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徽:推動中國AI產業發展 商湯要做“發電廠”與“橋樑”
商湯科技副總裁、工程院院長沈徽。新華網發
新華網北京1月23日電(記者 陳聽雨) 當談論人工智慧時,人們在談論什麼?機器學習、人臉識別、人機協作、自動駕駛、智慧生活……人工智慧的迅速發展,深刻改變著我們,也改變著世界。
人工智慧是國際競爭新焦點,國家經濟發展新引擎,同時也是北京市政府2017年底釋出的十大重點發展的高精尖產業之一。
近日,人工智慧平臺公司商湯科技副總裁、工程院院長沈徽在接受新華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商湯科技持續對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創新性研發,同時打造“AI+產業”的生態戰略佈局。未來,為推動中國AI技術全面發展,助力中國新經濟增長乃至全球產業發展,商湯科技願扮演好“發電廠”和“橋樑”兩大角色。
何為“AI創新”?
在這個“人工智慧”概念已顯氾濫的時代,如何在尖端領域再領先?在不斷創新中再突破?
商湯科技是科技部授予的“智慧視覺國家新一代人工智慧開放創新平臺”。沈徽認為,“AI創新企業”,並非徒有其名,而是體現在商湯的方方面面。
具體而言,首先是基礎設施的創新。商湯擁有自主研發的深度學習平臺SenseParrots,訓練引擎體系足夠強大,同時擁有深度學習超算中心,能快速、低成本地進行演算法迭代。
其次是AI技術的創新。2014年,商湯發表的DeepID系列人臉識別演算法擊敗了Facebook,超過人眼識別率。此後,商湯研發了一系列AI技術,包括人臉識別、影象識別、文字識別、醫療影像識別、視訊分析、無人駕駛和遙感等,並打造了AR開發者平臺SenseAR。
第三是戰略賦能的創新。技術只有賦能產業,才能真實落地。商湯提出了“1+1+X”的商業模式,要成為各個產業鏈條上的“發電廠”,不僅幫助各端客戶實現產業升級,更要打造“AI+產業”的生態戰略佈局。
技術只有賦能產業 才能真實落地
視訊直播、社交APP、美顏相機、智慧拍照……實際上,這些年輕人每天不離手的“新玩具”都和“高大上”的人工智慧息息相關。
談及利用人工智慧技術賦能產業,沈徽介紹,商湯科技探索出了“1(基礎研究)+1(產品及解決方案)+X(行業)”的模式,在多個垂直領域的市場佔有率位居首位。
比如,在網際網路娛樂行業,商湯科技率先搭建了AR平臺——SenseAR增強現實技術平臺,服務各類短視訊、直播等UGC視訊平臺,客戶市場佔有率達70%以上,接入APP日活躍使用者過億。
又如,在手機行業,商湯科技為華為、小米、OPPO、vivo、聯想等知名品牌提供人臉解鎖、智慧美顏、智慧濾鏡、背景虛化、智慧相簿等影像技術,讓手機拍照更好看、使用更智慧、互動更有趣,全面提升使用者體驗。
如今,人工智慧技術已深入各個行業的落地中。據介紹,目前商湯科技已與國內外700多家知名機構及企業建立合作,涵蓋智慧城市、智慧手機、互動娛樂及廣告、汽車、金融、零售、教育、地產、醫療等多個行業。
其中,智慧城市、網際網路娛樂、智慧手機和汽車等行業最為商湯科技所看好。智慧城市是中國未來城市化的必由之路,也是AI落地的最大規模化場景。沈徽說,超大規模、城市級的綜合場景需要AI賦予更高的分析能力。因此,以智慧城市建設為核心的行業賦能,將成為商湯未來的重點發力行業之一。
與此同時,人們互動體驗需求的上升,催生了大量個人應用層面的場景。他預計,如自動駕駛、移動終端、網際網路娛樂等行業,未來將會迎來場景的爆發。
此外,人才培養是AI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一環,人工智慧教育行業未來也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北京為科創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
去年,我國出臺了《新一代人工智慧發展規劃》,從多個角度描繪了建設世界人工智慧強國的藍圖。2017年12月,北京市科委牽頭編制了《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慧產業的指導意見》。
沈徽認為,作為全國重點科創中心,北京為科創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北京市加快科技創新培育人工智慧產業的指導意見》突出技術創新,以人工智慧技術突破帶動創新能力全面提升,這為商湯加大原創AI演算法研究帶來便利。同時,《意見》突出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人工智慧新興產業,推動人工智慧技術對傳統產業的智慧升級。
“北京市科委已經在人才培養、產業發展等多個方面,為北京市AI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的成長環境,推動北京AI產業升級。”他說。
北京市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得天獨厚,推動著大批科創企業紮根成長,形成了規模化的產業;而清華、北大、中科大等全國重點院校,以及中科院等核心研究所聚集,為產業發展提供了人才和學術基礎;中關村地區作為全國重點科創研發的核心孵化區,則為科創產業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研發支援和豐富的場景支援,科創產業鏈條完善,形成了得天獨厚的龐大生態系統。
沈徽認為,當前,我國人工智慧產業正在邁向高階,核心技術正在經歷攻堅階段。同時不可否認,我國的人工智慧行業在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充斥著泡沫。
對此他認為,中國人工智慧產業的發展,面臨著兩大瓶頸的制約,首先是缺乏科學佈局,統籌規劃。一方面,人工智慧產業佈局有重複建設傾向;另一方面,缺乏人工智慧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深度融合。
其次是中國原創技術發展需要國際合作。一方面,基礎研究的國際合作需要加強,特別是與發達國家學術機構的深度合作;另一方面,目前中國走出國門的產業多集中在國有企業的重大基礎設施,民營高科技企業沒有形成規模化出口落地。
沈徽說,事實上,中國的AI產業更傾向於產業落地,同時在學術研究和技術創新方面,也已經儲備了巨大的能量,走在全球的前沿。AI企業應該重視核心人才培養,強調原創學術研究;同時探索更多場景,以落地應用促進原創技術前進,從而進一步增強中國原創實力。
“未來,商湯希望通過扮演‘發電廠’與‘橋樑’這兩大角色,推動中國AI技術全面發展,為中國新經濟增長以及全球產業發展帶來動力。”沈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