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將至共享退潮 OFO將賣身誰家?
曾經紅極一時的共享經濟,隨著共享單車的退潮,也進入了冬天。
這個冬天似乎來的比較早,隨著2014年共享的概念興起,四年時間從共享汽車、延伸到了雨傘、充電寶、衣服、甚至是臥室一張多出來的沙發,從紅極一時的概念經濟走到今天資本+概念的死衚衕裡,那些披著共享經濟外衣的模式,背地裡實際上是資本推動的新經濟模式,正在舉步維艱,其實這樣的結局在共享的概念脫離了本質讓資本大行其道之時,共享的結局就早已註定。

目前,共享經濟正在逐步退潮。這一路走來,正是滴滴的成功,刺激了各路的資本蜂擁而至,究其本質,共享經濟是整合線下的閒散物品或服務者,讓他們以較低的價格提供產品或服務。從而通過在特定時間內讓渡物品的使用權或提供服務,來獲得一定的金錢回報。它的根源是富餘的生產資料再利用的過程,也就是說是一個去中介再去中介的過程,如今我們的共享經濟走得越來越變味了!
從共享汽車開始“燒錢”就成了共享經濟必備的因素之一,甚至有創業者喊出了“先得資本者生,哪怕晚一個小時,後來者都會死掉”之類的話,在出行領域,我國汽車保有量目前確實處在一個高位,隨著一二線城市對汽車的限行等等因素,共享一詞在汽車出行領域確實有龐大的市場根基。這也是為什麼共享汽車領域能誕生巨頭的因素之一。
拿滴滴來舉例,起初上線時加入的人並不是那麼多,隨著資本的進入,補貼成為了共享經濟的殺手鐗。初期,隨著0元打車0元抽成,全民網約車熱培養了大量的使用者習慣,早在2013年,隨著共享汽車之間戰爭的白熱化,在騰訊和阿里的資金支援下,滴滴和快的兩家公司便開始大肆補貼司機、乘客,據悉當時滴滴每天的補貼與運營成本在1000萬元到2000萬元人民幣。後來在吞併快的之後,同優步中國之間也進行了大戰,戰爭沒持續多久,兩家就以合併換股的方式結束了大戰,從此滴滴在中國網約車市場一家獨大,“補貼大戰”也暫告一段落。
正是因為滴滴的成功,巨量的補貼使得專職的網約車司機出現了,共享經濟開始變味。但不得不說,滴滴的成功是使用者用腳投出來的,也側面的說明了它確實解決了一定的社會痛點。從滴滴的成功,資本彷彿嗅到了美味的食物。從籃球到雨傘、從雨傘到充電寶、甚至從充電寶到衣服凡是能“共享”的,都被搬上了資本的熒幕。
拿共享雨傘來說,共享E傘的創始人趙書平曾在接受採訪時他算了一筆賬,目前一把傘押金29元,加9元充值費。每半小時收5毛錢。而一把傘的成本是60元,一般連續下雨,他認為保守90天就能回本,快的話60天。他透露出,其實只要有兩個人給押金,光押金就可以覆蓋一把傘的成本。最後對於共享雨傘,他認為“老百姓藏在家裡,我才有錢賺。”在筆者看來,共享變成了出售。從這層邏輯來講共享已經已經開始走偏。

近期,隨著摩拜賣身美團“落袋為安”,阿里嫡系哈羅也火速擴大市場份額,滴滴助力小藍車起死回生,OFO的處境變得格外的微妙,坊間對於OFO賣身的訊息不絕於耳,更有訊息稱目前OFO掌門人已經投身到區塊鏈創業領域當中了。
不管如何,每月高達約3~4億元的運維(包括維修、排程)成本,幾千名員工的工資,供應商幾十億的欠款,這其中的每一個條件都可能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或許在外界看來,OFO早已難逃被收購的命運,大家關心的只是最後的以何種方式賣身,

對於兩家共享單車,其實OFO投資人朱嘯虎曾經說過:2017年年底是OFO和摩拜合併的最好時機。如果不合並,就要繼續融資打仗,創始團隊的股份一旦被稀釋超過50%,對於他們而言就沒什麼意義。2017年12月9日“中國企業領袖年會”上,朱嘯虎再次發聲,“戰局已經比較明朗化,再打消耗戰已經沒有意義了,對雙方損耗都很大。”
從結果來看,朱嘯虎的呼籲顯然沒起到多大的作用,隨後朱嘯虎以30億美金估值,將OFO的股份出售給阿里巴巴和滴滴。OFO和摩拜的合併大戲徹底告吹。也許,當初他們合併也不失為最好的結局之一,可是如果沒有如果。
如今,隨著共享單車熱的退潮,最大的成功者滴滴最近也是麻煩不斷,共享經濟再也不是創業的寵兒,裸泳的共享經濟也逐漸的暴露在了沙灘之上。寒冬悄然而至,所謂共享創業也到了谷底。或許目前的並不存在什麼共享經濟吧!或許這就是一種商業模式只不過加了共享的概念而已。總之,寒潮之下去偽存真,或許所謂的共享可能就此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