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覓產品初體驗
產品名稱:耳覓
產品資料:appstore免費社交排行No.41
產品slogan:因為聲音遇上你
光聽名字,在沒開啟產品的時候感覺是跟吱呀差不多的產品,都是以聲音為載體的陌生人社交平臺。
互動設計:
1.整體架構有點複雜了,頂部一排Tab,底部一排Tab,很容易造成認知負擔。
2.其實聽了一個人唱了一小段之後,會有再想聽的需求的,互動可以考慮一下左右滑動,支援聽這個人的更多聲音內容。
3.在聽聲音頁面跳私信頁應該是支援發內容的才對,場景應該是我聽到某個使用者發的內容,我很喜歡,我私信他,“我覺得你唱的這一小段很好聽。”
平臺策略猜想:
1.預設頁面可操作內容太多了,容易造成迷失。像領唱上面推薦Tab其實預設推薦策略就是優先推送我的所在地,那又為什麼多了一個同城呢?而顏控的定位也很不清晰吧,我刷了一下發現也沒有說一定要有露臉領唱;再者我發的時候我也沒看見怎麼操作可以把我自己的內容發到顏控裡面,這對內容創作者不友好;而且這個平臺既然是想主推因為聲音遇上你,為何策略不單純一點,只做聲音社交呢?
如果是我我會做成一個推薦的,定位是使用者可以隨處逛,裡面有熱門、當地、冷啟動內容的,再加上一個關注,就是與使用者強關聯的關注使用者,這樣就足夠了,Tab太多會引起認知負擔
2.一開始的頁面是引導我以聲音回饋聲音,而不是引導我點贊。這點看出平臺有意想引導使用者以內容碰撞內容,而不是像吱呀一樣單純的內容產生者產生內容,內容消費者點贊。從這點看耳覓比吱呀更前進一步。
3.在推薦頁聽完聲音後的規則是重複播放,猜想是內容庫不足以支撐使用者不斷刷;也有可能是平臺想讓使用者再細細品一下他人的聲音,以便建立強關聯,而削弱了對內容的推薦。
4.從體驗過程中發現使用者的點贊數還是比較低,這個原因有可能是因為使用者量不大,沒有達到某個活躍閾值,所以沒有產生社交網路。對於大部分目標使用者來說是一個記錄的功能;發內容的人還挺多的,就是點贊評論互動的人比較少。
驚喜時刻:
1.漂流瓶可以用作教育使用者,讓使用者體會到以音會友是什麼意思,而且不同於公域,只是一個在私域的直接交流。更有社交,而不是一個內容平臺。
2.記錄居然有語音識別,但是語音識別的效率不高會讓我的記錄的效率變低。
如果我是耳覓的產品:
1.漂流瓶的功能是挺好用的,但是平臺並沒有告訴我如何傳送內容可以把內容像別人漂流過來一樣漂流出去。平臺在傳送的時候應該告訴我怎麼漂流出去。
2.把首頁推薦的框架簡化成推薦和關注就可以了。把熱門,顏控、同城、全球這些內容分發機制寫進演算法裡面,而不是直接展示成框架讓使用者有所選擇。
3.把tag視覺效果做的更加明顯,因為tag的作用對於內容生產者來說是幫助提高曝光,對於內容消費者來說是提升消費內容的效率,而耳覓這樣橫著隱藏一部分tag並沒有幫助我提高內容消費效率。
4.首頁推薦這個篩選只是篩選了“領唱”的內容,沒有把“記錄”頁面的也篩選掉。對於使用者來說只是想要把性別篩選出來,內容對他來說都是聲音,而不區分哪些是唱歌哪些是記錄。
5.領唱頁的新使用者冷啟動應該優化一下,因為唱歌本身是一件有門檻的事情,那領唱頁面應該有一小部分demo讓使用者聽,使用者才能學著唱。不過話說回來,猜測是考慮到版權因素的影響,所以才不推出demo,讓使用者直接唱。
6.音色測試如果放在新使用者註冊會比較好,參考“吱呀”給使用者帶來一個有價值的測評,告訴使用者的音色怎麼樣,更加像那位明星,可以試一下唱XXX。如果使用者跳過,那麼可以參考“flow”,直接幫使用者把這段原始素材傳送到平臺,讓這個內容繫結使用者一起放到平臺上,用作這個使用者的冷啟動人設。
總結:
總的來說,耳覓做的功能很多,但是很多都不怎麼符合使用者場景,猜想是有很多限制,如“版權問題”“使用者量過低”“內容過少”等因素。相關頁面截圖在文末,其他的可以自己下載一個體驗一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