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票價,正在“殺死”春節檔
文|南如珉、編輯|夏添
對於業內來說,春節檔不及預期、《流浪地球》封神,是一個主要的聲音;而對觀眾來說,吐槽票價太貴成為了絕大部分人的心聲。
一系列輝煌的紀錄,並不能填補春節檔背後存在的諸多問題,光鮮的成績拆解下來,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提升。春節檔是唯一能吃到底層人口紅利的長檔期。但春節檔已經發展了六年之久,觀眾在這六年中,在不斷的爛片、上當之後,也有著巨大的成長,這種成長在今年也得到了體現。
今年高票價究竟是怎麼來的?
先列一個數據,今年大年初一拿到了14.38億票房,較去年有著13%的增長。但整個大盤的增長,只是來自票價的增長而已,觀影人次甚至有一個微小的下跌,是高票價支撐起了破紀錄的14億票房。
票價從去年的39元漲到了今年的45元,才有了看似光鮮的的紀錄。高票價掩蓋了人次的下滑,掩蓋了八大金剛集體出動也未能填平的人口流量。因此,今年的春節檔較去年有了倒退,看似三大喜劇彙集了內地最頂級的號召力,但最終呈現在觀眾面前,終究還是經不起考驗。
高票價,已經被眾多人吐槽,犀牛娛樂在先期分析春節檔格局時,也第一時間發現了今年的高票價現象,提前預判了“大盤的增長來自票價的增長”。那麼漲價背後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原因有三。
首先是影院的錯估形勢。眾所周知,“史上最強春節檔”這個旗號早在一個月前就開始不斷的炒,尤其是彙集了周星馳、成龍、甯浩、黃渤、王寶強、沈騰等頂級明星陣容,讓包括院線方在內的所有人都為之振奮。影院自認為今年的影片數量多、品質佳,正是割韭菜的好時機。於是,漲價!
藉著好影片實現一次漲價,這對觀眾來說,三五塊錢並不是什麼大事,但事與願違,除了《流浪地球》品質一枝獨秀,其他影片雖然不能稱為差,但至少未曾達到預期,從豆瓣、貓眼、淘票票就能清晰的看出來。因此院線打得“好品質換高價格”的算盤打錯了。
其二,影院改變了排片的策略。之前的大年初一,幾乎是逢場必滿,當初一過到中午12點時,下午,甚至晚上的場次幾乎都已經排滿了,影院呈飽和狀態,再來的散客無法進場。
今年影院吸取了往年的教訓,他們提前將下午、晚上的場次鎖住,這些場次有的售出50%,有的售出70%,剩下的份額在當天陸續開售,這樣散客就能夠有進場的空間,同時還能根據影院飽和程度及時調整價格,做到坐地起價。
犀牛娛樂已經採訪到多位影城經理,都提到有如此的策略,讓盈利實現最大化。影院的市場邏輯是這樣的:既然40元能滿場,60元也能滿場,為何不提到60元呢?站在影院角度來看,這是典型的商業行為,市場行為。
但影院方面也有苦衷,如今全國影院數量雖然巨大,但虧損率在不斷提升,業績壓力讓他們無所不用其極。每年的春節檔都將貢獻出巨大的份額,尤其是四五線的小影院,春節檔對於它們來說至關重要,儘可能在這裡壓榨成為了無奈之舉。
其三,票務平臺的服務費提升。平常都是2元、3元的服務費,在春節檔平均漲到了5元。任何一個能夠介入到春節檔,能夠從中牟利的群體,都不願放棄這個一年一次的割韭菜機會。面對如此巨大的人口流量,沒有人不會心動。
高票價已經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品質沒有提升,價格卻漲了15%,在如此巨大的人次面前,這是一筆非常巨大的款項。但漲價一時爽,後續各種慌,因漲價帶來的負面效應已經開始蔓延。顯然,觀眾不是傻子,他們早已察覺到了票價的上漲,抱怨聲非常之大,在網際網路上,線下朋友聊天中,都能有明顯的察覺。
甚至個別影院在試探觀眾的底線,挑戰觀眾錢包的極限,他們仰仗的就是:這是春節檔,漲價你們也得看!殊不知,今年的觀眾不幹了,漲價事件已經影響到了觀眾的進場計劃,而觀眾所產生的牴觸也越發明顯。而影院在初一過後,貪婪的一面未曾收斂,並未及時調回票價,讓觀眾進場變得困難。
經歷了大年初一驚人的均價45元,觀眾在忍氣吞聲中,終於給予了強有力的迴應,這從初二的大盤的暴跌就能清晰的看出。當然,初二大盤的暴跌有著多方面原因,但經濟下行、票價上漲帶來的是最直觀的原因。
最明顯的一點在於,往年中,觀眾是樂於觀看兩部甚至多部影片的,畢竟長假期的觀影習慣已經形成,是少有的有錢有閒時刻。來到今年,影片數量暴增,但面對高額的票價,很多人選擇了只觀看一部電影,觀眾同時觀看多部影片的現象在減少。
從市場數字賬面的反饋上,直接受益者便是《流浪地球》,畢竟它有著高人一等的口碑,如果只看一部,這會是大部分觀眾的選擇,但其他幾部多多少少都會成為受害者。
從初二的大盤,再到每部影片的情況,就能看出來,並不是哪一部影片暴跌,而是幾乎每一部都在暴跌,無一倖免,呈現一個比慘的狀態,這是極其反常的現象。從歷年的資料對比來看,今年影片的品質放到歷史中絕不算差,如此的高跌幅,只能證明觀眾不是反感哪個片子,而是放棄了整個電影領域。
就目前的市場情況來看,顯然影院方高估了自己的實力,高票價是一種趕人行為,當觀眾看到APP上的價格時,就已經放棄了整個觀影行為,如果說初一漲價情有可原,那麼初二再到以後應該恢復的正常才行。另外,在品質一般的情況下,影院第一件事要做必須是降價,這樣才能儘可能挽留住觀眾。
同時,假設今年的票價是往年的水平,未有漲價行為,大盤是否會更好?這是值得辯證來看的。大盤的下滑,終究還是觀影人次的下滑,是影片吸引力不足的體現,正常情況下,價格很難影響到票房。但放到春節檔中,降價卻會有著強大的效果,畢竟這個檔期有著大量的低頻次消費群體,有著大量的非觀眾群體,他們會非常看重價格層面,這也正是漲價所丟失的主要群體。
高票價已經在影響到老百姓的決定,在大的經濟環境下,消費切割到娛樂方面,再到電影方面的資金也在縮水。如果不上不下的品質配上高額的票價,觀眾是很容易放棄觀影的。
作為消費端,春節檔堪稱“人傻錢多”的典範,但春節檔已經歷練了六年之久,傻子也在成長,也在變少,也知道心疼錢。靠著一波強陣容在春節檔割韭菜的時期已經結束了,尤其是觀眾的消費能力在下降的時期,漲價無疑於“殺雞取卵”。
大年初二的同期資料已經低於去年,各種美夢都已破碎,到頭來,今年春節檔只剩下《流浪地球》苦苦支撐。這當然不是一個好兆頭,畢竟春節檔是整個行業苦苦打造出來的一個檔期,若要將它繼續發揚光大,不僅需要製作方拿出好的作品,也需要院線同仁的共同努力。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