,區塊鏈網路要如何實行分權的治理呢?面臨著中心化網際網路巨頭的衝擊與腐蝕,其又要如何進行應對?在這一系列文章的下篇,筆者將會向大家詳細介紹相關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