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中醫館:人才爭搶戰已打響?中藥漲價成必然?
【編者按】社會辦醫成為潮流,而中醫館也被不少資本和創業者看重。可是,政策和法規頻繁出臺的背後,還存在幾點隱憂:人才、藥材、管理。如何躲避社會辦中醫館的坑?又怎麼把握政策紅利?本文帶來相關思考。
本文發於21世紀藥店,作者為趙洪; 經億歐大健康編輯,供行業人士參考。
近年來,支援發展中醫藥和鼓勵社會辦醫的相關政策、法規紛紛出臺,如中醫診所審批備案制、醫師多點執業、確有專長考核執業、取消社會辦醫數量與地點限制、鼓勵社會醫療連鎖發展、醫療機構製劑備案等,這對於中醫館的發展,用“政策紅包雨”來形容一點都不過分。於是,有人驚呼“民營中醫館的春天來了”,社會辦中醫館也會如雨後春筍般出現。
然而,在熱鬧的背後,我們是否應當反思:社會辦中醫館的春天真的到了,還是隻是“聽到了春天的腳步聲”?畢竟,還有很多因素制約著民營中醫館的發展。
民營中醫館在國家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
由於現代西醫的傳入和壯大,導致了目前醫療體系西醫成為主流,中醫衰落的尷尬局面。雖然國家先後提出“中西醫相合”“中西醫並重”等原則方針來支援中醫藥的發展,但現實中並未實現中西醫並重的目標。
而關於社會辦醫,在整個醫療保障體系中的地位是“滿足多樣化和多層化的需求”。由於中醫藥本身的特點是“簡便廉驗”的平民消費,對常見病、多發病和慢性病有獨特優勢,如果要讓中醫藥走上“多樣化與多層次需求”的路子,很可能將“親民、平民”的中醫藥推上“貴族、高階”的道路。
國家醫療改革中的重要一項任務就是醫藥分家,而“分級診療、醫聯體、家庭醫生簽約”等重要抓手中,很難有民營中醫館的發展空間,即使政策中有“鼓勵將有意願的民營醫療機構納入醫聯體”的表述,不過公立與民營醫療體系在機制和利益等方面的博弈,民營中醫館要想加入公立醫聯體難如登天。
名中醫人才的競爭將異常激烈
民營中醫館的發展,核心資源是中醫,而中醫目前註冊數量僅有幾十萬人,根本無法滿足國民對中醫的需求,尤其是名中醫的需求。但在國家鼓勵社會辦中醫,鼓勵中醫創業,硬性要求各醫療機構和社會衛生服務建立中醫藥館等中醫藥服務體系的政策鼓勵下,公立與民營醫療機構、名醫與民營企業、以及網際網路巨頭與傳統的中醫館等主體之間,關於中醫尤其是名中醫的人才爭奪,將異常激烈。
同時,名醫即使請來了,不少民營中醫館的宣傳、患者、待遇、對手競爭等原因,使得名醫留不住、留不長,這將嚴重影響中醫館長期、穩定的發展。
雖然不少民營中醫館為解決這一問題,開始培養自己的青年中醫,卻又存在無師可承的問題,即使有師可承,但培養週期長、投資大、變數多(學成之後另立門戶、另投他人),最後成了賠本的買賣。
即使國家給了民間學有專長的人員通過師承的方式,考核授予中醫執業資格,但又存在執業地點的限制,無法在城市執業。可見,人才的問題極大地制約了民營中醫館的發展,且在短期內得不到有效解決。
中藥漲價成為必然趨勢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是,民營中醫館發展的另一核心因素是中藥,“好醫加好藥,方可成就中醫館”是業內的共識。但因為中藥飲片質量良莠不齊等原因,又產生了另一個 “中醫亡於中藥”的觀點,這不得不引起行業的重視。
中藥講究道地,但道地產區的藥材產量是有限的,中藥漲價成為必然趨勢。在供求關係和利益驅使下,行業盲目擴大生產、惡性進行供應鏈競爭,甚至是以次充好等亂象難以避免,這將給民營中醫館的發展帶來不良影響。
此外,中醫診所是運用純中醫藥手段,利用中醫四診,進行藥物或鍼灸、艾灸、按摩等非藥物療法進行治療的,同質化經營情況比較普遍。而且,非藥物療法法律、法規並不完善,在店內增設其他裝置、設施,或是代客加工丸散膏丹等,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或負面事件,很可能涉及違規經營、製售假藥、非法醫療等法律風險。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反映了,中醫館要想創新發展並不是容易的事。
目前,除浙江等個別地方的民營中醫館可以享受醫保統籌報銷待遇外,我國大部分省市的民營中醫館無法享受與公立醫院同等的醫保統籌報銷待遇,這些都極大影響了患者對於民營中醫館的就診選擇。
不過,春天是播種的季節,對已進入和欲進入中醫館的民營企業而言,更需要的是在“春天”到來之前,充分積蓄力量,加強行業自律,立足長遠,避免短視與功利行為,深入研究國人中醫藥消費的“痛點”與“堵點”,真正以“患者為中心”,以“切實的療效”為口碑,避免過度商業化宣傳。從而重塑行業誠信形象,投向公益,走近社群和百姓,做好中醫藥傳統教育,引導國人中醫就診的意識與習慣,做好人才的“引、留、培”等系統工程,苦練內功,以標準化、專業化、規範化經營中醫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