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士事件和解:搞到最後,為什麼還是按鬧分配?
世界經理人專欄

“劉潤”公眾號主理人,網際網路轉型專家,前微軟戰略合作總監。任海爾、中遠、恆基、百度等多家知名企業戰略顧問,他總能將複雜的問題,抽絲剝繭地探尋出商業本質,釋出在他的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劉潤”(ID:runliu-pub),世界經理人經授權轉載。
網路上沸沸揚揚一週多的西安賓士女車主維權事件,雙方最終達成諒解。
很多網友表示:為什麼這事搞到最後,還是 按鬧分配 ?
不哭不鬧、講道理,就得不到賓士的賠償了嗎?
其實,這個問題的本質是包括賓士在內,很多大企業都在用一個他們自以為正確的打法: 消費者隔離 。
— 1 —
什麼是消費者隔離?
比如說你是個銷售,你要賣一輛車,你要不要把你的潛在客戶拉個500人群,然後在群裡介紹這輛車。
你要不要?
我的建議是,不要,甚至是絕對不能。
為什麼絕對不能?
因為,你把潛在客戶拉了個500人微信群后,正在裡面介紹說,你賣的這個車這怎麼怎麼好,那怎麼怎麼好。
這時只要這些人裡有一個說:拉我進來幹嘛,我有個朋友買了這輛車,沒幾天天窗就壞了。修好後,下雨天還漏水,後備箱都能養魚。
說完,啪,他退群了。
然後你的那些其他潛在客戶會怎麼樣?也許本來,499個潛在客戶,假如說有100人其實是想買的,這樣一來,估計現在沒有幾個想買的了,甚至一個想買的都沒有了。
為什麼?
因為壞訊息的傳播速度往往要比好訊息的傳播速度更快!
而這個壞訊息就讓大家一下子對這個車產生了擔憂,這種擔憂是沒有一個很好的辦法去排解的,那麼他就會立刻選擇一個保守策略。
把潛在消費者聚在一個群既然絕對不行,那應該怎麼辦?
那就一定要把消費者隔離,讓他們互相不能聯絡、影響。
— 2 —
我們就以客服部門來舉例。
客服部門,幾乎所有的大品牌都會有,其主要工作就是接電話。
我去參觀過不少公司的客服部門,在這些部門,我能感覺到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怨氣。
為什麼?
你想,你一般都是在什麼情況下才會打電話給一個品牌的客服?
大多數情況肯定是你買的商品遇到了什麼問題,然後才會打電話到客服。
但很多公司的客服,其實並沒有權力、也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為什麼?
先說沒有能力解決問題。
他們大多數並不是工程師,只有一個手冊,也就能解決一些你的誤操作等簡單故障。
可是,如果是產品質量等複雜問題,他們是解決不了的,所以他們沒有能力解決。
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他們其實也沒有權力解決問題。
如果解決你的問題需要更換,客服就能決定給每一個打來電話投訴或者報修的客戶更換的話,那成本也太高了。
所以說,客服部門也沒有權力解決問題。
——
而大企業是如何考核客服部門的呢?
客戶滿意度 。
也就是說,要求他們獲得客戶滿意,但是又不給他們退款、換貨的權力。
那他們會怎麼做?
對大部分比較容易解決的問題,就用很好的態度來獲得滿意度,比如說你這個按鈕忘了按下去了。
對方一按,發現果然好了。
就會說,果然是我的錯,對不起,是我沒搞好。
這時客服的態度就會非常好,還會提醒客戶說,希望您給我好評哦。
這樣,就獲得了滿意度。
剩下的那些小部分,產品質量等複雜問題,客服就說:
行行行,我幫你反映一下,找專業的技術,過兩天就給你答覆。
然後開始拖。
為什麼先拖著?
因為解決不了啊。沒能力修、沒權利換,只能先拖著。
實在拖不過去,就和客戶說,我幫你跟領導彙報一下吧。
——
於是,客戶就只能等回電了,等了一天、兩天,好幾天過去,都沒有回電。
這時,大部分客戶會怎麼辦?
他們會想,哎,算了吧。
我們假設,有100個憤怒的客戶,經過這樣拖,還剩多少人會繼續堅持?
估計也就剩10個了。
那這10個憤怒的客戶會繼續打電話進來,不依不饒。
怎麼辦?
分別對10個客戶說,我給你寄個配件再附贈你點小東西、小禮品吧。
經過這一輪,10個憤怒的客戶,可能就有9個同意了。
那還剩一個,他就是不依不饒,鬧得很厲害,甚至會衝到這些企業的辦公室、到他們的大門前、到他們的4S店、到銷售場所去鬧。
這時,怎麼辦?
這時,公司就會說:
那這樣吧,我給你賠,而且是高額賠償,賠你三倍怎麼樣?
然後,最後這唯一的一個不依不饒的客戶也就有可能同意了。
— 3 —
你聽到這些後,會有什麼感想?
是不是想脫口而出:這不是店大欺客嘛。
對,有些大公司確實就是在店大欺客。因為這樣解決問題的成本最低。
比如還是上面的例子。
本來100位憤怒的客戶,都是同樣的問題,如果每個顧客都正常合理解決的話。
比如更換產品,每個人成本是1000元。
那需要10萬元才能合理解決這100個憤怒的客戶。
而上面我們舉的客服例子,最終會花費多少?
90個人就這樣拖過去了,9個人快遞個配件和小禮物也就解決了。
只有那最後一個人,你可能需要花3倍賠償3000元,解決這個問題。
算算總賬,解決這些問題,明明需要花10萬元,最後只需要3000元就搞定了。
這只是舉例,現實中,這些大公司遇到的售後問題,可不止100個人,而且每個人如果合理解決成本也不可能僅僅1000元。
— 4—
店大欺客的本質是什麼?
本質就是一個篩選系統,比如說100個憤怒的消費者,不能讓他們聚在一起,要隔離。
從100個消費者層層篩選出10個比較憤怒的,然後10箇中間再篩選出9個比較容易解決的。
剩下最後一個很難解決,怎麼辦?
3倍賠償,5倍賠償,總歸可以解決吧。
所以店大欺客是很多的大公司用只賠1個人3份錢,來解決100個憤怒消費者的方法。
而它要想用這種方法,那它就必須要擺出店大欺客的姿態,才能層層篩選,最後篩選出極度憤怒消費者。
所謂極度憤怒消費者,就是去鬧、去堵門,給它生意、聲譽帶來損傷的消費者。
然後它用3倍、5倍賠償,只賠這1個極度憤怒消費者。
這就是店大欺客的本質。
但店大欺客背後是有一個前提的,這個前提就是 消費者隔離。
也就是說不能讓這100個憤怒消費者聚在一起。
如果他們聚在一起,那麼其他99個人就會想,憑什麼給他賠了三倍,我也要,對吧?
所以一旦憤怒的消費者們沒被隔離,那這個策略就無效了。
— 5 —
我們上面花了很多時間,詳細拆解了什麼是消費者隔離,什麼是店大欺客,它的本質是什麼,店大欺客的前提是必須要消費者隔離。
理解了這些,我們就能更好地理解賓士這個事,搞到最後,為什麼還是要按鬧分配。
這位女研究生的哭訴維權的視訊被上傳到網路上後,產生了廣泛的傳播,這就讓消費者無法隔離。
這個視訊就像發了一個號召令,聚集了很多感同身受的人。
這些人就是我們上文講到的,被店大欺客篩選掉的那99人,他們以前是處在消費者隔離狀態,但是這個視訊一下子讓他們團結起來。
再加上現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的自媒體,比如,微信,微博,他們的傳播效率極高。
這時候,哪還有什麼消費者隔離。所以,這位女研究生能和賓士達成諒解,並獲得賠償。
但這真的是因為她又哭又鬧嗎?
其實本質是,通過移動網際網路、社交媒體等,打破了消費者隔離並且賓士還值得信任。
——
我們回憶一下六六和京東事件。
六六的朋友買到了假貨,打電話給京東,京東說不是假貨,那怎麼辦?
找到六六,六六就發了微博,然後這個事就在移動網際網路發酵了,導致京東股價下跌,並最終道歉。
可是讀到這裡的讀者,你說,六六發這個微博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它的本質是打破了消費者隔離。
— 6 —
普通人改變結果,優秀的人改變原因,頂級優秀的人改變模型。
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不要慫、正面剛,這是改變結果。
通過網際網路曝光等手段打破消費者隔離,是改變原因。
那我們今天能否嘗試用改變模型、用系統的方法來解決消費者維權問題呢?
先想第一個問題:誰最關心消費者遇到了質量問題?你自己。
然後呢?然後呢?
認真想想。然後,就是品牌的競爭對手。
你用某個品牌產生質量問題,這個品牌的競爭對手最關心。
那怎麼辦?
1)建立一個app,叫做“讓對手幫你監督質量”;
2)維護一個品牌間的競爭對手清單;
3)消費者實名制,在app提交自己遇到的質量、服務問題;
4)app把這個資訊,發給這個品牌的競爭對手的公關部;
5)公關部負責聯絡消費者,並核實他們感興趣的消費者投訴。還僱什麼水軍?這是真實的海軍啊;
6)在獲得消費者授權後,競爭對手可以把他的案例寫在宣傳文案中,或者決定其它用處、用法。
怕什麼店大欺客?
消費者和品牌之間的博弈,是不對等的。
通過系統模型的改變,把消費者和品牌的博弈,變為品牌之間的博弈,每家品牌都會對消費者如履薄冰一樣的服務。
最後的話
相信我們很多人,都遇到過店大欺客的維權問題,以前我們可能都是那99個人,甚至是那90個人裡的一員。
你的善良,要帶點鋒芒,遇到不合理的維權問題,我們當然可以不要慫、正面剛。
但如果我們可以通過網際網路,通過微信、微博等自媒體方式,打破“消費者隔離”,是不是會是一個更好的辦法。
最後的最後,關於這次賓士事件的三篇文章,都寫完了。
透過這個事件,我們梳理了,在網際網路時代,公關稿應該怎麼寫;
我們一起探討了,“委託代理機制”以及“激勵相容”;
今天,雙方達成諒解後,我們再回過頭,站在我們所有的消費者角度,給大家提供遇到店大欺客、需要維權時的一些建議和方法。
如果你覺得還不錯,有點啟發,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