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App泥沙俱下進校園 政策收緊後“如何賺錢”成難題
[釘科技述評] 還記得去年9月1日,學校要求中小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央視的《開學第一課》,但隨後卻引發了諸多吐槽,央視甚至都做了道歉。原因之一就在於,節目的播出伴隨著大量教育App的廣告,影響了觀看效果。
一起作業網、作業盒子、智學網、掌門一對一、VIPKID、智課網……隨著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興起,不少教育類網際網路企業藉助資本的力量快速發展,而一些教育App則通過學校渠道規模進入校園。
客觀地看,用技術手段提升老師的教學效率和同學們的學習效率,是大勢所趨。但問題在於,在缺乏有效監管的情況下,出現在家長和學生面前的App很可能是良莠不齊、泥沙俱下,不僅增加了教育成本,而且有可能偏離了教育方向。
釘科技注意到,2018年底,教育部下發了《關於嚴禁有害APP進入中小學校園的通知》(簡稱“《通知》”),對學校類APP進行嚴格監管審查。
在教育部下發《通知》後,不少地方也出臺了相應的政策,規範教育App進入校園。比如,在教育部發文1個月後,北京市教委就釋出了《關於加強中小學APP、網際網路群組、公眾賬號管理的通知》,提出在3月1日前,對中小學使用的APP、微信群、QQ群等網際網路群組、微信公眾號、微博賬號等網際網路公眾賬號進行全面排查整改。
而日前,釘科技還注意到,四川省教育廳也啟動學習類App等移動應用程式專項整治行動。而類似的整治行動在其他很多地方也都陸續開展開來。
一場教育App的整治行動呼嘯而至。從各類整改通知不難看出,教育App的整治主要集中在三方面:一是去負擔化,二是去低俗化;三是去商業化。
前兩者不難理解,畢竟搞排名、增加作業量等都與素質教育的目標相去甚遠,徒增家長和學生的負擔,而低俗內容更是需要清除出校園的,底線不容觸碰。
對於前兩者,大多數的教育App是可以做到的,唯一不太好做的是去商業化。按照上述通知的要求,進入校園的學習類App不得向學生收費,學校、教師不得從中獲利。
如果無法向學生(家長)收費,又不能植入商業廣告,那麼那些進入校園的教育App該如何構建自己的商業模式呢?除非學校願意承擔相應的費用,為確實優質的App進入學校買單,否則App廠商的研發、內容、運營、推廣、伺服器等成本如何攤銷呢?但可以想象,學校直接購買的積極性不會很高。
因此,在監管日趨嚴格的情況下,教育App必須找到適合自己發展的商業模式。“羊毛出在豬身上”是網際網路企業奉行的理念,只是在學生(家長)和學校都無法直接買單的情況下,能夠買單的“豬”又會在哪裡呢?(釘科技原創,轉載務必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