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林業:被遺忘的綠色壁壘
和農業一樣,林業也是第一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及林業,目前業內經常提到的一句話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句話無意中透露出了林業的一個重要特點,那就是兼具經濟與生態的雙重效益。根據國家林業局與統計局2008年釋出的《林業及相關產業分類(試行)》,林業主要被分為四大類:負責具體培育運營的“林業生產”、負責生態與其他功能的“林業旅遊與生態服務”、負責相關上游服務的“林業管理”、以及負責林木產品製造的“林業相關活動”。雖然隨著近年來的社會發展、以及公眾環保意識的增強,與生態保護相關的產業已逐漸受到人們的關注,但相對來說,林業還是一個比較低調的領域。在今天的文章中,筆者將就區塊鏈在林業的落地情況做一個分析與展望,進而探索區塊鏈技術對於這一領域、以及相關的生態效益會起到什麼樣的影響。
一、林業概述
正如上文所述,雖然林業在日常生活以及生態保護中有著重要的作用,但卻和農業一樣,經常遊離於主流輿論的視線之外,甚至由於缺乏貼近C端使用者的終端產品,存在感相對來說更低。這種情況出現的深層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林業並不是一個能夠帶來充裕現金流的行業——在成本一側,正如坊間那句“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俗語一樣,由於生長週期較長,林木的發展前期投入大、經營風險多,時間、金錢、風險成本都比較高,這使得其進入門檻要遠高於其他垂直領域,而在收益一側,雖然林業可以通過提供林產品的供給、以及承擔生態建設的任務來體現自身的價值,但在目前的產業環境下,林業能夠順利變現的只有木材產品的採伐與銷售,至於生態效益的體現,還沒有成熟的商業模式。
高成本與低收益所帶來的低利潤甚至負利潤,使得林業成為了一個現金流匱乏的細分領域。時至今日,很多林業從業者對行業最大的痛點感受仍然是“缺錢”。一方面,對於林業而言,資金的缺乏使得其發展始終面臨著相關因素的掣肘,另一方面,對於普通人而言,由於投入到上游林木業的資源不足,他們時刻都要面對著生態環境的潛在隱患、以及林木製品價格上漲的可能。因此在過去一段時間,相關的主管部門針對林業的政策,最重要的一個方向之一就是為林業尋求融資與收益渠道。
具體來看林業的產業鏈。與之前介紹過的農業不同,林業是一個市場化程度較低的領域。一方面,在政策背景上,中國的林業“三權”(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此前始終掌握在政府手中,直到21世紀初才陸續進行下放;另一方面,在技術層面上,林木製品的特點決定了其很難像農產品一樣,可以進行較為輕便的運輸與儲存。因此與農業相比,林業產業鏈的流轉環節不多,很少存在類似於批發零售商這類的中間環節,一般來說,林地的經營主體在將林業資源培養完畢之後,直接就會把產品銷售給對產品有需求的下游使用者。因此,針對林業“缺錢”的行業痛點,目前的解決方向並非是要延長產業鏈的長度,而是拓寬產業鏈的寬度。具體來說主要有以下三條路線:
1)在成本一側,使林業的經營主體能夠以儘可能低的成本獲得融資,進而降低林業的投資門檻,例如林權抵押貸款。
2)在收益一側,儘可能拓寬其收入渠道,為運營主體增加收益,例如林業碳匯的開發等。
3)探索同時具備以上兩種作用的其他經營模式,例如林權的低成本流轉等。
在接下來的文章中,筆者就將以上述三個場景作為改善林業發展狀況三條路線的典型案例,進行進一步的闡述,同時分析並探索區塊鏈技術在這三個場景當中能夠起到什麼樣的作用、同時具體的可行性又有多高。
二、降低投資成本:林權抵押貸款
我們首先來看成本方面。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林業的高投資成本和低經營收入可以說是這個行業目前最大的發展瓶頸和制約因素。不僅讓現有的很多從業者感到焦慮、亦令許多想要參與發展的人士望而卻步。由於林業不是一個能夠快速帶來現金流的專案,因此在更關注收益率和反饋週期的直接融資領域,其得到的關注和資源比較匱乏,譬如在A股市場中,林業概念的股票相對來說不多,而有針對性的研究則更少。
在這樣的情況下,承擔了一部分社會責任的間接融資便成為了林業獲取資金的重要渠道。在這其中,目前來說力度最強、且未來想象空間最大的措施,是“林權抵押貸款”。根據2013年銀監會下發的檔案,森林、林木的所有權(或使用權)、以及林地的使用權,可以作為抵押物向金融機構借款,這一創新之舉,不僅打破了長期以來銀行貸款抵押以房地產為主的單一格局,也使得長期以來並不被看好的林木資源變成了可以抵押變現的資產。
“林權抵押貸款”政策的制定和推廣,對於社會資本進入林業領域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在投入成本方面,其明顯降低了林業的投資門檻,使得森林利益主體可以把前期投資形成的資產通過金融手段變為後續投資資金來源,發揮資金池功效,降低投資的總金額,讓更多資方有能力持續投資林業。在這樣的情況下,各地銀行紛紛開辦了林權抵押貸款業務,以幫助林業經營主體減輕經營壓力、脫離現有困境。不過,在實際操作過程中,林權抵押貸款業務的推行仍然遇到了此前未曾料到的一系列困難。具體看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貸款手續辦理難:在進行林權抵押登記時,林業經營主體需要與相關金融機構的客戶經理共同到林業局和金融機構手工辦理相關手續,整個過程可能需要數天的時間,成本較高。
2)抵押物評估難:林業資產先天具有多元化的特點,而目前業內對其又缺乏統一、規範的標準,因此,對於估值方來說,如何能客觀準確的評估出林業資產的價值,是一項相對來說比較困難的工作。
3)抵押物管理難:由於林木遍佈於林區,具有分散性,要做到時刻關注,無論在時間還是精力上都絕非易事。再加上山林易受自然和人為災害的侵襲,若想掌握抵押物的變化情況,確保其價值不受損失,其管理難度相當大。
4)抵押物處置難:在一般的借貸過程中,如果借款人因各種因素無法按期償還貸款本息,金融機構將對抵押物進行處置,但林業資產由於經營回報週期長、收益具有時間分散性等特點,其抵押物在變現處置時存在一定難度,金融機構自己接手管理山林顯然不切合實際,而轉包又要協調好發包方,亦非易事,總體來看相當棘手。
從上面的分析過程中不難看出,目前林業抵押貸款的整個流程還存在著一些有在改善之處,對於金融機構來說,這可能會增加放貸的風險;而對於林業經營主體來說,他們所申請的貸款可能並不能如期如量地發放,這也是為什麼雖然林權抵押貸款“看上去很美”,但目前一些地區的相關業務在未充分覆蓋經營主體的情況下,增速卻呈現出放緩態勢的原因。
在這樣的情況下,一些林業機構開始嘗試用區塊鏈來改善林業抵押放貸的流程,大致過程如下:構建一條聯盟鏈,將資產產權主管部門、以及商業銀行等多個機構接入網路當中,並設定為資訊節點,同時讓資產的確權、抵押、產權變更及貸款管理等資訊上鍊,進而實現交易可追溯、且資料極難篡改、資訊透明共享的目標,有效防止林權抵押者在多個金融機構同時進行借貸的行為,這樣一來,便可大大提高產權抵押貸款業務的辦理效率,林權抵押人全程只需要去金融機構一次即可辦理整個業務。而原來長達幾天時間的貸款業務流程也就此被縮短為短短數分鐘。
由此可見,在林權抵押貸款的釋放上,區塊鏈確實能夠起到正面的促進作用,也能成功地削減一部分資金的獲取成本。但是客觀來講,其仍有較大的侷限性存在——那就是它所解決的問題,僅僅是上面四個痛點當中的第一點,亦即抵押貸款過程中所存在的金融通用問題,而非林業業務所存在的特定問題,譬如林業資產的事前估值與事後處置等。而要解決後三個林業抵押貸款的主要痛點、甚至是其他更多的次要痛點,可能需要林業本身對行業標準進行更多的規範。比如說林業管理部門需制定林權林地評估行業標準、建立嚴格的評估責任追究制度等,而在這些規則制定的事情上,區塊鏈技術是很難直接進行助力的。
三、提高投資收益:林業碳匯開發
在瞭解了林業通過金融市場來降低投資門檻的可能性、以及區塊鏈技術能夠在其中起到什麼樣的作用之後,再來看一下經營增收層面。在這一方面,目前的主要發力方向是將林業資產的生態功能變現,而主要落地方式則是森林碳匯,又稱“碳排放交易額”。【注】
【注】目前很多相關資料所宣稱的“森林碳匯”中的“匯”主要指的是彙集,因此他們對森林碳匯的理解主要是指森林從空氣中清除二氧化碳的過程。本文所宣稱的森林碳匯中的“匯”指的是類似於“匯款”的憑證,也就是接下來要介紹的碳排放權交易。
先來看一下碳匯、也就是“碳排放權交易”的定義,眾所周知,在現有的碳排放國際合作體系中,每個國家都會設定一個碳排放量的限制額度,這個額度從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再到轄區內園區,層層分解下放,最終落在單個的企業(或是其他型別的利益主體)頭上。對那些排放量超出限額的利益主體來說,他們需要購買一些額外的排放許可額度,否則就會面臨相關的罰款和制裁,而一個利益主體如果排放的二氧化碳少於規定的額度,那麼就可以出售剩餘的額度並得到回報。目前有資格對外出售碳排放額度的利益主體,除了上文所提到的低排放企業之外,還包括燃燒非化石燃料的清潔能源電站、以及具備一定儲碳功能的林業資產。在這其中,低排放企業和非化石能源電廠被統稱為工業碳匯,而林業資產一般被稱為林業碳匯或森林碳匯。與工業碳匯相比,目前的林業碳匯面臨著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那就是交易量太少。2017年的調查顯示,在參與到碳交易的諸多專案當中,林業專案佔比不到1%。出現這一情況的最主要原因在於林業碳匯開發的成本較高,因此鮮有社會資本願意投資於此。
具體來看,首先在行政層面,在林業碳匯產品的開發過程中,其經常會因為與其他利益主體過於頻繁的互動過程而導致較多的成本。一般來說,但凡涉及環保的綠色資產,其開發過程往往比較麻煩,涉及的主體眾多、流程複雜、週期長、效率低下、造假空間多、交易也不甚透明。而林業資產更是其中開發成本較高、甚至可稱為最高的一種。以本文所關注的、中國核證自願減排量中的林業碳匯為例,從林權專案單位勘察、專案審定、政府備案登記、核證減排量、簽發、再到最後的上市交易環節,往往需要耗費長達一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並且各個流程節點還可能存在造假、流程臃腫、不透明交易等問題。而在碳市場中,最重要的就是各個控排企業的碳排放資料,配額、價格以及資料的真實性和透明性,偏偏中心伺服器又無法對資料安全做到絕對的保障,這種資訊的不透明情況,讓很多機構和個人參與的意向不高。
其次,再來看林業碳匯產品開發的技術層面。與有著成熟節能測量體系的工業企業、以及精準電錶安裝的非化石能源電站相比,林業資產由於缺乏相應的成熟體系以及計量裝置,相比之下堪稱是最難測量的碳匯專案。譬如:每一個樹木不同的樹種樹木的木材密度不一樣、光合作用和固碳的能力不一樣;而森林中的樹木每天都有新生和死亡發生、是一個特別複雜的動態過程,此外,還有生物降解和樹木更替等因素、以及同一個樹種的生長和固碳狀況會因為不同的地理環境而變化、同時這期間還會涉及到幾乎無法測量的土壤碳匯……可以說,對林業資產的固碳進行測量是一個極其漫長的過程,而相關的林業碳匯測量方法的開發也是一項特別複雜的系統工作。
從這兩個痛點當中我們不難發現,在林業碳匯方面,目前區塊鏈可以發揮作用的主要環節是在林業碳匯的“跨主體互動”上,也就是將流程複雜、但具備連貫性的碳匯開發過程,設定為基於區塊鏈的智慧合約,進而實現多個相關部門之間的自動互動,使得林業碳匯的申請者儘可能實現“一步到位”、或是“幾步到位”,從而大大縮減相關產品開發所需要的時間、精力、以及經濟成本。不過,要實現這一點,首先需要相關的辦理單位將自身的互動實現數字化(比如說開通網上辦事之類的電子平臺,從而使得相關資料可以被自動接入),但是問題在於,林業碳匯開發過程中所要接觸到的一些部門很多都是綜合性部門,很難說會為了這一項單一的業務而花費預算去實現自身業務的數字化,這是區塊鏈改進林業碳匯開發過程中的一個潛在不安定因素。至於產品開發的技術層面、也就是固碳計量難的問題,正如上一部分所提到的,目前區塊鏈與智慧合約的結合、其作用更多的是體現在對現有規則的嚴格執行之上,至於相關規則的構建,還需要主管部門在鏈下來完成。
四、雙線並行:林權流轉
除了上面的兩種方式之外,林業目前還存在著一種可以既增加利益主體變現渠道、又降低投資門檻的“一石二鳥”的方法,那就是對林權進行流轉。在這其中,所謂的“林權”,指的是指定社會主體對林地、林木所享有的所有權、使用權、經營權以及相關的權益組合。而“林權流轉”顧名思義,則指的是將上述權利以轉包、出租、轉讓、互換等方式、全部或部分轉移給其他公民、法人及其他組織的行為。由於按照相關法律法規規定,林地的所有權歸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的單位,而經營權又因為社會分工的關係,更適合集中於那些相對專業的機構手中,因此目前的流轉主要集中於林地的使用權、以及林木的所有權和使用權上。用幣圈人熟悉的場景類比,林權的擁有與流轉與礦機託管中“雲算力”的所有權轉讓非常相似,而兩者的優勢也如出一轍,礦機託管有效降低了比特幣挖礦的入行門檻、實現了“人人挖礦”,而林權流轉如果使用妥當,一方面能夠盤活林權轉讓者的固定資產、賦予其“租金”收益,同時也會有效降低林木業的參與成本,有助於推動更多的社會資本參與到林業的投資當中來。

表:林權的幾種分類
然而,從現實的情況來看,林權交易並未能像礦機託管與“雲算力流轉”一樣,成為社會資本進入林業的重要渠道,而其交易量規模在達到一定程度之後也遭遇了天花板、增速有所下滑。這種情況的出現固然與前面所提到的、林業的貸款與收益尚未形成成熟模式有一定關係,但林權交易方面的不足也不可小視。具體來看,目前各地的林權交易市場存在以下幾個共性的缺陷:
1)林權交易中心缺乏相關經驗,導致很多的潛在交易者無法實現對接。
在各種物權的交易當中,交易中心往往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在林權的交易上,由於多數交易中心此前沒有從事過這類業務,經驗比較匱乏,也缺乏可靠的先例可循,因此相關的交易操作存在較多不合理之處,譬如程式相對複雜、交易所需成本較高,因此林權交易者們進行場內交易的積極性不高,當存在交易需求時,更多的時候也是選擇進行場外交易,而這類交易的範圍往往比較小,更多的是停留在熟人圈子的層次上,從而導致林權的買賣雙方難以在更大的範圍內進行對接,並實現資源的優化。
2)部分林權交易的顆粒度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參與。
除了資訊不對稱導致的交易撮合難之外,林權交易者的資產體量,也對他們的交易範圍造成一定限制。目前,中國很多林權的使用者都以農戶為主,其所承包的林地顆粒度面臨著一個比較尷尬的局面——大型的企業認為他們的林地體量較小,不值得進行專門交易,而個人又認為他們的林地體量偏大,自己難有餘力進行管理,在這樣的情況下,他們往往只能尋找同為農戶的交易者進行交易請求,進一步限制了他們的交易範圍,最終導致了整個林權交易行業的乏力。
不難看出,上面兩個林權交易領域的行業痛點,對於林權交易者彼此間的對接造成了很大影響,而經分析發現,在這兩個問題的解決上,區塊鏈存在一定的發揮空間,具體來看:
1)在林權潛在的交易者無法進行對接的問題上,目前的林權交易平臺定位低於預期,只能提供林權交易前的資訊釋出和交易後的權證管理服務,技術水平難以起到彙集資訊和撮合交易的作用,是導致場外交易氾濫、資源難以實現優化配置的重要原因。在這樣的情況下,林權的交易可以在分散式的區塊鏈網路上,效仿很多數字貨幣交易所的OTC法幣區,實現去中心化撮合的交易模式。也就是將每一個存在交易需求的林業資產標的,都在區塊鏈上生成唯一的電子憑證,交易所方面只提供交易資訊的彙集,一旦雙方形成交易意向,區塊鏈便會鎖定該電子憑證,等到買方的相關款項匯入賣家賬戶中後方可釋放解鎖。
2)在林權交易顆粒度有待改善的問題上,可以在有條件的地區,通過區塊鏈確權方案,把以畝為單位的林權精確到以樹為單位的樹權,這樣便可以大大降低林權交易的門檻,使得包括個人在內的中小型投資者也有機會參與到顆粒體量較大的林權投資中。大致操作步驟如下:將林地每棵樹的相關資料都記錄到區塊鏈上,形成一個獨一無二的鏈上電子憑證,通過向眾多的消費者們出售該電子憑證,來實現對林木使用權的轉讓,從而形成一個林木產權“批發-零售”的模式。
不過,儘管從理論上講,區塊鏈確實能在林權流轉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譬如在林木權引入C端投資者的改造上,如果前端介面設定得當——像是將單株林木的領養過程設定為類似於手機遊戲的鏈上應用,可能會對林業貧瘠的資金流起到較大的改善作用,但具體來說,區塊鏈在林權流轉領域的使用,更像是一系列前置工作之後的臨門一腳,因為在上述兩項措施落地之前,林業的相關部門及利益主體至少完成兩項重要的工作:一是對林地及林木資產實現有效的數字化,譬如將林地的歸屬、面積、植被型別,以及林木的位置、特點、生長情況等資料以可信形態上鍊,二是確保生成的電子憑證、以及由其參與的林木資產交易可以得到相關部門的認可,如果相關交易中出現了糾紛,可以以此為依據尋求相關法律法規的保護。考慮到目前中國林業領域的科技成果普遍存在轉化不暢的情況,因此對行業而言,要完成這種相對細緻的產業數字化工作,是一項比較繁重的任務,就目前來看,“區塊鏈+林權流轉”的應用,大概率會出現在林業資金相對充沛的企業、或是一些比較注重林業發展的國家。
五、總結
總體來看,林業在未來破局的過程中,面臨著體制與技術的雙重製約——體制方面,林業在日常過程中的互動主體主要是偏遠地區的一些相關部門,整體數字化程度不高、業務效率亦有待提升,從而導致很多應有的機構未能發揮預期中的職能,給林業利益主體帶來了諸多的成本,技術方面,林業較低的數字化程度,也使得其發展始終較為粗放,難以對其相關的效益進行精細準確的預估。雖然區塊鏈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林業發展中、由於體制問題而帶來的效率瓶頸,但由於政府職能部門與企業不同,相關資訊的上面可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因此總體來看,林業與區塊鏈的結合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從這兩個行業的結合中我們也可以發現:那就是區塊鏈所要落地的專案方與政府機關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時,相關的改造過程可能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而並不都是以效率為導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