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解讀 「為什麼流浪地球崛起!中國科幻依舊被鄙視!?」
“俄羅斯領航員飛出空間站一剎那的話語,真的讓我記憶猶新:“劉,我相信終有一天,冰會化成水,我會在貝爾加湖畔和孩子們釣鮭魚。”

《流浪地球》是根據劉慈欣同名小說改編,講述了在不久的將來太陽即將毀滅,太陽系已經不適合人類生存,而面對絕境,人類將開啟“流浪地球”計劃,用數以萬計的發動引擎帶著地球一起逃離太陽系,尋找人類新家園的故事。

不光是故事本身,還是整個拍攝過程,都跌宕起伏。
首先作為因為中國電影自身的原因,並沒有像歐美電影一樣實現工業化,一直是魔幻片是燙手山芋,科幻片是禁區的一種理念。很少有人會去投資拍攝軟科幻電影,更別說那些花費更大的硬核科幻片了。
同時中途投資方的撤資,讓整個電影幾乎面臨絕境。還好吳京中途救場,投資數千萬,才讓整部電影絕處逢生。

不過最終皆大歡喜歡喜,預估票房更是達到了50億元,這樣一部沒有特別宣傳的電影,熱搜也只是掛了幾個小時而已,完全就是靠著大眾的口碑衝了出來。
但是即便如此,似乎很多人依舊要找各種茬來輕視中國科幻,乃至貶低中國自身。而這些人,恰恰又都是中國自己人。

雖然後面已經有人闢謠,整個創作製作都是中國人來主導,可是,似乎中國人就做不好一切。不光是電影,是所有的中國製造,在國人眼中都是廉價、粗製濫造的代名詞。
如果只是吐槽國人的崇洋媚外,那這篇文章就沒什麼意義了。對於豆豆來說,豆豆思考的永遠是這些行為背後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崇洋媚外本身是一種 認知偏見。重要的話說三遍“認知偏見、認知偏見、認知偏見”
生活當中的認知偏見還有很多:
女司機開車不行!
學霸都是書呆子!
事實上這種偏見多數都是我們心中的臆想而已,學霸是不是書呆子,去查查五百強高管的學歷就知道了 ,男性和女性在開車技能層面沒有任何區別。
那麼為什麼會形成這種認知偏見?
錨定效應:我們為什麼會形成認知偏見的
今天帶大家學習一個有趣的概念:錨定效應。
錨定效應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心理學概念:他告訴我們人做任何判斷,都需要一個參照物,因為人需要在不確定性中尋找確定性,這就是錨定效應。
說的簡單點,我們對事物的態度來已於與另外一件事情的對比。
為什麼《流浪地球》地區拍了那麼好,我們依舊認為中國科幻未來依舊很難有所作為;因為我們心中始終錨定了西方世界比東方世界的技術水平強。雖然我們在進步,可是這個認知錨定,造成了國人的認知很難短時間改變。
為什麼微商要找奧巴馬合影?
為什麼一些不知名的品牌要找大牌明星代言?
為什麼房地產要捂盤惜售?
為什麼有人稱上海為東方巴黎?
為什麼是上有天堂下有蘇杭?
為什麼寫本書要找大咖做序?
為什麼汽車銷售商要寫一個建議零售價?
這些都是通過錨定一個參照物,來體現自身的價值。為什麼一些小網紅會罵大明星,也是為了形成錨定效應,提升自身的加重。
錨定效應已經反覆被實驗證實,這些實驗結果看起來既讓人震驚又可笑,我來簡單舉兩個例子:(就不做嚴謹的引用了,輕鬆一點)
先讓學生說出自己身份證後兩位的數字,然後讓他們評估某個商品的價值,結果身份證後兩位數字較大的學生給出的估值明顯高於身份證後兩位數字較小的學生;
被試首先轉動一個數字輪盤,會隨機產生10、65兩個字,然後讓他們估計在聯合國中非洲國家的數量比例,結果轉到65的被試給出的估計比例明顯高於轉到10的;
錨定效應證明了人類的不理性,即使在明知道兩個數字完全沒有關係,僅僅因為接連出現,就會對我們的預測產生明顯的影響,並且,即使在瞭解這種影響的存在後,甚至都無法有意識的進行完全消除;
因為認知錨定,造成認知偏差;這也是我們出現判斷錯誤的一個根本原因。
錨定效應的本質是比較,我們在決策的時候會不由自主的去比較,未來對比順利進行,我們需要一個參考,這個參照就是錨;很多時候,認知出問題,其實是錨有問題。所以我們要警惕錨。
生活當中有很多類似的例子
衣服吊牌上都會有兩個價格,建議零售價和實際零售價,建議零售價就是錨,讓你感覺實際價格沒那麼高。
櫃檯貨物排放的時候,一般會在同類商品旁邊擺上一個價格特別高的商品,如果該商品看起來還不是很好看就更好了,其作用也是充當錨,讓你覺得價格低的價效比高。
長相不是很出眾的女生相親,一般願意帶上一個相貌不如自己的女性朋友,這個朋友就是錨。
買東西討價還價的時候,可以先報一個高價,以此來鎖定對方。
定年度指標的時候,工作報告裡的指標應該儘量做低,來錨定領導的期望,這樣可以獲得一個較合理的指標。比如你能做100萬,指標可以寫80萬,領導往上加了之後差不多100萬,剛剛好。
如果你要向朋友借錢,想借5萬,你應該說7萬,實際得到的差不多是5萬。買東西的時候,不只在同一櫃檯上比較,應該多去幾家店鋪來橫向比較,這樣可以避免掉入商家設計好的圈套,關鍵是省錢啊。
談判的時候,如果發現自己被錨定了,可以及時喊停,休息一下重新開始,此時你可以重新提出要求,進行錨定。
錯誤的錨定,會讓我們造成認知偏差,甚至別有用心的人,會利用我們的認知偏差。
比如成功學的很多東西,就是利用錯誤的錨定,對認知進行洗腦。
飢餓營銷、限購就是一個例子,有一個實驗統計了兩種促銷的效果,相同的商品和折扣價格,一個寫著限購12件,一個寫著不限購,結果前者的銷量是後者的兩倍;
在購買價格不透明的東西時,賣家在一開始漫天要價其實是個很好的策略,即使買家明知道這個東西不值這麼多錢,也會不自覺地以此為基礎進行調整。
這就是為什麼很多景區的玉器會標價幾百萬,雖然你會心想“傻X才花幾百萬買這個,頂多幾千塊錢吧”。
但實際這個標價已經影響了你,如果之前的標價是幾萬塊,你給的估值可能也就幾百塊,簡單多寫兩個零,就可能對估值產生了幾倍的影響;
當然如果你是專家,知道玉器的確切價格只有幾十,錨定效應也不會對你產生太大影響。
既然錨定效應那麼厲害,我們該如何規避錨定效應,避免被洗腦呢 ?
避免被錨定效應綁架的方法?
大腦預警
當我們面對決策時,大腦要時刻保持警惕和預警,對外界資訊用多種方法論證,多去思考資訊的準確性和客觀性,多問自己幾個問題,是不是對方在設錨?我的決策是否理性?有了這種大腦防禦機制,就相當於自己家裡安裝了報警器,隨時可以監控和過濾錨定資訊。
提升認知
只有積累豐富的科學知識,才能有效的識別錨定資訊,多學習心理學、社會學、科學、哲學、邏輯學等多學科知識,建立相對完備的知識結構,善於使用思維模型去分析問題,這樣就可以降低錨定資訊的負面影響。關於思維模型大家可以讀一下采銅的書《精進》;查理芒格的書《窮查理寶典》
反向設錨
在談判中,如果對方的開價過高,你要敢於反向設錨,大家都知道,某些商場的衣服零售價一般基礎價乘以5倍,所以即使半價仍然可以獲得不錯的收益,如果對方要價1500元,要敢於反向設錨300元,這樣就可以避免對方錨值1500所帶來的決策偏誤。所以在談判中,能夠把握錨值的人,往往佔到主動地位。錨定效應告訴我們不要受對方所設“錨”的影響的同時,也告訴我們:尋找恰當的時機,為對方設定“錨”,會使自己處於一個更有利的位置。
艾·里斯,傑克·特勞特是定位理論的開創者,是有史以來對美國營銷影響最大的觀念,他們認為,定位不是市場定位,而是心智定位,心智定位其實就是一種錨定,在消費者心智中設了一隻“沉錨”;
例如:怕上火喝王老吉,累了困了喝紅牛,農夫山泉有點甜,收禮只收腦白金,等都是通過語言釘,瘋狂傳播飽和攻擊,在你的大腦皮層上挖出一條深溝,最終實現心智佔領,一旦設錨成功,當消費者面臨選擇時,就會受到沉錨影響,做出決策。
定位還會通過傳播手段對競爭對手進行反向設錨,比如百事可樂的年輕人主張,直接把可口可樂設定了老人喝的可樂。
結語
錨定效應是一種心理行為,我們很難逃開它的掌控,哪怕是很多專家也會上套,我們最好的辦法就是不斷拓寬自己的認知邊界,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當遇到別人為我們設錨的時候。最大化的降低錨定效應對我們的負面影響。
反過來,我們可以利用錨定效應的正面效應來在工作中的談判、營銷、合作獲得優勢。
作者: 孟豆豆——一位專注商業價值的字型設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