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技術名詞掌控世界,我們會如何形容當代生活? | 100 個生活大問題
說到各行各業發明的“當代新話”,我們應該都不太陌生。
創業圈有“賦能”“生態”,健身圈有“輕斷食”“生酮雞尾酒”,職場有“情緒管理”“底層邏輯”, 手機界有“孔雀屏”“Ai 智慧鍵” ……推陳出新,list 可以一直列下去。
因為涉及的領域挺多,這類“新話”到底長啥樣並不是太好形容,但如果一定要歸納出點規律的話,大概有這麼兩個共性:不同於解構的“反高大上”,它們致力於概念的“建構”與“拔高”——就好像同樣是咖啡,來自矽谷的“防彈咖啡(Bulletproof Coffee)”,聽上去似乎就比普通的袋裝咖啡更能提神醒腦;以及,絕大部分都跟技術名詞有關,有些萬金油詞彙甚至還可以遍地開花。比如,同樣一個“黑客”,放在科技公司就叫“增長黑客”,放在健康行業就叫“生物黑客”,目的都是給聽者一種“在電腦螢幕前敲幾下就能解鎖某種黑科技”的神祕感,至於字首是啥,反倒沒那麼重要。
考慮到矽谷長久以來都是這種語言風格的策源地之一,我們或許可以把它統稱為“矽谷ism”或者“技術ism”。 《大西洋月刊》之前就討論過他們發明的健身語言 :矽谷公司在兜售“健康”的生活方式時,還通過“用描述電子裝置的語言”來描述我們與身體之間的關係,潛移默化地改變了我們對待自己身體的態度。 韋恩州立大學的英語教授 John Patrick Leary 也在他的《關鍵詞:資本主義新語言》裡說 ,這是種“由一系列無處不在的現代術語組成的系統”,它們全都“顯示出對階級的友好,以及對競爭、「市場」和當下虛擬技術的慶祝。”
John Patrick Leary 之前還舉了個通用汽車的例子:2018 年底通用解僱了 6000 多名員工,執行長瑪麗·巴拉當時發表的宣告稱:“我們今天採取的轉變延續了高度的敏捷、韌性並保持盈利,同時為我們提供了未來投資的靈活度。”
是不是覺得這話還挺眼熟的?它跟去年底那陣子,國內社交媒體上頻繁出現的“裁員術語”(人員/崗位調整、結構優化、末位淘汰……)幾乎如出一轍:將一些跟“高效”“敏捷”“靈活”有關的字眼,用不同的排列組合方式串在一起,就可以讓這些本來並不是很新的詞語,成功傳達出接近於“更高更快更強”的新含義。也難怪有人調侃,“任何事情前面只要加上管理、優化、顛覆之類的詞,就自然帶上了一種「中產精英感」”,屢試不爽。

這些詞語和中英夾雜的外企風一樣,剛走紅的時候曾經被吐槽為“不說人話”。然而,隨著“商業社會”概念前所未有地深入每個人的生活,你不得不承認,我們已經逐漸習慣它們“不明覺厲”的存在。而且,伴隨著廣告、新聞、社交媒體的薰陶,它們也逐漸成為了網路甚至全社會的流行詞(元年、共享經濟、區塊鏈、風口、未來已來……),你大可以說自己對這幫流行詞審美疲勞,但聽得久了,有時還是會不由自主脫口而出。
Leary 正是因為看到了這種值得關注的語言變化趨勢, 所以想要稍稍提醒一下大家 ,“這些詞語縮小了人們的概念視野 ,限制了想象力,令使用其他方式構思經濟和社會的問題變得更加困難。”
日常詞彙當然也在此之列:出於某些特殊的目的(比如消費,比如社交),它可以被一套全新的語言方式(或者叫話術)逐漸替換。這種替換過程相當緩慢,但當你意識到連自己也開始習以為常的時候,其實已經不知不覺走上了買賬的第一步(比如我們在這個報告裡提到的那些“原汁機”“睡眠儀”“分子料理”之類的玄學概念)。如果說被高階寫字樓、連鎖咖啡店和跨國公司佔據的街區,體現的是社會與審美千篇一律的士紳化,那麼,這些鼓勵人們“把日子過成一架超精密儀器”的當代新話,它的創造和流行也可以被類比為語言的“士紳化”。
當然,我們也沒必要過於擔心這件事,技術名詞的泛濫只是一個方面。另一個角度是,被大公司、網際網路、智慧手機和 big data 支配的當代生活,那種若隱若現的“黑鏡感”,有時確實會讓人有身處虛擬空間、世界終將屬於瓦肯星人的幻覺——“新話”是有點虛頭巴腦沒錯,但倒也間接反映了社會現實。
既然“技術名詞”已經成為當代人講話方式的一種特色,那麼,假如科技公司真的佔領了全世界,所有的商品宣傳都像販賣手機或兜售健康理念一樣,人們的日常語言會是什麼樣子的?我們在這裡做了一些小小的設想,並總結一份技術名詞版“當代新話手冊”供你比對:
一些日常生活用品,可能會被商家們形容成這樣:
- 被子:由植物纖維或動物蛋白製成的外部保溫裝置,能夠激發人體內建的每日重啟功能,進而進入低能耗執行的迅速充電狀態;
- 房子:功能型生活艙,一般附帶休眠艙、燃料補充艙、使用者介面清洗艙等多個部分;
- 馬桶:坐式人體廢料接收處理器;
- 手機:使用介面 5-7 英寸、記憶體 16G 到 1T 的輕量級智慧大腦外接裝置;
- 床:幫助人體完成每日重啟、快速清除多餘記憶體的輔助休眠元件,十分適合躺在上面使用大腦外接裝置;
約會 app 可能會這樣描述自己的產品功能:
- 自動匹配:對使用者的外觀、偏好、情緒波動幅度等各項指標展開分析,自主搜尋資料庫並推薦另一位高適配度的使用者;
- 線上打招呼:能夠提高好感度的實時線上交流,還可以互相交換自己的外觀圖片;
- 配對失敗:使用者的親密關係預期和實際需求出現不可預知的錯誤配置;
- 約會成功:使用雙方同時向對方開放“協作生活聯合管理員-預備配偶”的高階許可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