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正成為一種職業,該趟的坑一個都不會少
《燃點》這部講創業者故事的電影,我剛好接在20日結束的“極客公園”三天創新大會之後去看,感受到了一股天上落到人間的感受。這不是打擊, 而是對所有創業者一個警醒:
開始創業前認清自己是誰,而這個事情,不需要通過“創業”去學習。

認清自己是誰要考慮清楚下面這3點:
樹立正確三觀
摸清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
自己的想法一定要通過創業去實現嗎
1、樹立正確三觀
電影中出鏡率最高的就要數草根創業者餘承東了。典型的鳳凰男功利主義思維,老家周圍的小夥伴,也是助長他這種思維的加速器,“創業可以賺大錢,對於他們這種7縣小城鎮的苦孩子來說是唯一的路”,“人民大學考上了,接下去創業也一定會成功”, 這種前後不成邏輯比羅振宇的跨年演講要厲害的多,心態浮躁,沒有分清楚偶然和必然的聯絡。

決定一個人成敗的不是出身,其實是思維方式 。城市的孩子有時候對農村孩子反而沒有敵意,有敵意的,戴有色眼鏡的,是他們自己。指望一個創業專案就能坐上三級專案是假,這個社會充滿著改變階層的機會是真。
經緯創投張穎在劇裡就說“現在投出比例大概是1%”,如果現在創業者都像餘承東這樣 ,能力各方面都像一個社會新人,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連個合格的打工者都算不上的話,1%這個比率真不低。
2、摸清市場規律和經濟規律
真格基金徐小平在電影中有句話說的好

人生不在於堅持,而在於選擇
餘承東就又是一個典型的,特別能堅持的創業者了。在他家裡,閒下來時候,看得是佛經易經,而不是經濟學原理,至少一些經管類暢銷書也可以,想著靠概率和個人強大的意念,去改變世界,恐怕連自己的團隊裡三個人,都沒有一點說服力。
“極客公園”“網易創新大會”“36kr"等等,有關於創投風口機遇的會,其實大家都在立下同一個flag,“ 修煉好自身 ”。前幾年的網際網路的錢也確實比較好賺,到了共享單車這裡是翻了個大跟斗,投資機構紛紛被拉下,表示“共享單車是中國網際網路的一次集體的刻舟求劍”。為什麼?業務性質不一樣。

在這裡,未來觀察家就比較欣賞獵豹的傅盛,在電影裡雖然出境不多,但在極客公園大會現場,袒露了自己做機器人的想法:
機器人之所以現在形態多樣化,是因為每家企業對他的定義不同
我自己也還沒摸透這個行業的規律,所以就先把產業鏈上的幾個環節,都做一個產品出來。
這種循序漸進,摸清的市場的打法,是戰術上巧妙的,戰略上高遠的,不愧是電影裡14家公司裡唯一一家上市的。
3、自己的想法一定要去通過創業實現嗎?
除了強大個人執念驅動的公司,技術市場驅動的公司之外,還有一大波文藝驅動的公司。比如papi醬和馬薇薇,可以預見將來,她倆又會面臨經緯創投張穎的“三大拷問”,而因為文藝內容輸出者的商業思維和決策力欠缺,在企業家轉型上,不會太成功。這些細節從電影裡他們日常的工作中,會議中可以看到,他們能從直觀感覺上感受到不對,然後改正到一個相對社會規範裡的狀態,但是和自己公司契合嗎,沒有結論。

像這種有著文藝夢想,打造科技人文一片天的夢想家們,可以參考下一些獨立創意機構的做法。“極客公園“的一個分會場中,站酷邀請幾個獨立創意工作室的朋友,來談談他們的業務和工作。 CCLab 的創始人,提到一嘴,該是文藝工作者的思考方向
我現在辦工作室,不算是創業,創業應該是一個企業,企業是能夠給社會帶來價值,我們工作室最多是聚攏一些人生產內容
創業不是什麼光鮮亮麗的事情,也不是什麼奢侈品名牌包,一定要買的。做好自己一個內容生產者,未必不會“賺不了錢,出不了名“,依然可以名利雙收。找一個匹配自己夢想的模式,比什麼都重要。

劇中還展示了很多家公司,記錄在17年和18年,而在19年上映的時候,老羅調侃“這個電影裡的很多公司都出事了”,也許這是電影導演的安排,讓每個創業者認清自己。不要以一種新人姿態去對待創業,註定不會成功。
我是科技人文關懷員,智慧美學風向標。我在未來觀察室幫你看清未來。歡飲關注公眾號id:get2ins 展開深入交流和討論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