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流行音樂進入Pop2.0時代?
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 “新音樂產業觀察”(ID:takoff) ,作者陳賢江,36氪經授權釋出。
“時代變了。”
外媒最近似乎有點開始集中吹風“走進新時代”的意思。《紐約時報》和《衛報》先後發表文章,探討了流行音樂趨勢的一些根本性變化。意思就是一個,流行音樂從Pop1.0,進化到Pop2.0。
這裡的Pop有兩層意思,一層是行業層面流行趨勢的更新換代,一層是狹義上音樂型別的自我迭代。
從行業角度上說,歐美流行音樂的潮流近年來正在發生比較明顯的變化:一方面,以Drake為代表的Hip-Hop藝人勢不可擋,動不動就霸榜;另一方面,美英的流行霸權正在受到各種衝擊,從拉丁藝人到韓國男團,音樂明星的“源發地”變得越來越多樣化。
與此同時,外媒感慨於以Taylor Swift、Katy Perry和Justin Timberlake為代表的中生代流行明星的尷尬處境:儘管他們仍然在以各自的方式發光發熱,但似乎已經失去了過去的統治力。
《紐約客》網站的一篇相關評論文章說的很直接,“這齣戲已經筋疲力盡”。(All this drama is exhausting)
Pop 1.0
Pop其實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樂種,在1980年代以前,Pop主要是作為Rock的代名詞存在的。所以我們到現在仍然可以在Allmusic等網站上看到Pop/Rock這樣的分類。
不過,從1980年代開始,Pop逐漸成為一種獨立的分類。外媒普遍認為,Pop1.0時代是從1980年代開始的。代表人物是邁克爾·傑克遜(Michael Jackson)和麥當娜(Madonna)。
邁克爾·傑克遜和麥當娜,兩位統治1980年代流行樂壇的同齡人,都出生於1958年8月
在此之前,儘管The Beatles和“貓王”埃爾維斯·普萊斯利(Elvis Presley)也曾席捲全球,但毫無疑問,邁克爾·傑克遜和麥當娜從聽覺到視覺全面塑造了後世對於Pop一詞的完整概念:活力四射的表演、美輪美奐的舞臺、賞心悅目的MV和不可一世的姿態。
而這一切都是建立在高成本、高規格、高品質之上的,藉助大唱片公司的精美包裝和資源優勢,通過大眾媒體的強勢灌輸,最終創造了全球範圍內的商業奇蹟。
這種模式,一直持續至今,行之有效的保證了過去三十年來,每一個年代都會有自己的巨星出現。
1990年代的瑪利亞·凱莉(Mariah Carey)、辣妹組合(Spice Girls)、后街男孩(Backstreet Boys)、布萊特妮·斯皮爾斯(Britney Spears),2000年代的賈斯汀·汀波萊克、亞瑟小子(Usher)、碧昂斯(Beyonce),2010年代的泰勒·斯威夫特、凱蒂·佩裡和賈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
儘管曲風上會有一些變化,但生產、傳播和消費的路徑和方式是一樣的,都是拍MV、上排行、賣唱片、跑巡演。
看起來好像跟現在沒什麼區別,但一些微妙的變化,已經出現了。
非典型巨星
當下歐美音樂市場最紅的歌手是誰?資料會告訴你,是Drake。
在歐美的流媒體和排行榜上,Drake不斷創造“神話”:他是史上第一位網路播放量破500億的歌手,他是全球最大音樂流媒體平臺Spotify上線十年來全球播放量最高的歌手,他在Spotify和Apple Music上的總播放均超過100億次,他在美國Billboard排行榜上先後超越貓王和邁克爾·傑克遜,成為擁有最多TOP10金曲的男歌手。
Drake在流媒體平臺是無敵的。Spotify的資料顯示,2018年,Drake累積158天歌曲位列日播放量第一,一個人就差不多佔了半年時間。比排第二的Post Malone多出100多天。
然而,以傳統唱片業的視角看,Drake也是一個非典型巨星。
儘管Drake的專輯《Scorpion》是美國2018年的銷量冠軍,但傳統銷量(實體和付費下載)卻不到總銷量的10%,剩下90%的銷量來自流媒體播放量換算。
另外,與泰勒·斯威夫特、艾德·席蘭恩等歌手相比,Drake的巡演規模並不大。2017年至今,Drake的巡演場次只有艾德·席蘭恩同期巡演場次的1/3,相關巡演收入則是1/4。
這一切同樣顯示在Billboard的收入資料上。
從表中我們可以看出來,Drake在銷售和巡演等傳統市場並不佔優,但在流媒體這個市場上卻表現格外突出,收入比第二名高出一個“火星哥”。
而且,與過去的歌手們通常花三四年年籌備一張專輯,期間通過大規模巡演獲得收入不同,2016年至今,Drake保持著一年一張專輯的高密度發片頻次,每張唱片的歌曲數量相當於傳統專輯的兩倍。
所以,《紐約時報》把Drake視為Pop2.0時代的旗幟:從Drake身上看到的是一個新的方向,輕運營,高產出。
說唱天下
在聊Pop2.0之前,我們不得不先聊一下Hip-Hop/Rap(說唱)。
毫無疑問,Rap已經是“全球最大音樂市場”美國的最受歡迎音樂型別。根據音樂銷量資料平臺BuzzAngle日前釋出的2018美國音樂市場報告,Hip-Hop/Rap作品無論專輯銷售還是歌曲銷售都排在第一。
“說唱”對於流行音樂產業的影響並不僅僅體現在銷售上,更體現在“融合”上。
說唱和說唱歌手在當下的流行音樂環境下,幾乎是無處不在的。不同型別的歌手(主要是Pop、EDM、Reggaeton、K-Pop等)和說唱歌手之間的合作,流行歌手採用Hip-Hop的元素或者節拍。(比如Ariana Grande新專輯裡融入了Trap)。
當然,也包括說唱歌曲更多旋律化,也就是以Drake和Post Malone為代表的Melodic Hip-Hop(《紐約時報》用法,也叫Melodic Rap,也就是旋律化的說唱)
說唱的旋律化無疑讓Hip-Hop獲得更多受眾的青睞,也為Hip-Hop跟其他音樂型別的融合創造了更多空間。連原本涇渭分明的鄉村音樂跟黑人音樂也發生了聯絡。(如鄉村組合Florida Georgia Line和說唱歌手Nelly的合作)
重要的是,“說唱”在流媒體上優勢非常明顯。(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反映出說唱確實在全球範圍內很受歡迎)
《紐約時報》做了一個對比。
2018年美國市場銷量前十的專輯(含跨年暢銷專輯),包括流媒體的話,有8張是R&B/Hip-Hop,如果不算流媒體,就只有三張專輯是R&B/Hip-Hop。而且,有五張專輯是在流媒體首發,然後才上架實體。
另外,根據新音樂產業觀察的資料整理。
2018年首周銷量獲得美國Billboard 200冠軍的專輯中,傳統銷量(實體+下載)佔比最低的,幾乎都是說唱專輯,傳統銷量佔比最高的專輯沒有一張是說唱。(注意下圖中粉色部分)
相比傳統市場,說唱在流媒體端的優勢非常明顯。這似乎說明了,流媒體上的年輕使用者比較偏好說唱音樂。
隨著流媒體市場份額進一步擴大,一個歌手如果想要在流媒體上獲得更多流量,最現實的選擇,自然是說唱化,Ariana Grande就是這麼做的。(當然,正如上文提到,說唱已經產生了變化,我們如今所說的Hip-Hop,文化外延要比過去大多了)
無論如何,說唱化是Pop2.0時代的基本特徵之一。
Pop2.0
所謂Pop2.0,較早見於《紐約時報》的一篇報道,隨後《衛報》跟進。
特別強調一句,這只是一個外媒提出的一個話題點,其是否真實存在,並沒有蓋棺定論。本文只是就外媒的討論做一些延展,僅供參考。
作為一種音樂型別的Pop,其實並沒有明確的風格。維基百科對於Pop這種曲風的解釋,提到一個詞,eclectic,兼收幷蓄:“Pop通常借用Urban、Dance、Rock、Latin和Country等曲風的元素,在歌曲結構上,中短長度,以基本的主副歌結構創作,配以反覆的副歌、悅耳演唱和 Hook(歌曲記憶點) 。”
現在又多了一種元素,Rap,而且,節拍和Hook越來越重要,主副歌之間的情緒連線,已經不像過去那麼有機了。(傳統創作邏輯下,副歌是主歌的情感昇華,所以我們過去喜歡把副歌俗稱為歌曲的“高潮”)
這種變化可以在Ariana Grande的新歌《7 Rings》明顯感受到,這首歌有“高潮”嗎?按照傳統標準,並沒有,但並不影響聽眾喜歡它。同時,雖然有明顯的Trap特徵,我們又不能說它是一首歌“說唱歌曲”,國外樂評均認為仍然屬於Pop。
這就是Hip-Hop帶來的巨大影響,改變了流行歌曲的創作邏輯和結構,並讓Ariana Grande獲得了實實在在的好處——《7 Rings》是目前為止Spotify上首周播放量最高的歌曲,比第二名高一倍多。
除了Hip-Hop,外媒還提到,全球化也是Pop2.0的一大特徵,比如2018年表現亮眼的拉丁音樂:據YouTube的資料顯示,2018年,YouTube上播放量最高的十隻MV有8支含拉丁歌手,全球MV總播放量最高的三位藝人均為拉丁藝人(Ozuna、J Balvin、Bad Bunny,都不屬於美英工業體系內部孵化)。
從YouTube上過去五年的歷年十大熱播MV走勢可以看出,非英語歌曲越來越火,2017年最火的十支MV,有6支是非英語歌曲,2018年上升到8支。
此外,K-Pop也是2018歐美音樂市場的話題點,正如本文開頭所說,以BTS為代表的K-Pop藝人正在強勢進入歐美青少年的生活。
《衛報》文章的英國樂評人Caroline Sullivan舉了自己的例子,說她朋友家的14歲小女,去看BTS在英國的演出,全程跟唱,平日裡還自學韓語,樂此不疲。
但其實,我們觀察拉丁歌曲或K-Pop,我們會發現,一方面,拉丁音樂、K-Pop跟Hip-Hop一樣都很強調節奏,另一方面,拉丁音樂、K-Pop跟Hip-Hop之間的融合非常深入——Ozuna、J Balvin、Bad Bunny、BTS的作品裡都有明顯的說唱元素。
得流媒體者得天下
麥當娜去年接受《Vogue》採訪時,如此評價當下的流行音樂:“一切都很刻板,一首歌有20個客串歌手,每個人聽起來都差不多。”
這句話除了道出不同時代之間的“代溝”,同時也點出了新時代的特點。
上文也曾經提到,不同曲風的歌手之間的合作近年來蔚然成風,feat(客串演唱)前所未有的多。這種變化,跟Hip-Hop和EDM的流行有關係,這兩種曲風從誕生伊始就很講究feat。
另一方面,“feat多”未嘗沒有一點在流媒體環境下相互導流、抱團取暖的意思。這種思路並不新鮮,說唱剛開始起步的時候,Run-DMC就通過Aerosmith的feat來獲取白人聽眾的關注。
Run-DMC和Aerosmith
流媒體時代,效果會更加明顯。拉丁歌手和Justin Bieber的相互陪襯,造就了《Despecito》的神話。(原版在YouTube的播放量59億,在Spotify的播放量9.49億,Justin Bieber參與版的Spotify播放量是11.9億)
另外,像Maroon5找Cardi B客串演唱的新版《Girls Like You》,也成為2018年美國市場播放量前十的歌曲中唯一一首主體非說唱的歌曲。
越來越多的合作和融合,或許會讓流行音樂導向同質化,但流媒體也在推動地域性音樂的崛起。比如拉丁音樂就有著自己獨特的節奏,而印度音樂也開始越來越多的受到關注。
今年以來,印度藝人在YouTube上表現非常突出,目前YouTube上最火的10位音樂人裡,有四位是印度音樂人,分別排名第1、第3、第5和第8。其中排名第1的Neha Kakkar,新MV《Aankh Marey》去年12月5日上線至今,播放量高達3.92億。
儘管印度歌曲的流量主要來自本國國內,但是,這種表現已經通過流媒體資料,引起了歐美媒體的關注,並且形成了一定的討論——這種討論,無論結果如何,對於世界音樂場景,都構成了一種空間上的“侵入”,從而讓印度藝人獲得更多露出和更多關注,為印度音樂打開了一扇門。
Pop2.0或許只是外媒的一種炒作,但流媒體給音樂產業帶來的變化是顯而易見的。而且,流媒體目前正在全球範圍內全面開花,世界各國的音樂流媒體年增長率都在30%以上。隨著2018年上半年流媒體在德國音樂市場上的份額首次超過實體,目前全球音樂市場20強中,只有日本仍然是以實體消費為主。
在這樣一個趨勢下,流行音樂只會繼續沿著流媒體的規矩發展,全球音樂格局也會繼續被流媒體改變,對於歌手們來說,誰最能適應流媒體環境,誰就有可能跑得更快。得流媒體者得天下,已成定局。而《紐約時報》說的更殘酷,“每一個倖存者背後都有前輩在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