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菜、土豆、胡蘿蔔滯銷請幫幫我們吧
近年來,隨著人們的消費需求升級和城市規劃的調整,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已難以適應時下消費需求,以及零售業快速進步導致的交易量分流,轉型升級成為必然選擇。2015 年 8 月,商務部在《全國農產品市場體系發展規劃》中提出,到 2020 年,要初步建立起以產地集配中心和田頭市場為源頭,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以農產品零售市場為基礎,以高效規範的電子商務等新型市場為重要補充的中國特色農產品市場體系。規劃強調要以農產品批發市場為中心。

近幾年,我國年成交額億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場一直穩定在 5000 個左右,年成交額達 10 萬億元。國家統計局釋出的資料顯示,截至 2016 年底,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已超過 4400 多家,其中年交易額億元以上的市場 1671 家,全國有各類農貿市場 2.7 萬個;2016 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交易額達 4.7 萬億元,同比增長 8.8%,交易量達 8.5億噸,同比增長 5.1%。
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到了爬坡升級的新階段,傳統落後的對手交易模式正受到各類先進交易方式的挑戰。有資料顯示,中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在農產品批發交易中的市場佔有率,已從 2000年的 80%以上下滑至 2016 年的 66.9%,而這一比例在 2012 年還保持在 75%左右。農產品批發市場佔有率下滑與近年來的農超對接、農產品電子商務、基地直供等渠道分流有直接關係。
儘管隨著京東、天貓等各大網際網路平臺搶灘生鮮市場,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的先天優勢不斷弱化,但電子商務和批發市場二者各有優勢,前者在商流、資訊流、資金流方面有明顯優勢;而後者在物流、體驗和服務方面有優勢,只要二者相互融合、優勢互補就能形成核心競爭力。業內普遍認為,農產品批發市場要主動與網際網路相融合,搭建自己的大資料系統,併為下游市場提供更專業完善的服務。

2018 年,國內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數字化改造程序加速,搭建大資料平臺就是一個表現。業內人士認為,農產品批發市場對接線上可以產生大資料,而大資料對形成價格、傳遞資訊、提供服務、精準營銷、食品追溯等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生產端能更加直觀瞭解市場的總供給、總需求。
有了大資料平臺,還能重構供應鏈,進而幫助批發商整合全國甚至國際資源,使整個產業鏈形成良性迴圈。不少傳統農產品批發市場已經開始和電商合作,使各自的優勢得以融合,形成更高的流通效率和更好的經營秩序。以武漢某農副產品大市場(以下簡稱武漢白沙洲市場)與谷登電商的結合為例,武漢市場引進谷登電商平臺,市場商戶入駐電商平臺,谷登電商則為武漢白沙洲市場提供資訊管理平臺,整合市場內農產品資訊,將果蔬、糧油、水產等各類農產品資訊在平臺上公開,農產品價格不再由商家或者農戶坐地起價,而是按照市場規則來制定,使其穩定在一定範圍內。

據悉,武漢白沙洲市場和谷登電商在合作半年後,解決了市場價格虛高的積弊,實現了農產品價格整體下調的目標。同時,谷登電商還利用大資料報表指導市場管理與佈局,改善武漢白沙洲市場落後的管理模式。在谷登電商的協助下,武漢白沙洲市場對農產品實行安全監測,對不合格產品實行無害化處理、為採購商推送物流服務等,建立了一個高效的批發平臺。
深圳市農產品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 “大白菜+”平臺則嘗試批發市場資訊化。該公司在全國 35 個主要城市經營近 50 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據悉,“大白菜+”平臺會為批發商提供從貨源地、來貨量、銷地、銷量、價格、市場存量等多維度分析的農產品行情走勢;此外,還可以為批發商做使用者畫像,依託實體市場和電商平臺數據,建立批發商的徵信風控體系,引入金融機構提供供應鏈金融服務。該平臺還可以開放農批人圈子,打造農產品電商社交平臺,增加批發商的品牌宣傳。在食品安全層面,平臺通過打通基地備案、進場備案、批發商備案、F.Q.T 食品檢測、物流車聯網等資訊資料,形成農產品的全程可追溯體系。近兩年,推進電子結算也成為農產品批發市場轉型的一大重點。全國城市農貿中心聯合會釋出的抽樣調查報告顯示,2017 年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電子結算交易額同比增長 8.4%。

2018 年寧夏銀川市出臺的《公益性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實施方案》提出,以現有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為主體,以股權投資為主要方式,對銀川市目前 5 家大型農產品綜合批發市場,通過加強公益性基礎設施建設,增強市場可持續經營能力,形成批發——配送——零售為一體的全鏈條公益性農產品流通骨幹網路。其中,將對 5 家大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立統一的資訊平臺和電子結算系統,組建銀川市農產品資訊交易結算中心(公司)。
遼寧瀋陽盛髮菜果批發市場則已實現電子結算功能,買賣雙方進場交易使用帶有身份證明資訊的儲值卡,並陸續推進電子化交易掃描二維碼、紙質、電子等多種形式的產地準出方式。在完善制度的同時,市場內實現產地農產品品種、上市量、生產者基本資訊、產地、聯絡人、檢測及質量等級等資訊全程可查;同時,全面建設覆蓋蔬菜進場、檢測、交易、結算等環節的全程資訊管理,建立批發主體備案入場登記、檢測登記、交易登記,源頭控制,資訊追溯,真正實現以食品安全為中心,從田間到餐桌的資訊無縫連結。

近兩年,國家支援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建設的政策密集出臺,“網際網路+農批”成為政策支援的主要方向,農產品批發市場行業正迎來新一輪轉型升級熱潮,而數字化資訊改造和融合已成為批發市場轉型升級的不二選擇。當然,在轉型升級的過程中也不免存在一些偏向,一些地區由於缺乏政府的調控和主導,仍然在盲目新建傳統市場,無序發展,區域性地區非正常競爭的現象有增無減。業內人士希望,儘快通過立法保障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規劃的執行力和權威性,同時將資訊化改造和電子結算作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流通扶持政策的重中之重,推動其健康發展。(部分內容及資料來源於網路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