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拿四個人的錢,這事兒真魔幻
女人因為愛美,容易相信不少鬼話,比如同樣是按摩,她們相信:摸臉會讓臉變瘦,而摸胸會讓胸變大。
哪裡不滿摸哪裡,想大就大,想瘦就瘦,聽起來真是魔幻。
前段時間,良心公號“丁香醫生”發了一篇文章,叫做《被乳房按摩害慘的中國女人》,揭露了一下這騙人的鬼話。
而企業界類似的鬼扯也不少,老苗今天也給看官們撕一個。
這幾年實體經濟日子不好過,很多企業都在想減少用人成本。但活還必須有人幹啊,怎麼破?於是有高人提出:讓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發給他們四個人的錢。
看,活沒少幹,企業少花錢, 員工 多拿錢,雙贏!這簡直就是人力資源 管理 的“永動機”啊!
比“賣家多賣錢,買家少花錢”還牛逼,這創意,不給個諾貝爾獎都虧得慌。
問題來了:
“三個人幹五個人的活”,這活到底是“三個人的”還是“五個人的”呢?要本來就是三個人的活,你直接精兵簡政就行了,何必那麼多彎彎繞?要是五個人的活,三個人如何做?加班加點?還是偷工減料?
如果三個員工通過加班就能多幹了兩個人的活,怎麼保證完成質量?如果你運氣好,三個員工能圓滿完成五個人的活,那憑什麼這三個人只願意拿四個人的錢,而不是五個人的?拿《勞動法》說事都算欺負你。
如果你運氣好的跟踩了狗屎一樣,你的員工無比“忠誠”能力又強,三個人幹了五個人的活,領四個人的錢還樂的屁顛屁顛,你怎麼保障他們能幹長久?因為一定有別的企業用五個人的薪水來等著他們。
這本身就是悖論,比剪個長髮飄飄的光頭還難。
2014 年底,某企業因為業績增長乏力,利潤沒達到預期目標,集團 老闆 震怒,撤換了原來的公司負責人。
新領導到公司後,研究了下公司業務增長的可能性,覺得戲不大。於是決定壓縮人力成本,給營銷部門下達硬指標:把全國各地業務人員及總部市場部、銷管、客服總計110 多人,改為70 多人的編制。
由於對中層業務人員有漲薪的承諾,這部分人稍作抵抗後就從了(自己薪水先漲了再說),該企業付出一部分補償金後順利把人員精簡了。新領導稱這項舉措將為公司帶來三百多萬的淨利潤。
好景不長,市場頻頻傳來噩耗,多個區域因為缺乏維護,銷量一降再降,多個經銷商紛紛對廠家服務支援不滿,即期品增加,重點終端的單店銷量下降,促銷活動申報不及時。
已經漲了薪水的大區經理們這時候又向公司申請:實在忙不過來啊!要不我們只增加點臨時人員,比如某地增加個理貨員,某店增加個兼職促銷,這樣既不違反公司規定,還能把事情做好。
迫於業績、經銷商、大區經理們等各方的壓力,新領導鬆口了,兼職導購一個個增加,長短促一個個增加,理貨員一個個增加,還有的給經銷商業務人員發獎金。15 年底一核算,人員成本不但沒降,還增加了。業績還大受影響。
實際上,這個企業的狀況還算是幸運的,常態往往是這樣的:
假設原來5 個人平均月工資是6000 ,你幹掉2 個,剩下3 個,每人發8000 ,讓他們仨把原來5 個人的活都幹了。原來需要支付3 萬,現在只要2 萬4 ,你覺得賺了6000 。
這三個人一開始怕被幹掉,又有高薪可拿,一定是山呼萬歲支援你,也可以加班加點幫你度過一段時間。這時候你會頓覺自己英明無比。
但很快你就發現,這三個人忙不過來了,事實上他們也真的忙不過來了,需要你增加人手,否則任務完成不及時、有量無質、出紕漏等現象頻頻發生,而你也很難責罰他,因為他忙不過來是大家心知肚明的。而另外兩個人被幹掉了,這三個人沒有了競爭壓力,你也已經很難再替換。
沒辦法,你又補充進了一個人,還是忙不過來,於是乎又進來一個,又恢復到原來五個人了。由於成本考慮,往往後進來的兩個就會比原來的人薪水少一點,比如還是回到6000 塊。
3*8000+2*6000=3 萬6 ,比之前的5 個人多花6000 ,這還不算離職補償和新的招聘成本,而已經漲到8000 的人你很難再給他降到6000 了。
而效果呢?新來的由於薪水低,往往門檻也低,在公司重視程度不如之前的三個,於是三個老人很容易變成“領導”,而新來的兩個變成更基層的員工,原來扁平的結構可能變成層級結構,效率進一步下降,甚至還需要增加人手。
中國式精兵簡政,總是越減人越多就是這麼來的。
這還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是三個人把五個人的活糊弄下來了,你一時還沒發現。
近些年快消品企業紛紛裁人,被幹掉的往往都是基層跑終端、跑批發、做車銷、做活動的人,既然沒人,乾脆這些市場基礎工作就不做了,銷售經理們的行程都是安排拜訪各類經銷商:做客情、壓貨。
一些基層工作一時半會兒不做,在銷量上也反應不出來。貌似三個人真的把五個人的活幹了,但時間一長,該來就都來了:即期品、超標費用、退換貨,產品在終端上的大面積潰敗,最後經銷商也乾脆甩手不幹了。
這是把一個產品甚至一個企業做死的節奏。
管理的前提是把人當人看,不是神仙也不是傻逼。不要指望他們自動自發工作,也不要指望他們被洗腦後,任勞任怨的做牛做馬。
歷史證明,凡是跟人民群眾鬥智鬥勇的領導,到後來都是搬石頭砸自己腳。
經濟不好,企業效益下降,要裁人,需要先從老闆的思維裁起,不能動不動拿基層員工開刀。
首先是思維轉變
要從渠道為王的粗放式增長思維,向內容為王的精確性增長思維轉變。
從跑馬圈地到進行創新性內容製造,包括提供創新性產品、服務以及溝通。根據新的思維方式採用匹配的組織架構,或調整或增加,而不是一味的效益下降就“ 砍人” 。
第二是專業化用人,用專業的人
跑馬圈地的渠道為王時代,對人的專業性要求不高,敢幹肯幹比什麼都重要,王首富說,“清華北大不如膽子大”。
而內容為王的時代,會幹、創造性的幹就變得更加重要了。用喬布斯的話來說就是,一個天才大於一百個笨蛋。
管理上也要專業化,用與崗位能力相匹配的的人,用恰當的激勵措施,而不是玩弄帝王權術,搞些洗腦教育。
第三是調整人員,從身邊做起
企業裁人的時候,圍繞在老闆身邊的人由於位高權重或者比較臉熟,功勞苦勞看得見,容易倖免於難。而遠離老闆和人力資源部門的人,就是一個個數字,一張張業績報表和工資表,處理起來壓力小得多。
實際上,人員調整從下開始往往看似省事、成效顯著(一下可以減少很多人),實際上沒啥效果。基層人員薪水微薄,乾的又是具體操作的活,上面給的方向方法正確,效率就高點,方向方法有問題,就低效或者無效。
真正可以使得團隊效率大幅提升的反倒是老闆及其身邊的人,企業做的好,是他們有大功勞。有問題,病根也往往在這裡。
《新經銷》的趙波主編有個觀點: “企業改革的最大阻力,一定來自揹負KPI 的職業經理人。”
第四點,大部分管理問題,根源是經營問題
這是最關鍵的一點,我們看到的絕大部分管理問題,其根源都是經營問題。
因為經營不好,導致我們無法吸引到更優秀的人才;
因為經營不好,導致我們總是對員工採用負激勵;
因為經營不好,導致員工在企業覺得看不到希望,得不到成長;
因為經營不好,導致員工怕被追責而互相推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