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最創新的1平方公里是如何煉成的
Kr8特邀作者
黃震:開放式創新(Open Innovation)的觀察者、研究者。目前供職於某歐洲汽車品牌,負責自動駕駛與對外戰略合作;曾擔任羅蘭貝格雲賽創新中心運營部總監,並在德國曼海姆大學商學院期間追隨導師學習並研究開放式創新。
在前幾期的連載(連結見文末)中,我們聚焦於美國的矽谷,講述了 開放式創新的緣起以及原因。 在這一期我們把視線轉向歐洲,看看開放式創新如何締造出歐洲最具創新的1平方公里。
歐洲最創新的1平方公里在哪裡?
答案是:埃因霍溫!(Eindhoven)!
我問過很多朋友這個問題。在我分享答案之後,90%的朋友會一臉疑惑的繼續問:“埃因霍溫在哪裡?”剩下的10%左右的朋友知道埃因霍溫,大部分是因為荷蘭的足球,極少部分朋友在詫異片刻之後,會心一笑。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坐落於荷蘭第五大城市埃因霍溫的郊外,佔地約1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大概是什麼概念呢?基本上相當於北京大學燕園本部校區面積的一半,清華大學本部校區的1/3。
就在這1平方公里內,目前聚集了來自 全球85個國家,超過1萬名的高科技人才,平均每天產生4項專利,入駐企業超過140家 ,其中既有 飛利浦、英特爾、華為、恩智浦(NXP) 這樣的國際大型企業,也有Averna、Zipp Labs等創新企業。2012年,《財富》雜誌(Fortune)評選其為“下一個矽谷”;2013年,《福布斯》雜誌(Forbes)稱其為“全球最智慧的園區”。

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 佔地約103公頃
這一切的背後,與一家公司的開放式創新實踐密不可分,雖然起始有些迫不得已和陰差陽錯。想必大家猜到了,這家公司的名字叫:飛利浦(Philips)!
無可奈何花落去
埃因霍溫的整個城市就是因飛利浦而建。1891年,飛利浦創始人在埃因霍溫建立工廠生產燈泡。但是到了上個世紀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使得歐洲對於消費品的需求驟減,同時亞洲四小龍的崛起使得飛利浦面臨激烈的價格競爭。飛利浦當時的領導層也感受到,分散在不同區域的部門交流很少,甚至同在研發部門的不同小組都鮮有交流。
在這樣的內憂外患之下,上世紀90年代,飛利浦的領導層決定在埃因霍溫的郊外建設集中式的研發中心。飛利浦高科技園區(Philips High Tech Campus)於1998年建立。為了鼓勵不同部門的同事更多的交流,園區的內部佈局呈現開放式的設計,同時 把所有公共服務設施,例如餐館、超市、健身房等,都放到整個園區的中心地帶,並稱其為“交流街”。
又有誰會想到,創造今天輝煌戰績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起源竟然是飛利浦削減成本的無奈之舉。但是這無心插柳之舉,卻促成了開放式創新的土壤:優秀的人才們聚集到了一起,開始了互相的思維碰撞和創意分享。
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果沒有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領導人,那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估計在發展的過程中也會逐漸泯然於眾人。但是在2002年,剛剛升任 飛利浦CTO和董事會成員的胡瑟(Ad Huijser) ,在內部力主建立孵化器(Incubator),並探索如何發展新技術、拓展新市場。
胡瑟後來在訪談中談到,原來的設計-研發-商業化的過程之中,新的想法必須密切吻合現有的業務,不然不可能進入這個過程之中。而且許多很好的想法,現有的業務部門也不願意承擔風險去嘗試。但是胡瑟本人一直信仰,“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必然要通過顛覆式的創新才可以達成!”
於是在胡瑟的堅持和推動下,2002年10月, 飛利浦孵化器的第一期正式開營。 第一期的入選專案只有兩個,而且還是孵化器的管理者和研發部門做了很多次的交流,討來的兩個專案。入選的專案各自獲得了500萬美金的支援,而且很快就擁有了自己的獨立空間。
之後的故事,不是大家想象的快速發展,昂揚向上。第二期的專案(2003年)依然只有2個,而且從2002年到2007年,入選孵化器的專案也只有11個,而已。
但是,在這5年期間,孵化器和飛利浦的投資部門一直在不斷的磨合資本在孵化器中扮演的角色,如何選拔專案的標準,包括如何進行下一輪的投資和剝離。
到2007年,入選的11個專案中,2個專案獲得飛利浦業務部門的認可,進行了收編,3個專案被剝離,飛利浦持有一部分股權,1個專案宣告失敗,5個專案繼續在孵化器內部孵化。
看起來似乎是非常普通的成績,但是 飛利浦在過程中積累了大量的經驗,包括專案的選拔,資本的配合,對於業務部門的支援等等。 於是在2006年,胡瑟宣佈另外再建設2個孵化器,專注于飛利浦未來轉型升級的方向,包括醫療健康以及生活時尚等。

飛利浦醫療健康孵化器入選專案
值得注意的是, 在新的孵化器專案中,入選專案可以在內部和外部尋找潛在和合作夥伴和技術解決方案夥伴,並不侷限在飛利浦內部。
而在此期間,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正在埃因霍溫科技園區悄然發生……
天工人巧日爭新
花開兩朵,各表一枝。伴隨著飛利浦高科技園區的建立,飛利浦的管理層真實感受到知識的分享、技術人員的交流所帶來的效應,於是在 2003年,飛利浦的管理層自己打破了研發中心的高牆,將高科技園區開放給其他科技企業入駐。 到了2012年,飛利浦更是把園區賣給了Ramphastos投資公司,更名為現在的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High Tech Campus Eindhoven)。
隨著越來越多的創新企業和創業者來到了園區,同時飛利浦內部的孵化器也把合作的範圍拓展到了飛利浦公司之外,開放式創新的框架以及主體結構在飛利浦、在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完美形成。
現在,飛利浦的醫療保健、時尚生活和核心科技各自設立了孵化器,同外部機構合作尋找和發掘新的技術和新的市場機會。而 從飛利浦剝離的公司中,也產生出恩智浦(NXP)這樣的半導體領軍企業, 還有Intrinsic等等富有潛力的創新企業。
開放式創新於是在飛利浦紮下了根。更重要的是,他將這小小的1平方公里,演化成為了歐洲乃至這個世界,創新和智慧濃度最高的區域,也讓許多人記住了他所在城市的名字:埃因霍溫。
開放式創新系列連載
回望埃因霍溫高科技園區的發展歷程,我們很欽佩飛利浦高層的高瞻遠矚和開放態度,也非常感慨開放式創新給予企業,甚至給予城市的巨大變化。讓我們把視線回到中國,又有那些中國企業在開放式創新方面做出了積極的實踐呢?我們,未完繼續……
看不夠
“36氪創新諮詢”微信公眾號在等你。
掃描下方二維碼,或微信搜尋“36氪創新諮詢”(ID: Kr8-36Kr-Innovation),創新不落人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