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不分公關廣告
來源:楊不壞(公眾號:yangbuhuai01)
現在我感受到非常多對立邏輯的人,非黑即白,非此即彼,不是好人一定是壞人。都說網際網路這一代脫離了集體主義開始獨立思考了,但我怎麼感覺還是不思考的多呢?
在營銷界對立邏輯也非常普遍,比較大尺度的是公關廣告勢不兩立,而實際上廣告人與公關人也是兩個物種,完全不一樣的思考邏輯,甚至大師的暢銷書就叫《公關第一廣告第二》,這絕對是個十萬加標題。
所有的變革都是基於網際網路的變革,這句話要再說一遍。一個有趣的現象是,廣告公司和公關公司同時在做社會化營銷,甲方的社會化營銷人員或者部門,有時候在市場部下,有時候在公關部下。大家都在做social,而且做的都差不多。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的全面普及,傳播形式發生了比較徹底的變化,現在的廣告,公關,social,甚至諮詢公司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比如大家都喜歡做的“事件營銷”,廣告公司能做,公關公司也能做,social公司更加能做,所以融合是趨勢,融合是未來。而對立,一定不是。
接下來我們探討一下什麼叫融合,如何融合。廣告,公關,social這幾種形式的思考模型是什麼樣的,如何把幾種不同的思維融合在一件事情上,一定很有趣,Enjoy:
廣告思維重內容
廣告人的思維是高度總結,然後以聰明的,簡潔的,吸引人的創意把品牌講明白,繼而以媒介的方式進行大規模告知。它的優點在於將品牌高度總結成一個簡短的內容,力求以最簡單的方式把品牌核心說清楚。而它的缺點是,廣告必須高度依賴媒介,廣告是單向輸出品牌,消費者被動接收,廣告通常不太具備自傳播性。
廣告公司拿到brief之後通常由策略人員先進行消化(但很多時候創意和策略同時開始工作,除非創意能做策略工作,否則就是錯誤的工作方式),策略人員的工作是對brief進行梳理,搞明白客戶的核心需求,併為創意人員找到思考方向,使創意更加聚焦更具有目的性。
而創意的工作,則是著重在聰明的表現形式,一個品牌的利益點或者賣點,如何更聰明且簡潔的表達出來。產出一句slogan,一支TVC,一組KV,大概這些標準素材。但是,非常重要的一點是,這些標準素材距離消費者還有一段距離,創意公司將這些素材交由媒介公司,然後由媒介公司制定媒介策略進行投放,最終才得以與消費者見面。
廣告思維在網際網路時代的弊端也非常明顯,大多數廣告不思考媒介環境,通常廣告公司做出標準素材,再由完稿拓展適用各種尺寸的媒介。這導致廣告創意不思考傳播,一個創意製作完成就結束了,而對於品牌經理來說,這才是這個創意的誕生,創意最終能傳播多廣,影響多少人,賣出多少貨,被多少人記住,才是創意的結果。在網際網路時代,所有的創意都需要自我生長,而傳統廣告是欠缺這一點的。
公關思維偏傳播
前面說到的廣告是重內容其次是傳播,而公關思維中,最重要的是事件的傳播內容本身,而內容的形式大多是以新聞稿或者KOL的言論為主。
角度 : 找到大眾嗨點,通過一個刁鑽的角度來扭轉事件走勢。
首發 : 新聞源作者,可能是企業CEO,可能是某事件核心人物,可能是一個邊緣人但最終會成為事件核心的人。可能在微博,可能在朋友圈,可能在釋出會,總之都是經過精心設定的隨意。
轉發: 這一輪擴散非常重要,是第一輪輿論定性,通常是行業大V的言論,總之這裡需要一個權威來轉發背書。
解讀 : 大V轉發後形成一定的關注度,垂直媒體介入,進行解讀,進一步為事件定調。
爆料 : 從首發到現在,已經形成圈層熱點,如果再有一名知情者爆料,此事件的輿論調性就鐵板釘釘了。
報道: 前面幾個步驟基本還侷限於行業圈層,並且在圈層中成為小熱點,那麼接下來大眾媒體介入報道,讓此事件更廣泛的傳播。後續可能還有更多,但一般一件事情成為大眾熱點後就不好操控輿論了,這也是為什麼要在事件進入大眾視野前做好定調工作。
所以公關營銷的重點在於操控輿論,如何讓一件事情以刁鑽的角度切入,然後在合適的時間,地點,找合適的人說出合適的話,成為新聞源,一步步發酵成為大眾事件。這是我所認為的牛逼的公關策劃。
公關思維+ 廣告形式 +social傳播
在網際網路傳播環境下,品牌需要優質的內容,需要更好的傳播力,最好形成自傳播效果,最好自成熱點。這種情況下,如果把公關,廣告和social各取所長,或許是一條出路。
最近幾年有很多品牌喊著鬧著要年輕化,要跟青年人溝通,而實際做的卻非常表面化。套路都非常清楚,找幾個年輕KOL(或者素人),拍一支宣言式的影片,場景基本會有街頭,會有黑夜,會有說唱,會有滑板,然後找一個勁勁兒的聲優,低聲調酷酷的說出我要什麼,我要什麼,或者我不要什麼不要什麼,總之就是很酷,最後壓一個Logo,這樣的廣告,壓誰的logo看著都合適。
這是錯的,這太他媽錯了。篇幅有限不往深了說,我就說一點,品牌本身的內容什麼都沒變,只是拍了這樣一支廣告,起不到任何用處,該怎樣還是怎樣。
第一,想改變品牌先改變產品。第二,將品牌廣告升級為品牌內容。第三,不要拍這種廣告了。
言歸正傳說回事件傳播, 簡單三句話概括,公關化思維,廣告化形式,social化傳播, 我們逐條分析。
公關化思維
前面我們有說到,公關化思維核心是角度與“新聞源”,比如騰訊視訊的閃光新國漫,作為一次內容徵集專案核心點應該放在內容上,所以角度是以內容切入,時機選擇在作品徵集完畢進入投票階段時,已經有完整的作品了,而這個時間點恰逢中秋,讓整體事件更具有儀式感。另一核心是“新聞源”,也就是這件事發生為起點,事件之後這個新聞源才會在網際網路傳播。
廣告化形式
廣告的核心是高度概括與總結,且極具形式感與儀式感,能夠以視訊,影象等形式存留下來。之前的文章我們有聊過“ICON化”的事情, 將廣告升級為內容,將內容打造成ICON,然後再傳播內容ICON,將會比廣告更立體,更有內容也更具可觀賞性與傳播力。
social 化的傳播
公關思維找到角度創造新聞源,廣告化的形式做足內容的儀式感與調性,現在一個“廣告”作品才算是真正出街,而這樣的作品既不是視訊,也不是平面,而是一個事件,既不需要投放電視,也不需要投放報紙,它的媒介是網際網路,將這個事件“投放”到網際網路,經過一系列的引導,讓其成為自傳播的內容,讓它自然流淌,到適合它的使用者那裡去。
營銷不分廣告公關
在營銷行業,沒有一家公司聲稱自己什麼都做,所有公司都有定位,專注創意,專注策略,專注公關,專注social,當然這是為了更好的切入生意,也更容易讓甲方認知到自己的長處。但是營銷真的有這麼多分類嗎?
今年某非常火的品牌,從外界看這事沒有三五十人外加好幾家乙方根本幹不成,我去了他們公司才發現,CMO帶一個總監外加不到十位同事,甲方所有人員就這些,也沒有劃分成市場部和公關部,也沒有social部門,不太像一個組織構架,更像是一個專案組。CMO是專案負責人,總監負責執行,下面的人各領一塊業務負責。很像我之前提到的專案制和PM制度。你看,先進的公司都摒棄工業時代的市場構架了。
我覺得在營銷上未來也將沒有邊界,不再分為公關廣告social。之前我們多次提到過市場解決方案,而我覺得未來營銷應該是 以市場解決方案來主導,在這之下有一個個專案,每一個專案都包含公關廣告social, 小型專案或許自己做或者一家供應商,大型專案或許將有10家以上供應商協同完成。如果乙方還能專注一塊業務吃透做生意,那麼甲方需要打破邊界,什麼都懂,既要有公關思維,也要懂創意,還得知道social環境,KOL生態等等。
甲方不易,祝君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