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達體育,不一樣的體育產業路徑

2015年,萬達體育與阿里體育、樂視體育、騰訊體育並稱當年體育產業四巨頭。
三年後的今天,講生態故事的樂視體育轟然倒下;打造原創賽事IP的阿里體育迎來了後張大鐘時代;聚焦NBA版權開發騰訊體育,開始思考本土賽事的商業價值、戰略價值、使用者價值三者的匹配度。
而萬達體育,在坐擁“世界最大體育公司之一”的頭銜之餘,將目光再度聚焦資本市場。
買選手,不如買賽道
2015年,成立不久的萬達體育,以兩次大手筆併購引起各方關注。10.5億歐元收購瑞士盈方體育,6.5億美元併購美國世界鐵人三項公司,前者作為全球最大體育媒體制作及轉播公司,擁有版權的媒體轉播覆蓋25個體育專案;後者不但擁有全球長距離鐵人三項運動版權市場91%的份額,同時還在全球每年運營超過250項賽事。萬達體育的霸氣讓人震驚。
不過,與國內大多數跨界進入體育產業的企業不同,萬達體育成立之初,沒有刻意追逐賽事版權,而是瞄準了賽事版權源頭,向版權擁有方發起併購。
如果把具體的單項賽事版權視作版權這條賽道上不同的選手,萬達體育買下的是版權本身這條賽道。萬達體育的獨樹一幟可見一斑。
萬達體育併購美國世界鐵人三項公司
當外界在猜測萬達體育的下一步動作和大手筆併購的意圖時,王健林率先做了解釋:“文化、體育、金融等產業資源,特別是上游產業資源,基本已被歐美企業瓜分,想自己發展基本沒有可能,只有通過併購獲得。”
作為中國最優秀的商界精英,當大多數人還沉浸在盲目的樂觀中時,王健林已經清醒的意識到,國內體育產業在2014年才迎來春天,但國際體育市場的運作早已超過百年,國內體育公司如果仍舊期望從零開始,通過自身發展一步步實現其在國際體育市場上頭部企業的地位,勢必難如登天。
他認為,在這種大背景下,國內體育公司想實現彎道超車的最佳選擇,就是跨過中間環節,通過併購成熟國際體育公司,讓自己直接坐在國際體育市場的遊戲桌前,成為規則的制定者,而不是僅僅當個觀眾。
“ 連通中國與世界,為中國在世界體育產業領域贏得更多話語權 。”王健林的這句話為萬達體育指明瞭發展路徑,而為他這句話做註腳的,就是其對盈方體育的收購所帶來的溢位效應。
作為全球最大的體育媒體制作及轉播公司,盈方代理了冬奧會7個專案所歸屬的體育協會中的6個的商業運營,同時,它還手握冬奧會轉播權。在萬達體育全資併購盈方體育三個月後,2015年7月,北京和張家口拿下2022年冬奧會舉辦權。
業內人士認為,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的城市中,北京、張家口並非國內傳統的冬季運動市場,但最終能擊敗挪威奧斯陸和哈薩克的阿拉木圖,盈方體育所發揮的公關作用是在正式場合無法實現的
做文化,去地產化
作為萬達文化集團的組成部分,萬達體育的成立既是萬達集團對國務院46號檔案的響應,同時也是萬達集團戰略轉型中的重要一步。
萬達集團以地產起家,地產是其主業,但隨著地產行業黃金髮展期的逝去,以及中國經濟週期的深度調整,房地產行業的“暴力時代”已經結束,轉型成了房地產企業的必由之路。
“ 行業週期性太強,造成現金流不穩定,預期也容易經常發生變化 。”在2016年年會上,王健林在宣佈轉型決定時,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在轉型方向上,文化產業成為萬達集團主力佈局之一。2015年,萬達集團斥資10億,註冊成立萬達體育,並將其併入萬達文化集團。
雖然萬達體育成立僅有3年,但所選擇的獨特路徑,使它成為現下國內體育行業中的一個特例——當一眾體育公司在爭奪賽事版權與打造原創賽事兩條路徑上分別探尋可持續發展模式時,萬達體育先是通過對國際體育公司的併購掌握上游版權資源,反身又將國際賽事在國內做了落地。
“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中國杯國際足球錦標賽”、“搖滾馬拉松”等一眾賽事的舉辦,讓萬達體育的賽事在創立之初就越過賽事品牌積累週期,直接成為了頭部賽事IP。同時,頭部賽事IP的廣告效應也為萬達體育帶來了可觀營收。
2018年,萬達體育收入88.3億元,同比增長22.9%,刨去2018年世界盃因素外,分析人士指出,萬達體育的主要收入增長,來自於旗下各品牌賽事的贊助收入、門票、周邊賣品,以及體育旅遊產品的包裝。
以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為例,這項由國際自行車聯盟授權,由廣西壯族自治區人民政府、萬達集團共同主辦的賽事,是當前國內唯一的自行車“世巡賽”。所以,賽事剛一創立,就吸引到格力電器5年的賽事冠名贊助,在賽事官方合作伙伴/贊助商陣營中,更是不乏李寧、天梭、百年人壽等多家國內外知名企業。
對任何賽事來說,贊助商陣營是否強大,不僅決定著賽事的成敗,同時也反映著賽事品牌的號召力。萬達體育通過與國際自行車聯盟合作,在國內舉辦頂級自行車巡迴賽,正是基於萬達體育對賽事運營成敗關鍵的精準把握。
從這一點來說,國內許多體育公司堅持做原創體育賽事IP的路徑雖然沒有錯,但在運營和市場推廣上,顯然手法不如萬達體育穩、準、狠——既保證了賽事的原創性,同時也兼顧了利益,使得賽事在運營之初就確保不賠錢。
需要著重說明的是,環廣西公路自行車世界巡迴賽並非萬達體育在賽事運營方面的孤例,中國杯國際足球錦標賽、世界鐵人三項賽,無不遵循這一辦賽模式。前者作為萬達體育與國際足聯聯合打造的亞洲區頂級國際足球賽事,同樣得到了格力電器的冠名贊助;後者,則收穫了廈門銀行、瑪莎拉蒂、農夫山泉等一眾贊助商的認可。
做IPO,萬達體育準備好了嗎?
2018年,萬達體育的收入達到了88.3億元,但王健林指出,萬達體育2018年度95%的收入來自海外,這意味著,萬達體育在國內雖然進行了賽事落地,但距離國內市場爆發,還需時日。
這不但是萬達體育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所有在國內做體育賽事的企業都面臨的難關。
首先,專業人才的短缺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體育產業雖然可以因國家政策的調整立刻站在風口,但體育專業人才的培養卻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萬達體育旗下目前運營了7個品類的賽事,不論是足球、自行車,還是鐵人三項、搖滾馬拉松,都需要吸收專業人才的進入,而我國過去培養的體育人才,更多侷限在運動員和教練的培養,並未重點關注既懂競技層面也懂商業的複合型人才的培養。因此解決人才缺口,是未來國內市場份額能否在萬達體育整體收入中持續上升的基礎。
其次,受制於體育賽事運營自身的商業邏輯,體育產業不可能像網際網路行業一樣,迎來爆發式、迭代式和複合式增長。雖然萬達體育在國內落地了與國際頂級賽事機構合作的品牌賽事,但這些賽事從落地到廣泛參與,仍需相對漫長的培育週期。贊助商的介入對於解決賽事運營成本來說有極大幫助,但如果要將所運營的賽事打造為以版權變現為核心的多形態商業賽事,仍需要廣泛的參與者和創新性思維。第三,萬達體育在2018年運營了16場國際體育賽事,2019年,賽事場次將增加至20場,對於一家成立3年的體育公司來說,運營如此眾多的重量級體育賽事,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挑戰。
正是因為面臨上述問題,萬達體育在2019年再度謀求IPO時,才將上市資產圈定在盈方體育傳媒和世界鐵人三項公司之上。與兩者健康的財務收支狀況相比,萬達體育在國內的運營,並沒有跳出和其他體育公司一樣,仍處於佈局階段這一事實之外。
可以預見,隨著萬達體育加速IPO,萬達體育未來在國際體育市場的話語權,將會進一步加強。在資本助力下,萬達體育有機會在未來收割更多的稀缺頂級賽事資源,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體育產業巨頭。
一個不容迴避的問題是,隨著萬達IPO進入實操階段,資本對於萬達體育在國內市場的開發將會寄予更多關注——中國市場作為未來國際體育市場最大的增長空間,萬達體育如果不能在這裡有所作為,那麼前期耗資收購盈方和世界鐵人三項公司的終極意義,將不復存在。
這意味著,萬達體育一旦IPO成功,那麼如何迅速開啟國內市場,將成為其必須在短期內予以回答的問題。
那麼,萬達能回答好這個問題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