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的門徒們開始收會員費了
如果只有恢復企業家的信心,才能保證高就業率,那麼,政府會非常重視企業家們的意見。然而,當貨幣和財政政策成為拯救經濟的武器之後,企業信心就不那麼重要,政府也不用太照顧企業家的想法了。
—— 米哈爾·卡萊斯基
最近,裁員的公司不少,企業都在行保守策略,終極目標是在不知道的未來中能夠活下來。
當然,危機,有危也有機,起碼坤鵬論朋友圈的律師朋友們很忙,P2P爆雷,律師有點不夠用了。
有位律師說,他的網際網路金融客戶差不多都進去了,害得他天天奔波在看守所、法院、監獄的路上。
還有不少律師發現了裁員潮中的好機會,開起了企業如何裁員的課程,據說場場爆滿,當然講課只是個噱頭,一人299元,也不過是過濾器,來的肯定是最精準的客戶,必然要在最近對員工動刀。

也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收會員費成了流行趨勢,學習的榜樣是雷軍、黃崢都推崇,甚至在自己的故事中要超越的Costco。
1983年,20多歲的沃爾瑪已經是世界第一大零售企業,那時第一家Costco門店才剛剛開業。
如今,Costco已經霸佔全球零售商第二的位置多年,根據德勤釋出的“2018全球零售商排行榜”,沃爾瑪以2016財年4858.73億美元的營收高居榜首,Costco繼續排名第二,2016營收為1187.19億美元。
儘管營收不足沃爾瑪的四分之一,但它的成長速度卻令任何對手不容小覷。
沃爾瑪成功的祕密在於,它通過選址的創新和高超的運營效率將毛利率降到了22%~23%,而大多數零售商的毛利率在40%~50%。
更厲害的是,這個毛利率居然幾十年來上下浮動不超過三個百分點。
而Costco的平均毛利率則直接在沃爾瑪的基礎上砍半,控制在了10%左右。
零售的競爭,價格第一,所以它在短時間崛起了。
這不禁讓坤鵬論想起了雷軍的豪言壯語,“小米會永遠不賺超過5%的硬體利潤。”
Costco的毛利只要能大致抵消日常的運營費用,它的盈利幾乎全部來自於會員費。
有人總結Costco成功的三大要點:
將商品做到了極好;
將價格降到了極低;
同時又將服務做到了超人預期。
坤鵬論認為,它們就是零售的本質。

於是,Costco成為眾多網際網路公司的楷模,最早學習它的是亞馬遜。
2005年,亞馬遜CEO傑夫·貝索斯在介紹新上線的Amazon Prime的公告裡寫道:“這是我們第一個會員制專案,提供‘吃到飽’式的運費服務,只要支付會員年費,就能享受無限次的免費兩日送達服務。”
不過,亞馬遜的Prime會員與Costco會員還是有些區別,最突出的就是,並不是所有商品都提供會員價,其核心在於對會員提供“特權”,比如:定量的免費配送服務、不定期的會員折扣活動等,而且亞馬遜還在不斷將新業務加入Prime體系,讓會員的權益更加豐富,以吸引更多的使用者加入付費會員行列,成為亞馬遜忠誠的會員,例如:電子書免費借閱、Prime Instant Video免費看電影和電視劇、Prime Music免費聽音樂、Prime Photos提供無限的照片儲存、Prime Now一小時達等等。

而且,研究表明,Prime會員在亞馬遜上花費的金錢是普通使用者的4.6倍。
今年4月亞馬遜首次披露了付費Prime會員數量,註冊人數目前已經超過1億人。
2017年全年,亞馬遜在全球向Prime會員工傳送了50億件商品,Prime會員每年的費用為99美元,即每月12.99美元,這意味著1億Prime會員每年至少會給亞馬遜帶來99億美元收入,這一數字佔到了2017年亞馬遜1778.7億美元總收入的5.5%左右。
京東算是國內模仿亞馬遜會員比較早的,2015年底就開始了Plus會員內測,2016年正式上線,經過不斷調整優化,繳納149元一年的會費就可享受自營360元/年運費券、每月100元全品類券、會員價商品、24小時專屬客服、免費上門退換貨、會員日、愛奇藝會員、10倍購物返京豆等。
坤鵬論觀察了一下,光是運費券就挺值得花這149元,而且如果買大件商品,會員價還是能省不少錢。

2017年,阿里將8月8日定為會員日,會員權益圍繞著每個人淘寶賬戶上反映購物活躍度的“淘氣值”展開回饋,贈送手機話費流量、品牌折扣、會員獨享酒會等等。
今年,阿里也開始搞收費會員,淘氣值1000分,可以花88元買到88VIP卡,低於1000 分的會員則需要花費888元,坤鵬論這樣資深的剁手黨居然只有966的淘氣值,無緣阿里會員。
據阿里內部人士稱,淘氣值1000分以上的超級會員年人均消費在50萬以上,另有資料顯示,超級會員月平均消費30次,相比之下,坤鵬論的資深是年頭,而阿里完全看的是消費金額和次數。
阿里宣稱,買卡一年可以省下2000元!購卡可自動升級為淘票票、蝦米音樂、優酷、餓了麼全年VIP。
相比之下,買買買投投投的阿里終於開始展露其生態版圖的威力了,而且從福利廣度上直追亞馬遜的Prime會員特權。

看到會員付費越來越被使用者接受,不少跟風者也已經入局,它們大多從電商入手,因為這個最簡單,不管是淘寶,還是京東,或是拼多多,都有成熟的推廣返傭系統,只要申請個賬號就能擁有自己的專屬連結,凡是從此連結過來的成交,都會按事先約定的比例返傭。特別是在這個流量奇缺的時候,淘寶和天貓的商家為了銷量(特別是新品),甚至不惜給出高達90%的返傭。坤鵬論還特意去拼多多的“多多進寶”平臺看了一下,有大量商品提供30%~50%以上的返傭。
零庫存,不用自己發貨,只需要引流即可,之前的美麗說、蘑菇街就曾靠這個小有成就。
然後再湊些3折酒店、5折看電影、機票、辦信用卡之類的亂七八糟服務,跟風者也敢號稱一年可以幫你省2000多元。
坤鵬論下載測試了一款這樣的產品,本來收199元的服務費,過了幾天直接發簡訊說,只要交29元即可入會。
總而言之,這類產品因為沒有自己的核心產品、服務,更不用談什麼競爭力了,只能有蒙一個算一個,做不大。
今年,收費會員的流行,其原因無外乎兩個,一是想要增量客戶很難,只能在存量客戶身上打主意,二是競爭從價格戰、補貼戰開始向體驗和服務升級,當然會員費還是一筆相當不錯的收入。
正像昨天不少人轉發的一篇文章的標題寫的,世上已無捷徑,“重”才是時代關鍵詞。

說到電商,坤鵬論上週出差的火車上,聽到一位從事電商的姐姐在電話裡和別人說,今年的流量實在太慘了,天貓淘寶京東全面下滑。
流量不好,生意自然慘淡,因為在銷量=流量*客單價*轉化率這個公式中,後面兩個可以靠主觀努力提升,但流量卻不然。
而在幾乎所有電商平臺中,銷量排名都是個重要權重,淘寶這麼多年要改革唯銷量論,結果使用者還是看誰賣得多。
於是,8月9日晚上,央視《焦點訪談》再一次報道電商刷單現象。
在節目中,有匿名賣家透露,現在電商平臺上80%的賣家都有刷單。全網排名前五的,年刷單量高達幾個億,刷單流水三五億是件很正常的事。

坤鵬論在2013年左右也做過電商,那時候的名言是:不刷單等死,刷單找死,於是大多數商家權衡來權衡去,還是選擇了找死,因為找死不一定死,等死100%會死。
曾經有個特別冷的段子:
有位刷單公司的老總驕傲地說:“我根本不用找投資,因為投資人的錢最後都會到我這裡!”
最近,在拼多多效應的影響下,支付寶、京東、網易紛紛推出拼團平臺,支付寶叫“每日必搶”,京東則搞了一個小程式叫“京東拼購”,而網易早在2017年就推出了“網易一起拼”、“嚴選一起拼”平臺,7月27日,蘇寧易購的樂拼購成立獨立App——蘇寧拼購上線。
拼多多說到底,其實正是在這輪經濟危機中找到了機會,所以火爆發展,硬要套用理論的話,坤鵬論認為“低價產品偏愛”的口紅效應比較匹配。
雅詩蘭黛集團前總裁李奧納多·蘭黛提出:他以雅詩蘭黛實際的營收數字作分析,發現口紅的銷售量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經濟衰退期和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中,逆勢熱銷。這說明:越是經濟不好,人們越需要購買廉價的消費品讓自己活得開心。再者,經濟的衰退會讓一些人的收入降低,不敢再進行大額消費,例如買房、買車、旅遊等,這時很多人手中反而會出現一些“小閒錢”,正好去買一些“廉價的非必要之物”。
並且,根據之前專家們總結的經濟蕭條的市場規律看,消費者購物的頻率會明顯增加,一方面,消費者為了獲得更多的關於產品的資訊,要多方面比較,尋找最好的價效比;另一方面,購物本身也是一種相對比較便宜的娛樂活動。
1973年美國石油危機期間,83%的消費者承認自己比以前更經常地購物,購物的地點一般來說也會由以前相對高檔的商店轉向比較大眾化的商店,比如,大型超市、折扣店和直銷店等。而79.7%的消費者去批發商和折扣店購物的次數明顯增加。
所以扯什麼社交電商,都是瞎扯,本質還是經濟危機,人們錢少了,不敢花了,自然會選擇更低價的商品。
在經濟危機特別嚴重的時候,消費者對產品的唯一判斷標準就是價格。
最後,讓我們一起思考,在當下的危機中,到底有哪些機會?
本文由“坤鵬論”原創,轉載請保留本資訊
坤鵬論微信公眾號:kunpengl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