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為什麼你啥都聽舅舅的
網際網路有句流傳很久的警世恆言:“嫁人不嫁鳳凰男,娶妻不娶扶弟魔”。鳳凰男大家早已耳熟能詳,什麼是“扶弟魔”?
扶弟魔就是一類幾乎無原則、無底線幫扶弟弟的女性。不單純是弟弟,《歡樂頌》裡引發熱議的樊勝美扶的就是她哥。
“扶弟魔”結婚生子之後,她的兄弟就變成了“他大舅他二舅”。春節聚會,舅舅得坐上座。家裡有個紅白喜事,總要舅舅來當主事人。中國南方還流傳著“天上雷公,地下舅公”這樣的俗語。
在有舅舅的家庭,媽媽凡事必要與舅舅商量,換工作找物件、出門旅遊,再到子女教育、買房買車,言必稱:“你舅舅說了……”舅舅不僅對已經出嫁的姐妹有話語權,對外甥外甥女同樣有控制力。
為什麼舅舅在中國家裡的地位這麼高?
扶弟魔扶的是舅舅
很多人認為,舅舅代表了孃家,能為嫁出去的姐妹撐腰。到底有多少舅舅真是這樣想的,我們沒辦法做一個精確的統計。但現實中,我們看到更多的是“扶弟魔”這樣的奇葩新聞。
2002年轟動一時的“留美博士夫妻回家被父砍死”案,就是一個“扶弟魔”的悲劇。從山東農村奮鬥出頭、留學美國獲得了博士學位的趙慶香,在和丈夫回家探親時竟被自己的父親砍死。而原因在於,她實在拿不出錢去幫自己的弟弟娶媳婦了[13]。
2015年6月19日,四川茂縣羌族傳統的婦女節活動,舅舅自始至終參與,體現了遠古時期羌族母舅權大的特徵/ 視覺中國
扶弟,本質上還是舅舅(兒子)在家庭地位高,根源就在於重男輕女。社會學家把這稱為“同胞競爭效應”——子女受到投入的資源多少,和自己兄弟姐妹的人數、性別、年齡差都有關係[1]。
兩位香港科大社會學學者葉華、吳曉剛發現,出生於1949-1970年的人,兄弟姐妹的數量幾乎沒有顯著影響家裡男孩的受教育年數,但是對女孩有顯著影響。而對1979年後出生的人來說,如果全部只統計獨生子女家庭,那麼女孩的受教育年數甚至略高於男孩[2]。
暫且不論教育質量是否真的有提升,如果我們僅從受教育年數這個指標來看,在中國,家裡的兄弟姐妹一多,有限的受教育資源會優先給男孩,女孩就不一定了。
女孩和男孩享受一樣無憂無慮的童年,卻不一定能享受同樣平等的上學機會/ 視覺中國
而且,社會學學者張兆曙等人的研究發現,中國農村家庭對子女的投入有“末孩優勢”——最小的孩子往往最受寵,得到最多的投入。超生的農村家庭,往往都是以一個大胖小子來結束生育大戰,這也和我們感覺“扶弟”比“扶兄”更多的印象相符[4]。
舅舅的婚姻也非常重要——對於重男輕女的家庭來說,傳承香火是頭等大事,為此女兒的婚姻也可以成為“扶弟”的重要手段。
人類學者閻雲翔在東北的下狎村當了7年農民,蒐集到了1950到1993年51樁婚事的彩禮清單。他發現這裡的村民嫁女兒不會把女婿的彩禮全部作為嫁妝轉給女兒,而是會留下一部分用於家庭其他開支,其中就包括兒子娶妻要準備的彩禮。一進一出,正好也解決了舅舅的娶妻費用。
閻雲翔的書中有一位生了六個女兒、兩個兒子的極端例子:因為他把前面兩個女兒的彩禮錢扣留了九成,被稱作“賣女兒的”[11]。
舅舅佔了好資源,自然在財富積累和階層跨越上比他們的姐妹輕鬆。
2014年4月26日杭州,孃家舅舅揹負著新娘踏上夫家所在的小河直街碼頭/ 視覺中國
去年,山西的一宗婚姻得到許多媒體的關注:男方是家裡唯一的男丁,而且他有11個姐姐,姐姐們湊錢幫他辦了婚禮買了房。看來買房除了“拼爹”,還可以“拼姐”。
北京交通大學的張影強博士利用中國健康與營養調查的資料庫,統計分析了中國九個省份的收入差距資料發現:不同人形成收入差距有很多的原因,比如教育水平、出生地區等,而當把“家裡有沒有兄弟”作為一個標準來考慮的時候,發現這個標準和收入差距是相關的。也就是說,家裡有沒有兄弟,確實影響到了一個人收入的高低[12]。
連男性有沒有兄弟都有可能影響後來的收入,更別說女性了。他們小時候可以奪走姐妹的玩具、零食和教育機會,長大了插手她們的生活甚至子女的人生,就順理成章了。
舅權為何這麼大
事實上,舅舅地位高並不是中國獨有的現象,在全世界都存在。
集聚在雲南的基諾族。“基諾”即“舅舅的後代”,舅舅在家庭中佔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在監護外甥的生長及取名、訂婚、結婚等大事問題上,幾乎擁有與外甥父親一樣的權力/ 視覺中國
比如摩梭族人、印度納亞爾種姓等實行“走婚制”。男方到女方家中走婚,來去自由,不組成固定家庭,女人生下來的孩子主要由舅舅和母親撫養。而“父親”則是虛無縹緲的角色[7]。在這樣的制度下,舅舅在家庭中地位高。
人類學上著名的特羅布裡恩德島,就是一個舅權崇高的社會,雖然女方婚後還住在丈夫的村子裡,但是子女撫育長大後卻要回到舅舅的村子裡去[8]。
住在誰家、吃誰的用誰的,自然就得聽誰的話。原始社會的走婚制和從舅居住,很可能就是舅舅地位高的古老來源。
貴州雷山烏東村300多名姑媽姑爹回孃家過苗年,和舅舅舅媽一起跳團圓舞/ 視覺中國
但中國歷史上並沒有大面積出現走婚制和從舅居住,舅舅的地位為什麼普遍很高呢?
在過去,中國家庭的財富或者技藝都講究傳男不傳女,就是傳給同姓家族中有血緣關係的男子,所謂“肥水不流外人田”。
換句話說,每一個同姓且有血緣關係的男子,都是潛在的競爭者。
舉皇位傳承的例子就很容易明白這一點。清朝歷史上,順治帝掌權前,他叔叔多爾袞當了多年的皇叔父攝政王,康熙死後九子奪嫡……對皇帝來說,幾乎所有同姓者都是潛在篡位者——連一個八竿子打不著的劉備都能揭竿而起、號召天下,更別說身邊的同姓親戚。
所以,史書上出現了許多次的“外戚干政”,有權力鬥爭的合理性。舅舅是既有血緣關係,但又是沒有繼承資格的外姓,是一個相對安全的依仗物件[9]。
2013年北京同仁醫院,被吸毒者砍傷的小孩趴在舅舅的肩上,他們剛剛掛完號,正回小旅館/ 視覺中國
比如東漢權傾朝野的竇憲、鄧騭、閻顯、樑冀等人,都是皇帝的舅舅。竇憲是漢章帝的小舅子,但後來竇憲妹妹竇皇后一直生不出兒子,就收養了一位貴人所生的皇子劉肇,原本在繼承人裡並不屬於第一梯隊的劉肇,在舅舅的扶持下最後登上皇位,竇憲也憑藉國舅的身份飛黃騰達。
不過漢和帝劉肇也不是省油的燈,在羽翼豐滿之後就迅速把舅舅給滅了——可見權勢滔天的舅舅能扶持你上皇位,也能扶持別的外甥,舅舅也是“雙刃劍”啊。
當然,在我們普通的小家庭關係中,沒有什麼皇位要繼承,那舅舅真的能為外甥撐腰、為自己的妹妹說話嗎?
孃家人的權威
在中國人的觀念裡,結婚是兩個家庭關係的結合,而舅舅則代表了孃家人的話語權。直到現在,許多地方的婚喪傳統習俗裡,仍然保留著孃家人的獨特權力。
比如福建大田的婚俗中,外甥的婚禮需要舅舅舉行掛燈、送燭火川盆進洞房、給新婚夫婦鋪床等儀式;客家人婚俗中,新娘進婆家房門時要由兄弟打傘,象徵著孃家人是“保護傘”,保護新娘在婆家不受公婆欺負[5][6]。
2018年4月11日,福建南平一婚禮上年過50的舅舅抱著新娘上婚車。農村裡有什麼家庭矛盾或者兒女分家的時候,也會叫舅舅來主持/ 視覺中國
有些地區還有“舅權婚”的現象,即出嫁的姐妹生了女兒,要強制嫁給舅舅的兒子。表哥表妹並不一定都是青梅竹馬,許多時候就是舅舅對外甥女婚姻的干涉。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傳說中因為被強行許配給表哥馬文才而自殺的祝英臺。
那如果舅舅沒有兒子怎麼辦?有些地方還有“舅公錢”的習俗,即外甥女出嫁所受的彩禮,得給舅舅一部分,作為沒有嫁給表哥的補償[14]。
歷史上苗族曾盛行過姑表婚俗,舅家有優先娶外甥女做兒媳婦的權利,所以待外甥女長到五、六歲時,舅舅們都會在春節期間打著粑粑送到姑家去定親。如今這一婚俗早已被自由戀愛取代,演變成了今天“送年粑”的習俗/ 視覺中國
無論是南方(比如福建閩西一帶)還是北方(洛陽等地)的風俗,在夫妻中妻子去世時,孃家人都在喪禮中佔據崇高地位。
外甥需要到舅舅家報喪,而當舅舅領著孃家人過來操辦喪事時,外甥甚至要大哭跪迎。
閩西、江蘇等地風俗中舅舅有“交釘”的使命——需要舅舅從喪禮執事的手中接過釘棺材板的“五寸釘”,再轉交給外甥,如此才能釘棺材板並下葬。而這個過程中,舅舅照常例都要教訓、敲打外甥一番[5]。
有人說,這難道不是體現傳統習俗尊重女性嗎?要知道如果舅舅和夫家之間鬧不和,舅舅是會擺架子不去的,任由自己的姐妹在光天化日下腐爛發臭。
民俗學者胡樸安就曾經記錄過江蘇淮安“鬧喪”的現象:因為兩家人不和,舅舅不去辦喪事,夫家實在撐不住了自己操辦,結果舅舅率領孃家人來大鬧一場,阻撓喪事[5]。
都說“死者為大”,但死掉的女人可能依然沒有舅舅大。
2014年8月28日,山東德州,柴強(左二)捉到只價值千金的蟋蟀,請舅舅趙國慶為自己的蟋蟀長眼,並陪自己與賣家交易/ 視覺中國
想想我們當年背誦過的《陳情表》——作者李密命運多舛,六個月大的時候父親去世,之後就發生了“舅奪母志”——舅舅強迫他媽改嫁了。幸好老祖母把他養大,因此他才上書請求回家養老送終。
在可憐可憐李密和他老祖母的時候,誰來可憐可憐這位被迫改嫁的母親呢?改嫁要離開兒子,不改嫁就要守寡,她連選擇權都沒有。
孃家人的話語權並不一定都能保護女性,孃家是婚姻中女性的靠山——但這座山可以依靠,亦可能被壓在山底,難以逃脫。
新年安徽淮北市民間俗稱“龍抬頭,理髮去舊”的風俗,這是舅舅親自給剪“龍頭”要付錢的/ 視覺中國
當然,隨著社會風氣的轉變,舅舅也不一定都是霸道的家長,有些舅舅甚至和外甥、外甥女年紀差得不多,從小在一起玩。不過,如果不幸攤上了野蠻舅舅,當外甥、外甥女的是否就全無辦法?
那倒不是。
正值新春佳節之際,舅舅們即將迎來每年最為危險的一段時間:剃頭死舅舅的正月。你的舅舅是橫加干涉的野蠻家長,還是跟你從小玩在一起的親密朋友?請用髮型告訴我們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