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遊戲公司“上市記”
導語:
遊戲公司,上市不上市?

遊戲公司IPO的“過山車”
過去的三年時間,遊戲企業在資本市場的地位宛如坐過山車,自2015年迎來上市高潮,到2017年跌落至低谷。時至今日,不少營收利潤頗為不錯的遊戲公司,仍然在上市道路上奮力掙扎。
在遊戲陀螺過去的一篇文章《遊戲公司究竟要不要IPO?》中,我們曾經分析到,中國遊戲公司IPO的歷程有幾個重要節點——
1、21世紀初的赴美上市熱潮。2004年前後,由於資方多來自海外,再加之監管相對自由化,當時中國遊戲業的數家巨頭紛紛選擇赴美上市,其中包括盛大,九城,巨人,完美世界等——但赴美上市不久,納市中概股旋即遇冷,價值低估。尤其遊戲公司的股價更是普遍遭遇滑鐵盧。
2、2013年開始,國內手遊市場大熱,中美股市“剪刀差”催生了中概股迴歸潮。在2013年前後兩年的時間裡,納斯達克上市的10家遊戲業務為主的中國公司中盛大遊戲、完美、巨人等7家已經陸續完成退市。
3、2015年,借殼迴歸或直接IPO的上市遊戲公司數量猛增。僅2015一年上市遊戲公司就超過50家,且遊戲股PE普遍遠高A股平均水平。這其中的明星是電魂和吉位元。電魂網路悄然上市,首日便大漲43.98% 。2016年初上市的吉位元,在首日44%漲幅後,又收穫10個漲停板,不到兩個月股價便超過300元。吉位元更曾一度超越貴州茅臺,成為了A股兩市股價第一高價,這也進一步表明了遊戲概念股的市場熱度。
4、2016年以後,手遊經歷降溫,資本更懂遊戲,遊戲業自身也在尋求突圍。在這樣的時間機遇下,遊戲公司選擇IPO,其所帶來的資源整合和資本槓桿帶來的業務加速都將有更多理性和實操性。我們可以看到,自研廠商在往研運一體上走,發行廠商上市後頻頻併購研發工作室,補齊研發短板,這是遊戲業經過十幾年沉澱,資本市場真正開始發力,帶出行業上下游資源整合能量的時間契機。
遊戲公司併購重組在2016年下半年雖然遭遇“冷板凳”,但上市IPO的路並未被完全掐掉, 我們仍然可以看到電魂網路逆勢成功上市、吉位元A股上市後的股價狂飆。
越來越難IPO的遊戲公司
近幾年隨著國內遊戲上市審批政策緊縮,導致上市的遊戲企業數量大幅下降。根據公開資料統計,今年1月份以來,國內至少有16家遊戲企業申請自主IPO,截至目前有3家成功上市,分別為嗶哩嗶哩、指尖躍動(3K遊戲)、第七大道。

根據艾瑞諮詢統計的《2018年中國移動遊戲企業上市情況》,可以明顯看出,2015年國內遊戲企業仍處於上市高峰期,同年有32家企業選擇新三板上市,4家企業為滬深上市。2016年開始上市的企業數量出現了顯著下降,非新三板上市企業中有2家選擇滬深上市,另外2家則從港股上市。
前幾年的上市熱主要由新三板開放所引起,而後續數量下降也皆因為掛牌新三板的公司數量減少,從非新三板上市公司數量來看,其實每年都不會很多。
值得注意的是,過去借殼上市的遊戲公司也很多,直到2016年有媒體透露證監會叫停上市公司跨界定增,雖然當時證監會很快出來闢謠,但至此之後國內借殼上市的遊戲公司數量確實越來越少了。
今年選擇IPO的遊戲企業:8家選擇港股、6家選擇A股、2家選擇納斯達克,A股無一突圍
2017年被稱為國內A股“最嚴監管年”,根據同花順資料統計,2017年證監會共開出了461張罰單。IPO方面的嚴管也持續升級,去年唯一在A股上市的遊戲企業吉位元,上市時間也為年初1月份的時候,自吉位元之後,至今未有一家遊戲企業成功登陸A股市場。
近期A股上市公司世紀華通正式披露重組預案,擬通過發行股份及支付現金方式購買盛躍網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100%股權,交易預估價為298億元,若盛大遊戲能順利借殼世紀華通迴歸A股,從某種意義上看, 也算是結束了這一年多時間以來A股0上市遊戲公司的記錄。
即便如此,遊戲公司想自主上市A股的前路依然十分艱難。
根據財經媒體報道,2018年,金融監管將延續“史上最嚴”的模式,據瞭解上半年前7個月累計罰沒金額已經接近去年前11個月的總和。
由公開資料統計,今年選擇IPO的16家遊戲企業中:8家選擇港股、6家選擇A股、2家選擇納斯達克。
從統計表的資料可以看出,選擇A股上市的遊戲企業集中在上半年提交IPO申請,至今全部都在排隊中,未有一家成功上市。而選擇港股的8家遊戲公司中已有3K遊戲、第七大道成功IPO。美股方面嗶哩嗶哩也於3月份在納斯達克上市,而另外一家跳躍網路則為9月5號新申請的IPO,還需要一些排隊處理時間。

從市場實際情況來看,目前遊戲公司選擇A股上市普遍成功率較低。
內地上半年發行新股下降74%!全行業持續稽核嚴格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2018年上半年在內地IPO企業總量僅為63,相較於2017年總共發行的246支新股,同比下降了74%。可以看出如今上市難並非僅出現在遊戲行業,而是全行業持續稽核嚴格。

資料來源: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監會)、德勤分析
德勤報告指出,截至2018年6月14日,今年以來在發審會上被否的企業已達到42家,否決率為 39%,加上待表決、暫緩表決、取消稽核等情況,發審會通過率僅為52%,而 2017年全年否決率的比例是18%,通過率在八成左右。
對於遊戲行業來說,由於遊戲公司容易出現長線盈利模式不穩定,營收過分依賴單款產品表現等問題,面對上市監管嚴重緊縮的資本市場,短期內中小規模企業想上A股顯然十分艱難。
我們簡單看看今年上半年申請A股上市遊戲企業營收情況:

從營收規模來看,去年蘇州蝸牛和樂元素兩家年度營收均超過20億,這個收入規模在已上市的遊戲企業中,排名亦是十分靠前。而從淨利潤來看,表裡統計的是歸屬上市母公司所有者的淨利潤,米哈遊和樂元素兩家的淨利潤額也處於行業中上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統計表格里面的企業過半有涉及遊戲出海業務,比如米哈遊的《崩壞》系列,來自海外流水收入佔了不小的比例。另外還有以擅長做SLG遊戲的華清飛揚,其營收大頭主要也來自境外市場。

根據去年上市失敗的知名出海廠商Tap4Fun案例來看,過審失敗原因則包括:發行人主要收入來自海外,難以進行審查監管;報告期內的收入主要通過蘋果App Store和Google Play等第三方平臺向遊戲玩家收取等。
這些問題同樣存在於現有的出海廠商中,因此對於業務主要鋪在海外市場的遊戲公司來說,想在內地IPO,要過稽核這一關真的不容易。
遊戲公司排隊上港股
相對監管越發嚴格的A股市場來說,港股在今年則迎來了不少利好政策,因此今年前往港股上市的內地遊戲企業也多了起來。
根據德勤公佈的報告顯示,2018年上半年香港市場有超過100家的公司完成IPO發行,相較2017年上半年的68家公司,同比增加了49%。其中來自內地的新股佔比30%,而內地企業的新股為香港新股巿場帶來84%的新股融資金額,約為421億港元。
通過初步統計資料我們也可以看到,今年主要的遊戲企業前往香港申請IPO均為4月左右之後,而港股“同股不同權”等一干新政策也是從4月份開始施行。
來看看今年申請港股上市遊戲企業營收情況:

從營收規模來看,選擇港股IPO的遊戲企業普遍營收都比較高,匯量科技、多益網路、中手遊、樂逗遊戲還有已經上市的3K遊戲,去年總營收均為10億以上規模。淨利潤方面,多益網路去年淨利潤超過10億元,普遍超過已上市的遊戲企業。
2016年多益網路曾謀求A股上市,但最終不了了之,其原因之一包含營收依賴單一系列產品《神武》。從這份最新的招股書來看,多益網路目前主要的收入仍然來自《神武》系列。針對於單一產品依賴問題,多益網路方面也表示將通過佈局更多產品線去解決這個問題,目前在研新產品有20餘款,其中有6款計劃在年內宣發。
同樣作為老牌遊戲企業的中手遊,這是繼美股退市之後第二次衝擊IPO。上表統計的是來自2017年之前的收入。根據招股書中還顯示,中手遊2018年上半年營收約人民幣6.725億元,同比增長15.95%;淨利潤約1.627億元,同比增長166.72%。從營收趨勢來看,今年中手遊總收入極大可能將超過以往。
相對於其它遊戲商,中手遊的優勢較為明顯,其手上掌握了大量IP,目前儲備共26項獲得授權的IP及68項自有IP。對於遊戲開發來說,雖然IP並非萬能,但是有IP對於遊戲發行確實有先發優勢。
在這批港股IPO名單中,從納斯達克退市再申請上市的還有樂逗遊戲(創夢天地),根據招股書顯示,創夢天地與騰訊在使用者流量、內容及技術方面多個領域都有密切合作,形成獨特優勢,並進一步鞏固其市場地位。持股方面,騰訊通過附屬公司Tecent Mobility Limited持股20.65%,是創夢天地最大的機構股東。
不管從政策利好來看,還是真實的審批通過率,選擇從港股上市相對A股來說,確實成功率更大。比如今年港股上市成功的第七大道和3K遊戲,從提交IPO招股書到上市,使用的時間均不超過四個月。從營收構成來看,第七大道的營收有大部分也是來自境外地區,對於有出海業務的遊戲企業來說,這也是值得關注的要點。
私有化熱潮後,仍有遊戲公司重新謀求美股上市
在2015年、2016年的時候,美股遊戲公司迎來一波私有化熱潮,其中包括盛大遊戲、巨人網路、完美世界、中手遊、空中網等一干老牌遊戲企業。
退市原因與傳統遊戲企業在美股市場被低估脫不了干係,此前曾有大佬直接表示,“華爾街不懂中國遊戲”。在私有化熱潮之後,在美股市場獨立上市的國內遊戲企業一度不足五家。
3月份美股IPO的嗶哩嗶哩,則率先打破了這幾年在國內遊戲業備受冷遇的局面。近日提交IPO的跳躍網路則緊隨其後。
以下是兩家申請美股IPO企業的招股書營收資料:

從營收資料來看,以嗶哩嗶哩的虧損情況來說達不到A股上市條件。而為了上市尋求募集更多資金來看,更為國際化的納斯達克則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跳躍網路在過去兩年沒有出現經營性虧損,但是根據A股目前上市情況,加上其營收利潤水平,顯然機會渺茫。通過招股書我們可以看到,跳躍網路在過去兩年的營收主要來自MOBA遊戲《300英雄》。
從產品共性來看,兩家主打的產品均為二次元型別的遊戲,目前嗶哩嗶哩已成功在納斯達克上市。
下圖是由洪泰資本統計的A股、港股、美股的上市條件,各位可以略做參考:

對比三個證券市場,納斯達克對企業的利潤要求較低,看似上市門檻較低,像直播平臺選擇美股上市也是利潤問題。但納斯達克更偏重有潛力的新興企業,具有成長性的企業更適合在納斯達克登陸以及募資,如B站屬於二次元等新興領域。這也是大部分遊戲公司因成長性不被認可所以選擇港股為主。
遊戲公司上新三板究竟有沒有意義
今年以來陸續出現遊戲公司從新三板摘牌,部分公司在摘牌後選擇在主機板或創業板進行新一輪IPO申請,比如華清飛揚、英雄互娛等。根據最新訊息顯示,近日心動網路也擬從新三板摘牌,從其營收利潤來看,心動網路也極有可能重新選擇IPO。
對於遊戲企業來說,過去選擇掛牌新三板更多是為了拓寬融資渠道。不少企業處在關鍵發展階段時,其經營情況可能不足以登陸主機板,但為了進一步擴充套件業務,選擇低門檻的新三板掛牌,則可以通過股權換融資,而登陸新三板後,公司的信譽和名譽也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助於獲得更多投資人的青睞。
因此,掛牌新三板對於成長中的中小遊戲企業來說,具有一定的發展意義。今年6月份,國內知名出海遊戲公司智明星通宣佈掛牌新三板。根據公開資料顯示,智明星通2017年淨利潤7.25億元,營業總收入39.79億元。從營收體量來看,其收入水平已然超過許多獨立上市的遊戲企業,但細究其發展歷程,智明星通也曾申請過獨立IPO,但並未成功。此次選擇掛牌新三板,或許也是為了謀求更多的融資,為公司進一步發展取得足夠的資本支援。
營收穩定的上市遊戲公司怎麼做
今年以來申請港股IPO的遊戲企業相對以往的確比較密集。有業內人士表示,政策變化太快,大家都想趕這一波利好上市。他們所擔憂的是,如果不趁這個時機上去,未來上市怕是更難了,A股的變化就是最好的例證。
從已上市的遊戲企業來看,除了騰訊網易,如今營收能力較強的廠商基本上佈局範圍都十分廣泛。
1、關鍵詞:研運一體 產品多元化 全球化
比如A股市場的三七互娛,上市之前它主要運營仍以頁遊平臺及單線產品研發為主,而在上市之後則逐漸打通了從平臺、發行、研發整個產業鏈上的佈局。
在研發和發行上堅持“研運一體”模式,採用“ARPG+多品類”的多元化產品策略,加上這兩年三七在遊戲全球化的出色表現以及影視動漫等業務方面的佈局,對其持續營收增長能力均提供了有力的支撐。根據三七上半年財報顯示,2018年上半年營收為33.02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8.01億元。
2、關鍵詞:產業多元化 全球化
同樣在A股上市的完美世界,近幾年營收都處於穩步增長態勢,其今年上半年營收36.67億元,歸屬上市公司股東淨利潤為7.82億元。相對於其它遊戲公司,完美世界可以說是半轉型比較成功的典型,從財報來看,如今它的營收有將近3成是來自影視方面的業務,餘下7成才是遊戲收入。
此外,今年完美世界還與Valve公司達成戰略合作,共同建立Steam中國,有助於完美世界繼續推行全球化戰略。
3、關鍵詞:全球化 精細本地化
在港股上市的IGG無疑是國內最早出海的遊戲企業代表,根據2018年半年報顯示,IGG上半年營收約26.52億元,較上年同期增長42%,淨利潤約人民幣6.73億元,較上年同期增加29%。
從產品角度來看,IGG十分擅長全球化遊戲的製作及發行,近來年其多款產品在亞洲、北美、歐洲等地區均實現了較高的遊戲流水收入。據悉公司在全球多個國家均設立了分公司,在全球市場的精細化運營上有著多年豐富沉澱。因此從2013年全面轉型手遊領域至今,公司每年依然保持著穩定的盈利收入。
結語
從一個遊戲企業長遠發展來看,具備領域的差異化優勢很重要,比如擅長海外SLG產品開發運營的IGG、精於產品研運一體的三七互娛、以及具有IP運營優勢的中手遊等。
經過遊戲產業的多輪洗牌,事實表明那些活下來並且仍能持續穩定增長的企業,大多是先建立起核心的競爭力,再圍繞核心競爭力不斷深入發展或拓展產業鏈上下游相關佈局。
對於很多公司來說,IPO之後可以為公司在品牌、現金流方面帶來較大回報,在擴大公司業務、跨界佈局方面,也可以得到外界更多認可。從長遠來看,IPO是有益於企業發展的。但是上市之後,由於公司業務需要更透明化,同時股價也要經受資本市場檢驗,而資本市場在很多時候未必能夠長線理解遊戲公司的一些佈局,如果營收與利潤稍微出現一些波動,對於企業來說都將面臨更大壓力。同時上市後可能會出現的原有股權退出、員工心態改變,也帶來更多變數。
對於一家公司來說,上市從來都不是終點,而是一個全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