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氏過冬
馬雲、丁磊忙養豬,大戶溫氏卻過冬。曾造就8位身價超30億富豪的,一位保潔便可能是千萬富翁的溫氏,神話破滅了?
“上市三年市值蒸發千億!”
“2018半年利潤近乎腰斬!”
“創業板第一股神話破滅!”
任何一家企業看到這樣的言論,恐怕早已坐不住了。
01 巨頭擱淺
溫氏股份(簡稱“溫氏”)——全國最大的養雞戶和養豬戶——確實稱得上是“神話般的存在”:
2015年11月創業板上市,市值最高時達2720億元!超越萬科等知名企業,堪稱創業板第一股,從此坐穩了農業企業的頭把交椅。
上市後,股東身價也一路飆升。《2016胡潤百富榜》上,面對20億的上榜門檻,溫氏有8人(含夫婦)輕鬆跨過,成為上榜人數第三多公司,僅次於阿里巴巴與沙鋼。
▲《2016胡潤百富榜》溫氏上榜名單。
溫氏是中國最早推行全員持股與利益共享機制的企業,上市前有6800多名持股員工,溫氏家族兄妹的股份加起來不到20%。在這六千多名員工中,誕生出48位億萬富翁,上千人進階為千萬富翁。有人開玩笑說,在溫氏隨便遇到個保潔,可能就是個千萬富翁!
三年之後,儘管溫氏依然位列中國上市公司市值500強,也依然是唯一一家進入千億軍團的農企,但是,2018年總市值僅為1391億元,縮水千億並非虛言。
2018年,養豬行業迎來了無比嚴峻的挑戰。
上半年,因多個企業規模不斷擴張,供過於求,豬價持續低迷,銷售價格同比下降24.06%;下半年,又遇非洲豬瘟,肆虐近5個月,多地政府禁止調運生豬,大量生豬被撲殺,大大影響了市場的正常執行。
溫氏作為國內養豬規模最大的企業,受到的衝擊自然更大。但溫氏頂住了壓力——2018年銷售肉豬2229.70萬頭,繼2013年突破1000萬頭後首次突破2000萬頭,甚至與牧原、新希望等其他農企的銷售總和不相上下。
但是,看似龐大的體量和規模背後,卻是利潤的大幅縮水。
據媒體估算,2018年溫氏每銷售一頭生豬,平均毛利潤僅有45.55元,而上年同期每頭豬的毛利潤高達352.88元,足足下降了八成!
而養豬是溫氏業務的重中之重,佔比高達63%。豬市一旦虧損,整個集團業績都會下滑。
果不其然。1月7日,溫氏股份披露了2018年度業績預告,預計2018年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39.50-42.00億元,同比下降約40%。
面對如此重挫,農企第一股該如何自救?
02 溫氏模式
這不是溫氏第一次遇到危機。
溫氏以養雞起家,雞抗病能力弱,經常遇到突如其來的大小疫情。
2004年,禽流感爆發,百萬羽家禽感染或死亡,養雞戶損失慘重。溫氏將當年在養豬上賺到的44億拿出來36億,賠給了養雞農戶。
2013年,禽流感再次來襲。溫氏每天虧損額近3000萬元,市場萎縮85%,華東市場全部癱瘓,累計虧損超30億元。然而,溫氏依然向合作養雞戶保證,每隻雞至少有一元錢的收益。
溫氏為什麼要做這樣的“虧本買賣”?
1983年,養了20年雞的溫北英帶著高中剛畢業的兒子溫鵬程,聯合其他六戶農民,每人湊了1000塊錢,辦起了養雞場,即溫氏的前身。
因經費不足、裝置簡陋,雞場辦了兩年,仍沒什麼起色。正當溫北英思索出路之際,一位農戶因經營磚窯生意失敗,來找溫北英賒購一些雞苗。溫北英免費給了他雞苗,並提供了飼料、藥物和技術服務,最後還幫忙賣出了肉雞。
這事傳開之後,34戶農民來找溫北英幫忙賣飼料、賣肉雞。結果溫北英發現,藉助農戶自己的養殖場和勞動力,溫氏雞場只需提供雞苗、飼料、技術和銷售服務,收益反而上去了!
“公司+農戶”的溫氏模式誕生了。
“吃不窮,穿不窮,不團結便窮。” 溫北英深知,溫氏發展壯大,靠的就是這群在困難時刻與自己並肩合作的農民們,這才有了2004年和2013年“賠錢”的一幕幕,也因此愈發贏得了農戶極大的信任,對溫氏不離不棄。
值得一提的是,“企業+農戶”的模式並非只有溫氏一家,褚時健在菸草行業也這麼做過,但溫氏做得最長久,和農民關係最緊密。
僅實施“溫氏模式”兩年,企業總產值從1986年的36萬元飆升至235萬元,當年難得一見的“萬元戶”在溫氏比比皆是。2015年千億上市,2016年盈利上百億,利潤率一度趕超高科技企業!
這一模式被溫氏迅速複製到生豬養殖、肉鴨養殖等其他養殖業中,均大獲成功。從此,“溫氏模式”成為其他企業競相學習的榜樣,走出了廣東,推廣到全國20多省市,新華社發文讚譽其為振興鄉村的“魔法棒”。
03 真技術流
但“溫氏模式”並非一勞永逸。
如果不能保證農戶的養殖質量、約束養殖成本,那麼溫氏走得快,卻走不遠。
1992年,溫氏蓋起了漂亮的專家樓,慷慨拿出了10%的股份,邀請華南農業大學動物科學系的專家提供技術支援。 飼料配方、良種培育等方面的技術創新,每年至少為溫氏節省了幾個億的養殖成本。
溫氏還成為了中國首家擁有生物安全三級(BLS-3)實驗室的企業,累計獲得新獸藥證書30項,榮獲省部級以上科技獎勵36項,取得專利164件,其中發明專利70件。
“技術比資本和市場更重要。”現溫氏董事長溫志芬如是說。
在鑽研養殖技術之餘,溫氏還搞起了資訊化建設。1991年,在只有90萬資產的情況下,溫氏投資17萬元配備電腦。每一家養殖農戶領取苗種、飼料和疫苗,都會在電腦上有完整的記錄。
1991年是什麼概念?那一年,世界上剛有第一個www網站,中國政府也剛意識到“實現四個現代化,哪一化也離不開資訊化”,正式接入網際網路;直到1996年,中國才誕生了第一家網際網路企業瀛海威,再過四年才有了騰訊QQ。
在現代化轉型的路上,溫氏走得太超前了!
溫氏先後建了兩個雲資料中心,100多臺伺服器、高達130多人的開發團隊,難以相信這是一家傳統農企的配置。
2010年,溫氏啟動“物聯網智慧養殖”專案,喂料、清糞等都通過中控制箱指令,補料由公司負責送上料塔,農戶只需在屋內通過視訊觀察監視,不用再幹那些傳統的髒活累活,一個人就能照顧1000多頭豬。
溫氏甚至自己開了一家自動化機械裝置公司,不僅建立了世界首條養豬裝備全自動化生產線,還經營起了“動物房地產”,提供從規劃設計、土建、環保、人員培訓等一攬子服務,拿了鑰匙,即可讓動物實現“拎包入住”。這也輔助“溫氏模式”實現了從“公司+農戶”向“公司+家庭農場”的升級轉變。
如今,溫氏擁有56000個家庭農場,已全部實現資訊視覺化和物聯網化,平臺化管理與分散式生產相結合,權力下放、資料上移,儼然就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
04 風口再起
連馬雲都要養豬了。
2018年,阿里宣佈首創世界AI養豬法。京東不甘示弱,也推出了基於“豬臉識別”的AI智慧養殖方案。而網際網路養豬元老——“豬廠”網易,養了8年豬,終於實現了初具規模的量產。
為什麼網際網路企業都跑來養豬?
中國是世界最大的豬肉生產和消費國,年出欄生豬超過7億頭,豬肉市場規模超出萬億,是智慧手機市場的2~3倍。
重點來了,溫氏作為最大的養豬企業,年出欄數2000萬頭,已經是牧原、新希望等其他農企的數倍,竟然都沒佔到全國市場的3%!
面對如此巨大的市場空間,商業巨頭們怎能不摩拳擦掌、躍躍欲試?
此外,2015年“史上最嚴環保法”出臺,全國500萬環保技術不達標的養豬散戶退出市場,500頭以下的中小散戶縮減40%,而大企業卻迅速擴張,5000頭以上增加了156%。
隨著網際網路企業以及資本的跨界入局,規模化養殖不斷擴大,產業鏈一體化佈局加速,技術和管理更新換代,農牧業實體經濟正在經歷前所未有的轉型升級。市場前景也變得一目瞭然,以後能繼續玩下去的,一要有資本,二要有規模,三要有技術。
溫氏想把這三者都做起來,打造一個“溫氏生態圈”,將生態圈中的消費者、客戶、經銷商、投資者、合作家庭農場主維繫起來,以實現最大的效率協同。
溫氏上市之後,資產負債率只有30%,壓力很輕,屬於輕資產。手裡掌握著5萬多農戶的錢,所聚集起來的現金流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從這個角度來看,溫氏有足夠的資本去做更多的事情。
2011年,溫氏成立了投資子公司,試圖通過投資、併購、重組、合作、參股等動作,佈局上下游、通航企業、新業務方向、新技術方向。2018年12月,溫氏又成立了財務有限公司,為農業產業發展降低融資成本,提供綜合金融服務支援。
新的風口之下,資本已成為溫氏繼模式、技術和文化之後的第四驅動力。溫氏“打算跳出以實業為主的傳統發展思路,探索走實業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的增長方式,發揮溫氏輕資本優勢”,讓企業在資本的助力下流通起來。
05 任重道遠
資本的棋子已經落下,對未來格局的影響還待假以時日,溫氏眼下面臨的問題更加急迫。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經過2017年養雞業務首次虧損14個億之後,溫志芬意識到溫氏的轉型已迫在眉睫。
“新時期,我們也在思考溫氏模式的迭代問題,該怎麼升級?”
儘管業內認為,養殖行業的頭部企業享受規模化的紅利期至少還有5-10年,但溫志芬直言不諱地表示,目前“溫氏模式”的紅利在不斷減少,土地資源緊張、環保制約、突發瘟疫、市場動盪等重重難題都擺在眼前。
拿最直觀的問題來說,與溫氏合作的5萬多戶農民基本接近60歲,很快就要陸續退休了。沒有了農民,“溫氏模式”將蕩然無存。
如今,溫氏正在試點升級版模式——“公司+養殖小區”,爭取當地政府的合作,一方面可助力政府完成扶貧脫貧和美麗鄉村建設政績,一方面溫氏也可獲得一定規模的土地資源和人力資源,實現共贏。
但是,相比修修補補的完善,溫氏更亟需一場系統性的革命。
2018年底,溫氏釋出“溫氏食品”品牌,正式宣告從生產型企業向食品和服務端型企業轉型升級。
其實溫氏很早就開始了食品方面的探索:2000年成立第一家乳品公司;2015年涉足生鮮領域,在深圳開設了第一家生鮮門店;2017年佈局熟食加工產業,成立了溫氏佳味。
然而,隔行如隔山,轉型之路並不是那麼好走。
乳業方面,截至2018年一季度,總負債已經增加至5.71億元,但乳品佔溫氏營收比重尚未超過1%。饒是如此,溫氏也要硬著頭皮繼續增資6.9億元幫其渡過難關;
生鮮門店業務已拓展至深圳、廣州等珠三角城市,在蘇州、杭州等長三角城市也有佈局,簽約門店超200間。但生鮮市場競爭殘酷,前有永輝、沃爾瑪等大型商超龍盤虎踞,後有阿里、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跑馬圈地,溫氏又該如何突出重圍?
不論如何,溫氏已經走到了歷史關鍵時刻。
溫志芬在多個場合表達了要做終端品牌、連結消費者的決心, “要全力以赴做這件事,實現新的有效增長、高質量增長”。只有將消費者真正納入進來, “溫氏生態圈”才是一個完整的圓。
開弓沒有回頭箭。溫氏是否能再創傳奇,實現百年企業的巨集願?或許就看這一步了。
來源:華商韜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