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燃極客野望的Grin,是區塊鏈隱私通證的魔咒
當比特幣十年風光不再,有些極客們開始相信,理想總是過於豐滿,現實過於骨感。然而,冰封之門的熊市,卻多了一匹黑馬,就在近期,輿論之下的Grin,再次重燃了這些極客們的野望。
1.Grin的魔法色彩
加密貨幣,始終是一個充滿神祕色彩的世界。錯綜複雜的密碼學原理,以及能夠去中心化的底層技術區塊鏈,都存在於大眾輿論之下。
伴隨2018年“躺贏”的一年,整個熊市人人自危難保,尤其是各大專案方沒有作為,公鏈技術也沒有被突破,殺手級應用存在於人們的幻想之中。
這麼看來,由神祕人物中本聰帶來的BTC,依然沒有實現真正的應用價值。但是,2019年Grin的出現,讓人彷彿看到了這個神祕世界正在開啟大門,輿論下的Grin,被稱為是迴歸了BTC的初心,也難怪圈子裡又沸騰起來。
Grin這個專案擁有濃厚的理想主義色彩。從《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出現,並擁有密碼朋克的創始團隊,以及相對熱門的隱私屬性支付結算通證等優勢,毫無疑問,這些都是掀起這場軒然大波的緣由。
而真正追溯起它的誕生,並不是在2019年,早在2016年10月左右,Grin這個專案就由一名化名為Ignotus Peberell的夥計建立起來。
隨後的兩年時間裡,儘管數字資產的泡沫巨大,Grin也沒有同流合汙,僅靠著募捐存活到現在。而一經上線的Grin讓所有人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回到了BTC挖礦時代。
在那個時代裡,人人擁有平等挖礦獲取通證的機會,並不像現在的數字資產,可以通過購買來獲得。正因如此,有不少投資人也說:“BTC 2.0時代似乎要來臨了”。
2.Grin的野心與隱患
Grin被定位成一種“匿名幣”,它的匿名性是該數字資產最大的特性。從創始團隊來說,他們不是有組織性的企業,不帶有任何商業性質。再從共識機制來看,採用POW挖礦正是早期BTC的雛行。
不過,結合比特幣近十年的發展,不得不讓人看到Grin的野心與隱患。
同樣是POW挖礦,不同的是BTC的總量恆定,而Grin總量發行總量並沒有上限。從投資者角度來看,持有BTC更能擁有囤積的回報,被業界稱為“數字黃金”。
與“數字黃金”BTC相比,Grin由於總量不恆定,通貨膨脹的問題讓人堪憂,這也意味著Grin始終處於流通狀態,更像是一種希望能夠被認可的數字貨幣,非實現數字資產的價值。
這一點,在其創始團隊接受採訪時,也得到了證實。他們在採訪中表示,希望Grin被當成“貨幣”,而不是像比特幣那樣成為一種價值儲存。關於價格,他說:“如果未來Grin價格不太可能變化,大家就會更願意使用它而不是投機地囤積它。”
從另一個角度來講,Grin大量的流通性也能避免出現大量投機的泡沫。這也是區塊鏈行業發生大轉變的關鍵,伴隨前幾年都是概念級玩法,讓越來越多投資者、老韭菜們喪失了信心。
其次,Grin是由社群自發組織,來維護該專案的建立和運作,正如本段開頭所寫的一樣,它被定位成“匿名幣”,在交易過程中是沒有地址的,也無法隨意查詢到交易記錄,在其隱私上遠超過了BTC。
Grin底層協議“MimbleWimble”一詞,正來源於《哈利波特》的禁言咒語。但就在近期伴隨著Grin的爆紅,也有不少人對Grin強大的匿名性提出了質疑,在保護交易隱私上雖得到了認可,卻也保護了那些想要投機的黑客們。
監管怎麼辦?這五個字,正代表著Grin的隱患。
3.隱私通證的未來
我們從隱私通證的未來看,Grin並不一定是實現價值應用的魔法,首先,Grin是以“貨幣”的形態出現在大眾視野,這並不是通證的唯一應用。
伴隨著通證經濟的發展,我們看到“通證”一詞,正在有廣泛的應用,並不侷限於貨幣。使用“通證”,是實現其價值,促進整個生態的平衡,並非是推動價格的波動。
其次,在資訊網際網路時代,隱私問題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方案。現在,當價值網際網路頻繁被提及,隱私安全也被推到了風口浪尖。在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前,最需要解決的還是監管,怎麼在既能保護使用者隱私,又能實現監管呢?
這一點Grin只解決了前半部分的問題,後半部分的問題,還沒有出現合適的解決方案。這麼看來,果然是隱私通證的禁言咒語,並不是實現隱私通證的魔法。
最後,Grin從主網上線以來,都是過山車式的行情波動,這充分說明,推動它爆紅的輿論背後,有極客們的野望,也有不少炒作之徒。對於Grin的價值,更應該挖掘這個專案的優勢,並不是跟風投資,通過本文的解析,足以見得,它的價值與BTC的價值大為不同。
(作者:區塊鏈藍海,內容來自鏈得得內容開放平臺“得得號”;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鏈得得官方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