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出四萬億鼓勵生育,可行嗎?
虎嗅資訊組出品
採訪 | 周超臣 劉然
作者 | 劉然
編輯 | 周超臣
題圖 | 虎嗅拍攝
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攜程創始人、人口學家樑建章不止一次地公開表達過這個觀點。
就在昨天(1月21日), 國家統計局公佈了2018全年出生人口——1523萬人,比2017年(1723萬)減少200萬,更是比之前衛計委對2018年的最低預測(2082.4萬)少了559.4萬。
衛計委對各年出生人數的預測
而這只是出生人口大幅萎縮的開始。人口,真的已經成為中國未來面臨的最嚴重的問題嗎?
虎嗅日前在北京採訪了樑建章和他的合作者黃文政。對此,他們給出了肯定的答案。
談到這些資料,他們坦言:“雖然我們一直在警示中國面臨低生育率危機,但現在看來情況比我們預料的還嚴重。我們之前的預計是2017年人口會達到峰值,但實際是從2016年就開始出現下降,而2017年的出生人口比我們的預計還少70多萬。”
人口和生育問題,在他們看來,已經成為中國改革開放下一個40年裡亟待解決的頭等大事。而且,放開生育並不能解決根本性的問題,“鼓勵生育已經刻不容緩”。
取消徵收社會撫養費、取消生育審批制度、擴大義務教育範疇、縮減中小學教育年限、修改收養法、設立育子節、取消對非婚生育的歧視政策......都是樑建章和黃文政提出過的一些具體建議。在這次的採訪中,樑建章還表示, 要想鼓勵生育,最重要的還是要有“真金白銀”, 就是採用減稅和現金補貼的方式——最起碼要用GDP的2%~5%,也就是近四萬億人民幣來鼓勵生育。
數字雖有點聳人聽聞,但樑建章十分篤定地對虎嗅說:“這個錢必須要出,而且從長遠來看,這是最值得出的一筆錢。”
在他們看來,中國經濟面臨著比較嚴重的產能過剩,對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存在許多低效、無效甚至負效的投資,但對經濟環節中最核心的人力資本的投資嚴重不足。
“錢要用在刀刃上,通過減輕家庭負擔來扶助生育和養育,將是未來回報最高的投資。”樑建章如此說。
樑建章接受虎嗅採訪時,拍攝:虎嗅,周超臣
樑建章認為,有關養育的減稅是一個好的開端,但目前的力度還遠遠不夠。現在中國城市養育成本非常高昂,每月補貼額度至少要到上千元才能對家庭起到現實的幫助,並對提升家庭再生育意願起到積極作用。樑建章和黃文政還表示,要切實提升生育意願,政策上目前能做的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可能是給所有0~6歲的孩子提供免費託兒所和幼兒服務。
對於如何建立起生育友好型社會,黃文政建議從全面核查並更新教科書中有關人口與生育的內容開始,並逐步樹立以人為本,正面看待人口對社會的基礎性意義,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黃文政表示自己曾組織團隊審閱過目前的中小學教材,發現幾乎所有科目中的有關內容都還在片面誇大人口的負面效應,宣揚限制生育的觀點。
而關於教育制度改革,樑建章還提出過一個引發了爭議的觀點,就是“縮短學制”。談到這點,他笑道:“縮短學制恐怕是針對提升生育意願最有效的措施,一是可以緩解高考壓力;二是有助於緩解越來越普遍的晚婚晚育現象。但這個改革力度就要非常大了。”
目前,在全面放開生育政策的視窗期,關於放開生育甚至鼓勵生育的呼籲已經成了主流的聲音,那麼,隨著人口增速的減緩,在全面放開生育之後,會不會出現一些懲罰少生甚至不生的強迫性措施呢?
對此,黃文政和樑建章也表示,生育權是個人和家庭的基本權利,生或者不生、生多少和何時生都應該是公民個人的選擇。政策上可以通過減負的方式來鼓勵生育,但不能以懲罰少生或者不生的方式來進行某種程度上的“強制”生育。
樑建章、黃文政和虎嗅談及的另一個重要的話題,是城市化這一世界性趨勢。
資料顯示,2008年,有超過50%的人生活在城市中,而到2050年,這個比例預計是70%。但世界範圍內的大都市化將成為生育率的另一個“殺手”,因為生活在城市中的年輕人,面對著高昂的生活成本和巨大的職業壓力,他們的生育意願只會更低。
城市化尤其是大城市化,是經濟技術發展的自然結果。人口的聚集能夠提升生產和生活的效率,而技術的改變使得這種高效的聚整合為可能,這種規模的城市和城市群也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和技術發展的巨大引擎。但在100年前,人們一定很難想象地球上會出現上千萬人口規模的城市。
但是,黃文政還表示,城市化的基本思路並不是主動擴大城市規模,而是順應人們的選擇,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自己工作和居住的地方,政府在此基礎上來規劃和建設公共資源。在人口和其他要素能充分自然流動的狀態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經濟活動更容易達到均衡和優化。
樑建章和黃文政曾經比較過世界不同國家的人口和其一線城市的狀態,他們發現,如果沒有人為的限制,人口能夠自由流動的話,中國的一線城市如北京、上海有可能會達到四五千萬人口的規模。
在黃文政和樑建章看來, 人口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線城市的聚集是中國十多億人口規模優勢的體現,但目前北京和上海的人口都可能遠小於其經濟均衡狀態下的規模, 這有可能讓中國許多創新性發展的機遇消弭於無形。
總之,解決人口問題或許已經迫在眉睫了。
以下是虎嗅對樑建章和黃文政的專訪內容:
“政策需要名正言順地放開”
左為樑建章,右為黃文政,拍攝:虎嗅,周超臣
虎嗅:現在已經到了全面放開生育的視窗期,正值兩會就要召開了,二位認為這個議題會不會拿到桌面上討論?有多大的可能性會被通過?
樑建章:根據以往的慣例,重大的人口政策調整都是在黨的全會(全體會議)中宣佈。如果在兩會之前沒有宣佈,預計兩會期間可能會有一些全面放開生育的提案和建議出現,但政策正式宣佈可能還是會在比如四中全會。
實際上,計劃生育機構已經在中央和省級被撤銷,大部分地區對所謂計劃外生育已經不再追究,但全面兩孩政策在名義上依然存在,一些基層組織還是抱殘守缺,所以在中央正式宣佈全面放開生育之前,人們還是無法名正言順地按意願自主生育。
黃文政:由於計劃生育是我國長期的基本國策,整個計劃生育體系非常龐大,除了官方之前的計劃生育部門外,半官方的“計劃生育協會”在計劃生育的實施中一直起著重要的作用,而這個機構還在正常運作著,同樣,曾在章程上以人口控制職責並在長期高估我國人口的官方人口預測上發揮重要作用的“中國人口學會”依然非常活躍。 要消除之前計劃生育系統的影響並非一日之功。
虎嗅:兩位一直在不停地呼籲全面放開生育,你們會有特殊的途徑可以傳達到決策層嗎?
樑建章:我們曾經起草和協助起草過一些內參,但整個政策的調整應該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令人欣慰的是,目前輿論的形勢比我們最初關注這個問題時要好得多。現在,呼籲全面放開並鼓勵生育的聲音已經逐漸成為主流了,持不同觀點的也只是一小部分人,現在最重要的就是緊迫性。
“未來的人口是從逐步萎縮排入到快速萎縮”
虎嗅:前兩天有報道說,最能生的山東省如今的生育意願也很低,而之前,山東省生育的二孩數量是非常多的,這是為什麼?
樑建章:我們一直在警示中國陷入低生育危機,但現在看來我們之前還是太樂觀了。在全面兩孩實施之初,我們曾預計是2017年人口達到高峰,但實際上,2016年就出現了下降,2017年的出生人口比我們當時預計的還少70多萬,比衛計委的預測少了300萬,我們當時的預測是2018年開始萎縮,2018年以後開始急劇下降,但是去年則已經開始急速萎縮。
黃文政:山東的傳統觀念還比較重,相對其他省份還比較願意生,但是之前的計劃生育政策執行地非常嚴厲。所以在二孩放開以後,反彈地比較厲害,也因此,在反彈之後,下跌幅度也會比較大。但不管怎樣,山東的生育意願也是遠遠不足以阻止出生人口大幅下滑的。
虎嗅:今後會繼續下滑嗎?
黃文政: 這兩年出生人口的小幅反彈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於全面二孩所釋放的堆積生育。隨著堆積反彈的高峰過去以及育齡女性數量大幅減少,出生人口會繼續下滑,但下滑幅度會有所減緩。 我們預計2018年會比2017年少(如開頭所述,最新資料顯示,2018年比2017年減少了200萬),2019年減少幅度會在100萬左右。
虎嗅:假設今年全面放開生育,會不會改善下滑的趨勢?
樑建章:全面放開之後會略微緩解一些,但無法改變出生人口大幅下滑的趨勢。 在十年內,中國出生人口恐怕會跌到1000萬以下。
黃文政:導致中國出生人口在未來十年急劇下滑有三大因素。
一是堆積生育逐漸釋放完畢。按中國現在的生育意願,生一孩的家庭中大概只有一半會生二孩,所以正常情況下二孩的人數應該只有一孩的一半。但2017年的出生人口中,二孩有800多萬,比一孩要多出22%。由此可以判斷, 2017年的800多萬一孩中恐怕有四百萬以上都是因為堆積生育導致的。 等到堆積生育釋放完畢,生育率會減少約1/4。
二是育齡高峰期(22~30歲)的女性在十年裡萎縮了約40%。這背後是出生人口從1990年的2700萬降到1999年的1400萬左右的背景——即使大力鼓勵生育能成功提升生育率,每個女性平均生育數量的提升也無法彌補潛在母親數量的大幅減少。
三是城市化和教育水平的提升。生育年齡的不斷推遲,還有城市甚至鄉村已經普遍把生育一個孩子當成預設選擇,這有可能進一步降低生育意願和實際生育率。根據2017年全國生育狀況調查,中國農業戶口女性的生育意願只有1.91,而非農業戶口女性的生育意願只有1.46。相比之下,日本和韓國的生育意願都高達2,雖然它們的實際生育率分別只有1.46和1.22。 也就是說,中國農村的生育意願都比以低生育率著稱的日本和韓國還要低。
韓國鼓勵生育的經驗
虎嗅:當全面放開生育之後,未來還會不會出現人口快速增長的情況?
黃文政:沒有任何可能。我們現在能討論的只是,大力鼓勵生育能在多大程度上緩解未來人口的急劇衰減。
“中國人口在1980年之前增長過快才需要控制生育”這個觀點廣為流傳,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從1950到1980年,中國人口雖然從5.4億增長到了9.8億,但這個增長幅度卻是同期主要發展中國家中最慢的。 在1950年全球人口最多的30個國家裡面,除了阿根廷,其他所有發展中國家同期人口增長都快於中國。而中國這期間的增長很大程度上還是得益於人均壽命從40歲增長到66歲。
樑建章:還有,雖然這段時間中大部分發達國家人口增長比中國慢,但這是因為它們之前就已經經歷過,由於衛生條件和醫療條件的改善而延長人均壽命所帶來的人口增長。而中國這種增長髮生在1950~1980年, 相比同期的其他發展中國家和歷史上的發達國家,中國的增長几乎是最小的。從國際角度來看,中國從未經歷過人口的快速增長。
“鼓勵生育,不是懲罰不想生的人”
虎嗅:很多人現在不願意生育,不敢生或者是不願生,也有越來越多的女性認為自己更獨立更自由。除了政策方面,還可以通過什麼方式來提高中國人生孩子的意願?
樑建章:這是綜合性的。從國家層面來說,需要很多配套措施來降低育兒成本。
在很多發達國家,學齡前機構和託兒所就是一個降低婦女育兒機會成本的重要手段,這方面在日本、韓國也全部是由政府買單,如果媽媽生育完選擇繼續工作,她的孩子只要是想進去(託兒所)就能進。但中國目前離這個目標很遠,進度相當於0。還有中國的高考,中國父母在小孩教育方面投入太多了,在中國,高考變成了一個如此耗費精力的事情。
很多國家都走過這條路。如果這些成本都降下來了,中國人的生育意願會大大提高。我們曾提到過,中國是全世界最不想生孩子的國家,因為最主要的幾個育兒成本都是世界上最高的。但我們現在依然還是限制生育最嚴厲的國家。
當然現在國家有在稅負上幫人們減輕負擔(新實施的個稅專項扣除),但是這針對的是有3歲以後小孩的家庭,而實際上,負擔最大的是擁有0~3歲寶寶的家庭。
中國最近幾年初次生育孩子的母親年齡上升非常快,大概每年上升0.2~0.3歲,即,大家越來越晚育,這就導致母親年紀越大,但生的越少,而且更加細養。 女性有自己的職業發展是好事,但也會推高養育的機會成本,反過來進一步降低生育意願。
虎嗅:廢除戶籍制度能否有助於提升生育意願?
樑建章:現行戶籍制度限制了民眾的遷徙,讓人們無法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意願自由流動,阻礙了同一勞動市場的形成,不利於人力資源優化配置,人為造成了城鄉和地區隔離,讓許多外來工作者無法真正融入所居住的城市,這自然也會影響到生育意願。
從這個角度來說,廢除戶籍制度,實現真正的城市化顯然有助於提升外來人口安居樂業,從而提升生育意願。但光廢除戶籍制度遠遠不夠,即使大學生和農民工們能在城市落戶,但如果他們自己買不起房子、孩子入不了託兒所、上學校還得排隊......那他們還是不願甚至不敢養兒育女、修生養息的。
虎嗅:目前全面放開甚至是鼓勵生育已經成為了主流聲音。但在全面放開之後,會不會出現一些懲罰少生甚至不生人群的強制性措施呢?
樑建章:鼓勵生育本來是一個對大家都有益的事情,但如果演變成強制生育,那會適得其反,不僅無法有效提升生育率,反而會引起年輕一代的強烈反感。
我們的基本立場是:生育應該是個人的選擇,民眾有生,也有不生的權力,政府沒有權力強制要求民眾生育。確實,從社會整體角度來說,生育歸根結底是在,是家庭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養育孩子的方式來貢獻社會。因此,對願意多生的人,政策上可以採取各種措施來降低養育家庭的負擔,但絕不能以懲罰少生或者不生的方式來完成某種意義上的強制多生。
歸根結底,生育應該是個人和家庭的基本權利。
“最重要的還是真金白銀”
虎嗅:二位之前提到過,應該將生育率提升到2.2的更替水平,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黃文政:通俗來說,生育率是指每個家庭平均生育孩子的數量。由於出生時,男孩一般比女孩多,而且並不是每個女孩都能存活到生育期結束,在發達國家,每個家庭需要生育至少2.1孩子才能維持孩子數量與父母輩一樣多,保持人口最終不衰減。
中國要維持人口不衰減的更替水平是2.2,比發達國家要求的2.1還高一些,這是因為中國的出生男女性別比更高一些,需要出生更多的孩子來彌補女孩的不足。但隨著生育政策全面放開以及重男輕女思想淡化,中國出生男女性別比會趨於正常,女孩夭折率也進一步下降,中國所需的更替水平也會逐漸降至2.1。
虎嗅:你們提出過建立全面稽核中小學教科書中有關人口與生育的內容?這有什麼背景嗎?
黃文政:要建立生育友好型社會,積極的養育觀念非常重要。我曾經仔細核查過目前中小學教材,發現幾乎所有科目有關內容都是一邊倒地片面誇大人口的負面效應,宣揚限制生育的觀點。 我希望教育部門能核查並更新從小學到中學教科書有關人口與生育的內容,並逐步樹立以人為本,正面看待人口對社會的基礎性意義,尊崇生命,善待生育的理念。
虎嗅:對於二位一直提及的鼓勵生育要拿GDP的2%~5%進行補貼,具體措施除了您說過的取消徵收社會撫養費、取消生育審批制度、擴大義務教育範疇、取消對非婚生育的歧視等,最近您還有沒有最新的建議?
樑建章:有關養育的減稅是一個好的開端,但目前的力度遠遠不夠。力度遠遠不夠。比較重要的是錢要用到刀刃上。鼓勵生育成功的國家很多施行的是累計制度補貼,即到三胎四胎的補貼力度會更大,而中國現在連三孩還沒放開。
現在中國城市養育成本非常高,每月補貼額度至少要到上千元恐怕才能對家庭起到現實的幫助,也才能對提升家庭再生育意願起到積極作用。要真正提升生育意願,政府目前能做的一件事半功倍的事情,可能就是給所有0~6歲的孩子提供免費託兒所和幼兒服務。
另外,對提升生育意願最有效的措施還是將中小學的學制從12年縮短到10年,這樣一是可以緩解高考壓力,二是有助於緩解越來越普遍的晚婚晚育現象。但這個改革力度需要非常大。
“教育改革需要很大力度”
虎嗅:所以您建議學生16歲就參加高考?
樑建章:中國對教育非常重視,將來我們可能會像日本韓國那樣,70%~80%的人都能上大學。所以,我並不是說學生到了16歲就要結束學業出來工作,只是他們可以早點上大學,然後早點畢業。當然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會選擇念研究生,所以最終的畢業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其實還是20多歲,只不過這些人不用等到24~26歲再工作。
其實高考的內容在過去幾十年沒有太大變化,但學生在這方面投入的精力卻是一代比一代多,這屬於是精力和時間上的巨大浪費。
虎嗅:教育這方面,一線城市像北京、上海對教育資源的需求最旺盛,家長也會為此花很多的錢,您認為這樣的大城市應該率先作出示範作用嗎?
黃文政:有個看起來非常矛盾的現象。在北京上海等中國大城市裡,包括外地戶籍在內的孩子,占人口的比例在全世界都算是最低的。雖然孩子如此之少,但這些城市的上學卻極其困難。為何如此?其實,只要去北京統計局網站上查一下就知道,過去幾十年來,北京的中小學數量一直在直線減少。
比如,從1995年到2015年,北京的小學生數量已經萎縮了28.7%,但小學數量卻減少了62.3%(從2867所降到了1081所)。 可以說,大城市教育資源的短缺是人為的。 這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對教育容量的規劃是基於人口控制思維,而且往往側重於服務戶籍人口。
整體來說,中國對基建和產能的各種投資規模非常大,但對人的投資卻是是遠遠不夠的。這種現象在一線城市尤為突出。
虎嗅:政策上可不可以用“農村包圍城市”的手段?因為相對來說,農村人對生育的傳統觀念更重。
樑建章:我們不要對農村的生育意願抱有太大幻想。文政前面提到,中國農村的生育意願雖然高於城市,但卻還不如日本和韓國(以低生育意願著稱)。其次,農村現在的人口也在不斷萎縮,大家都去城裡了。這反過來又影響了農村孩子上學,原來在村裡上小學比較方便的學生,現在就送到縣城甚至城市裡去上學,比城市更不方便。
我們目前的城市化水平遠遠低於我們的經濟水平,只有不到60%,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城市化率基本達到70%以上。因為土地、戶籍制度的限制,中國實際城市化水平應該比數字顯示的還要低。 要真正縮小城鄉貧富差距,尤其是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真正的充分的城市化是唯一出路。
黃文政接受虎嗅採訪,拍攝:虎嗅,周超臣
虎嗅:那麼新農村建設、就地扶貧等政策能否解決農村的貧困問題呢?
黃文政:這些政策的動機是好的,但卻治標不治本。最重要的是,社會越富裕,人們花在食品上的開支佔收入的比例會越來越低。這體現在,農業GDP佔全部GDP的10%都不到,以後可能農業GDP佔整體GDP的5%都不到。也就是說,農業這塊蛋糕會相對越來越小,你讓40%不到的人口去分享一個10%不到的蛋糕,他們怎麼會變富起來?
樑建章: 只有讓這些人不僅在城市工作,更在城市生活和消費,在思維習慣和生活方式上完全融入城市,他們才能完全進入現代經濟迴圈,維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人口頹勢將拖累經濟發展”
虎嗅:長期低生育率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老齡化。老齡化對中國經濟帶來的影響最大的時候會在什麼時候?
樑建章:老齡化會加重中國養老的壓力,當然未來養老福利肯定會提高,政府可以通過延長退休年齡的手段,關鍵還是對城市活力的影響。我們現在正是有一定的規模優勢的時候,還可以跟美國比肩,但談規模的話還是要看創新和消費,這就要看年輕人的數量了。
你可以算筆賬,世界上人口變化最劇烈的一次,是剛說的從1990年到1999年降了一半,這體現在經濟上的話,就要看90後這批人什麼時候到30歲。目前,80後這個龐大的群體正處於30歲到40歲之間,所以我們現在的經濟能力還不錯,但是10年之後,年輕力壯的人突然少了一半,你說這對社會活力和各方面的能力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虎嗅:怎麼評價現在的大城市化,比如北京和上海?
樑建章:北京比上海還差一個等級。最起碼上海建成區的交通和軌道的建設很到位,讓人很舒服,而北京的軌道交通建設力度還不夠。但上海也有問題,比如崑山就比青浦好很多,雖然青浦離上海更近,但規劃的很差,還留了很多農田。這個問題全世界都有。
一般來說,全世界城市的本地人、持本地戶籍的人都不希望城市太過發展,他們希望維持房價,維持一個低密度人口的狀態,不讓貧困人口進來,但長期來說,這對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不好的。其實北京和上海是特例。現在一些二三線城市也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它們現在越做越好,還能發揮中心城市的輻射作用,這是相當不錯的。
中國有14億人的人口規模優勢,這就體現在一線城市上,可以說14億人中最優秀的一部分都在一線城市奮鬥。一線城市擴張的張力就在於該地的經濟效率有提高。但是現在,對大城市的人口進行控制,其實就是把中國14億人口的規模優勢裡面最重要的著力點給打碎了。
虎嗅:那我們是不是應該增加更多的超級大城市?
樑建章:理想狀態下,上海、北京可以容納4000萬、5000萬人口,廣東深圳那塊現在沒有限制,可能有五六千萬。這三個區域加起來就是一億五千萬~兩億人口。另外還剩下12億人口,如果把6億人口放到到前十大城市,剩下6億到前20大城市,那每個城市還需要2000萬人口,二線城市無論如何也需要大幅擴張,不會影響一線城市。
我們的核心觀點就是讓人自由活動、自由遷徙,如果這個社會公平的話,我住在哪裡是我個人的選擇,我做我最好的選擇對這個國家來說其實是最好的,我願意做這個事情、付出這種勞動但國家有限制,這對國家經濟是個損失。
人是平等的,在這個基礎上進行自由的遷徙,人就會往那些對經濟發展有利的地方去,然後政府需要做的事情是合理預測人會往哪裡流動,然後根據預測規劃基礎設施的建設。
我們不是說這些城市需要這麼多的人口,而是,我們要讓經濟自由發展的自然狀態下,城市規模應該會更大,而不是人為去擴張城市規模以適應決策者心目中的某個目標。
黃文政:還有一個問題是,中國人口是單向流動的,就是人從小城市來了大城市就不會回去了。在城市讀了大學、上了戶口,農村也沒有屬於他的耕地了,這就導致了單向流動。這也導致了你居住在哪兒跟你的社會地位有直接關係。
#掃描下方二維碼,馬上來讀樑建章與黃文政合寫的專欄 《人口保衛戰:大國崛起的機會與陷阱》。在這個專欄中,兩位澄清了人們對人口問題的諸多普遍誤解,揭示了人口危機的真相、其中的風險、未來社會的機會與挑戰。作為嚴肅的人口學著作,這個專欄出乎意料地好讀。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網立場
本文由劉然 授權虎嗅網 發表,並經虎嗅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作者同意,並請附上出處(虎嗅網)及本頁連結。原文連結:https://www.huxiu.com/article/282174.html未來面前,你我還都是孩子,還不去下載虎嗅App猛嗅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