晉華事件新進展|半導體行業觀察
來源:內容來自「第一財經」,謝謝。
就在新一輪中美經貿高級別磋商即將開啟之際,為期近兩年的美光、晉華智慧財產權訴訟案,也來到了一個關鍵節點。
第一財經記者查閱美國法院資訊,並比照獲得的最新法律檔案發現,1月18日法院裁定美系儲存大廠美光(Micron)對福建晉華訴訟案的檔案有瑕疵,駁回了美光對晉華的民事訴訟,但允許美光再變更訴請,變更的截止期限是2月8日。但2月8日已過,美光是否已經修改並重新提交,目前並沒有體現在公開的資訊變更中。
一位接近中美談判的人士獨家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晉華與美光的專利侵權案件及商業祕密案件,都屬於正常的個案,和中美智慧財產權摩擦無關。
多位智慧財產權業內人士仍密切關注該案件進展,並認為走向影響較大。芯謀研究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對第一財經記者稱,案件對行業影響較大,中國企業未來對於智慧財產權的來源,以及團隊是否尊重智慧財產權保護,都會更加重視。

案件走向仍未知
由於美光最晚可以在當地時間2019年2月8日前進行修正,該時段緊鄰上週末,美光是否已經修改並重新提交起訴書,目前並未公開。
美國亞太法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北京大學訪問教授孫遠釗對第一財經記者分析說,可以確定美光方面一定會修改起訴書重新再告(除非雙方達成和解,但沒有任何跡象顯示,雙方有意在此時談和)。“如果是當地時間上週五提出的修正起訴,大概最快也要到當地時間週一下午才會在網路上看到。”他說。
美國法院的檔案顯示,美光訴晉華的民事案檔案已於2018年11月21日送達,但美國法院對晉華無管轄權,原因是美光稱晉華在美國申請專利,晉華員工在2016年10月在加利福尼亞州會見了“關鍵裝置供應商”,在CASPA網站上釋出招聘資訊都是為了竊取美光的商業祕密,但沒有提出相關證據,因此法院無管轄權。
讓業內人士真正關注的是,除了這個民事訴訟此外,此次案件中“關於三名臺灣業內人士被指控涉嫌密謀竊取商業機密”的部分,計劃在下個月開庭審理。顧文軍認為,由於案情複雜,短期內難有結果。
2017年12月,美光科技在美國加州提起民事訴訟,控告聯電及福建晉華侵害其DRAM的商業機密。同時,美光也在中國臺灣控訴聯電員工從美光竊取DRAM技術機密。隨後,福建晉華在國內起訴美光十餘款自有品牌產品涉嫌侵害晉華專利。
雖然美光與晉華在中國的專利糾紛仍在訴中,但在2018年7月3日,福州中級人民法院釋出針對美光半導體(西安)及(上海)的訴中禁令,禁止美光在中國銷售26個相關產品。10月29日,美國商務部宣佈出於維護國家安全的考量,將晉華列入出口管制實體清單。隨後,很多美系的供應商開始撤出晉華的供應鏈及中斷對於晉華的支援。10月31日,聯電也宣佈暫停為福建晉華提供研發協助。
11月2日,美國司法部宣佈,對福建晉華、其合作伙伴聯華電子以及三名個人提起訴訟,指控兩家公司涉嫌竊取美國儲存晶片公司美光科技的智慧財產權和商業機密,估計價值達87.5億美元。此外,美方還提起民事訴訟,申請禁制令阻止晉華與聯電利用具爭議商業機密所製造的產品輸往美國。

影響仍待觀察
究竟該如何研判兩家企業的多起智慧財產權相關案件對中美整體市場的影響,多位業內人士認為,仍待觀察。
一位不願具名的人士認為,該案走向令人鼓舞,短期效應是晉華避免了在美國陷入專利訴訟,長期效應是資本確信自己在美國的投資不需要考慮太多法律以外的因素。
一位在美擁有超過20年IT併購經驗的律師則對第一財經記者則稱,專利案子還是會按照法律來,但對於投資影響方面,法律之外的因素也不能完全不考慮,小規模投資所受的影響比較小,但有戰略意義的大規模投資是避免不了的。“該專利侵權案件本身並不涉及更多政治因素,而自身業務這類訴訟佔比也並不多,但投資環境受到多重因素制約,具體影響還有待觀察。”他稱。
孫遠釗認為,從企業角度而言,影響已經反映在股價上。公開資料顯示,美光股票表現不佳。除去儲存器行業的週期性特徵,自動駕駛原本對於美光是個利好。據專家預計,自動駕駛汽車對快閃記憶體(DRAM)的需求在未來幾年料將增長將近10倍,而自動駕駛汽車達到5級之後,快閃記憶體裝置(NAND)使用量料將增長超過100倍。去年8月,美光宣佈將在2030年投資30億美元以提高弗吉尼亞工廠的記憶體生產能力,來迎合工業、網路和汽車終端市場。該公司計劃在2020年上半年加碼產能。
從巨集觀環境角度,聯合國貿發組織給第一財經記者發來的最新一期《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顯示,2018年全年儘管流入美國的外國直接投資(FDI)有所下降,美國仍是最大的FDI接受國,外資流入約為2260億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全球跨境併購增長19%,達到2007年以來的第三高水平。跨國公司繼續利用低借貸成本和強勁的流動性頭寸開展併購。全球併購交易總額的三分之一是由美國跨國公司完成的,比前一年翻了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