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包一億根鴨舌,這個新年,她想買一套電梯房
天下網商記者 徐藝婷
這是一筆很容易算完的賬。十年共3652天,扣除每月一日的例行休息和大年初一的特別休息,共3522天:平均每天工作13個小時,共45786個小時,2747160分鐘:每分鐘穩定包裝41根鴨舌,共112633560根。
當這個上了億的九位數從計算器上猛然跳出時,黃蓉芬有些錯愕:原來自己已經包了那麼多鴨舌!
數字的累進,同樣超乎了預期。
2019年1月,正逢天貓年貨節,鴨舌需求量極大。黃蓉芬主動將工作時間調成了每日15小時,並取消了本就稀少的月休。
機器轟鳴作響,鴨舌迅捷流轉。躍然而出的,是一款食物、一個女工和一座城的故事。
拼命三娘,1.5秒裝一個鴨舌
黃蓉芬抵達藤橋食品有限公司的時間,像上了發條的鬧鐘一樣準確。
清晨六點,她的小車駛過了公司大門。
此後的一天,以秒來計算。
她急急地跑進更衣室。很快,她從一個裝扮入時的中年女人,變成了一個專業女工:白色的帽子裝上了網,用以罩住一頭秀髮;工裝上衣和褲子,纖塵不染;一雙到裹了小腿肚的雨靴,踩出了嘎嘎聲。
雙手擦完消毒液,雙腳踏出消毒池,黃蓉芬帶著磨刀霍霍的架勢,走進了車間。
從現在開始,才是她的主場。
每一條鴨舌,都從山東運抵溫州。後經預解凍、解凍、清洗、瀝水、真空滾揉醃製、鋪擺、烘烤、包裝、水檢、高溫殺菌、清洗、烘乾、快速冷卻等近二十道工序,方才完成。
黃蓉芬負責的,就是其中的包裝。
她站上半米高的臺子。眼前上半部分是一摞摞的鴨舌,下半部分是盛放鴨舌的量杯,一個接一個地轉著。

盛放鴨舌的量杯
她抓起一根鴨舌,一看是否有雜物,二要捋直彎鴨須,三要垂直入量杯。整個過程,不過1.5秒鐘。
儘管如此,老手黃蓉芬還是不滿意。因為是計件工資,她便想著法子跟自己較勁兒。
她希望還能再快點;如果手速已到極致,那就節約一切時間。譬如,按規定兩小時要出去重新洗一次手消一次毒,她小跑著來去;譬如,她堅決不喝水不上洗手間,實在耐不住,就抿一小口。
一天過後,腰痠手麻。但這些其實都稱不上難。難的是,偶爾鴨須骨刺進了手指,鮮血立時沁出。因為毫無防備,那痛顯得格外鑽心。
遇到這樣的情況,黃蓉芬也不休息。止了血,洗了手,該幹啥還幹啥。

藤橋食品公司
第一任主管評價她,能做常人不及之事。這確有依據。在他人一天包裝80公斤鴨舌時,她已能達90公斤,甚至100公斤。在他人藉助機器,一天能包裝200多公斤鴨舌時,她已經能達300公斤。
鴨舌包裝是個累活,誰都知道。新來的工人,通常在那臺子上站上一天,就辭職走人,頭也不回。但黃蓉芬倒是堅持住了。
十年下來,這位“死磕派”女士,成了藤橋鎮上包裝鴨舌一等一的好手。
一億鴨舌,承載她的小小夢想
生命中最好的年華,看似被鴨舌填滿了。日復一日的工作,看似消耗了一切樂趣。
但黃蓉芬不。
每天早晨,在起床後出發前那有限的20分鐘裡,她會化個小妝。面板原本就很光潔,不需粉黛。但睫毛膏是要塗的,眉毛也是要畫的。十幾年前紋的眉毛,略微一畫,就有了神采。
每天晚上,在歸家後睡覺前那有限的2個小時裡,累得只想躺著的她,會逛逛淘寶。絕大部分時間只是看看,但真下起單來,也不吝嗇。那些漂亮的衣服,似乎能 給她 兩點一線的生活織上華彩。
整日在車間,其實無人看她妝,無人賞她衣。但這些並不那麼重要。因為一切,都只是出於對自己生活的尊重。

小包鴨舌
除了裝鴨舌,她生活中的另一樣主心骨,是11歲的兒子。
他已經放寒假,但因無暇照料,黃蓉芬便將讓姐姐代為照顧。
她給兒子買了智慧手錶,連在自己的手機上。兒子去哪兒,自己都能知道。
“小主,你來到公園啦。”黃蓉芬最喜歡的,就是從這樣的資訊中,去體會兒子一天的生活。
它會帶走什麼,自然也會留下什麼。時間作價,這位熟練的鴨舌女工,得到了回饋。
平均月薪5000元,旺季時可以拿到8000元。並無其他技能傍身的黃蓉芬,對此頗感欣慰。
現在,她已經成了包裝組的班組長。除了收入的增加,她還扛起了鴨舌包裝傳幫帶的責任。她將一一告訴他們,如何練就眼疾手快——當手還在把鴨舌放入框時,眼睛已經選好了下一條要揀起來的鴨舌,腦海裡已經出現了拿、挑、捋這三步。
“性格有點急,脾氣有點躁,幹活沒得說。”關於這位“死磕派”大姐,工友們的印象出奇一致。

黃蓉芬與包裝好的鴨舌
因為要做全組的工作報表,黃蓉芬每天回家的時間更晚了。但迎著月色的她,倒像是更幸福了一些。畢竟,她有著自己的終極夢想。
那個夢想,關乎自己,也關乎家人。
那是一套電梯房。住進房裡,年邁的父母可以不用爬樓梯,調皮的兒子可以有個溫馨的小房間。
她知道,鴨舌在,夢想就在。鴨舌越來越俏,夢想也就越來越近。
她的故鄉,就是“鴨舌之鄉”
黃蓉芬的故鄉,在溫州。其就職的藤橋公司,也在溫州。
藤橋原本做燻雞,2003年開始做鴨舌。2016年,其在天貓開設了藤橋官方旗艦店。兩年間,鴨舌銷售呈3倍增長之勢,佔公司全品類總成交額近半。
鴨舌精貴,售價是鴨肉的十倍。由此也得了一個稱號,“舌尖上的黃金”。放在三十年前,它卻是雞肋一般的存在。
它成為餐桌美食的源起,正是生意頭腦極為發達的溫州人。

鴨舌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一個名叫吳初旭的人,接手了父母在瓦市殿巷的滷菜店。他靈機一動,賣起了滷鴨舌。
沒想到原本食之無味的食物,經過這樣的製作,還挺暢銷。長年累月,店門口都排起了買鴨舌的隊。初旭公司發跡於此。
此後,溫州品牌藤橋、修文、薩拉咪相繼進入行業。
在溫州方言中,“舌”同“虧”。十有七八做生意的溫州人,便將此改成了“賺”,稱其為“鴨賺”。酒桌冷菜,總要擺上一盤;逢年過節,總要帶上一盒。

酒席上的鴨舌
近年來,休閒品類的開發,更是讓鴨舌開闢了新的疆土。
如今,國人每年都要消費20億根鴨舌,其中近半數都來自於溫州。
幾年間,這些鴨舌品牌又相繼登陸天貓。今年年貨節期間,鴨舌合計成交1356萬,其中溫企品牌的成交額佔到了60%以上。
“吃鴨賺,你賺我也賺。”
黃蓉芬愛說這句盛行多年的溫州話。
新年已至,她親手包裝的鴨賺也早已備好,就待團圓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