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大資料】滴滴順風車業務下線後網約車市場今如何?
最近三個月內,接連兩起女孩乘坐順風車不幸遇害的事件,讓網約車再度成為關注焦點。獨霸網約車市場的滴滴,也首當其衝地成為人們口誅筆伐的物件。
面對輿論,滴滴永久下線了順風車業務,並暫停一週深夜出行服務,進行安全整治。
滴滴確實應該多為乘客的出行安全考慮,人們對滴滴的憤怒也情有可原。但由此就對網約車感到恐懼甚至抵觸,就有點因噎廢食了。
網約車出現前,打車並不是件輕鬆的事。而彌補了傳統計程車市場空白的網約車,真的有想像中那麼危險嗎?
供不應求,出租難打
在北京南站打過車的朋友可能會有這樣的體會:拖著笨重的行李箱想在火車站想打個車,結果一、兩個小時後還在排隊,一邊瑟瑟發抖一邊想等來的可能還是黑車,是不是有點欲哭無淚?
不只是北京,打車難,一直是大城市的通病。
按照中國《城市道路交通規劃設計規範(GB50220-95)》的標準,大城市每千人擁有的計程車數量應不少於2輛,小城市則是0.5輛,中等城市的標準介於兩者之間。
根據國務院《關於調整城市規模劃分標準的通知》,城區常住人口達100萬的即為大城市。以每千人2輛計程車的標準來看,中國能夠達標的大城市並不多。
中國的城市化十分迅速,大城市近年來更是湧入了大量的人口。人口雖然變多了,但是計程車的數量卻沒跟上。
如果以戶籍人口計算,2002年時19個主要城市中,只有8個城市能夠滿足每千人2輛計程車的標準。
2016年符合這一標準的城市增加到了9個,但是考慮到常住人口中還有大量的非戶籍人口,實際達標的城市更少。
與此同時,城市居民的消費水平也在提高。2012年,北京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0年前的3倍,對打車出行的需求只增不減。
作為對比,華盛頓每千人計程車擁有量為11.3臺,倫敦為9.8臺,紐約為7.2臺。中國主要城市計程車供給不足的問題更為明顯了。
乘客打不到車,司機沒辦法,政府也很委屈。
投入數量少了,會引發“打車難”;投入數量多了,空駛率過高,計程車行業收入得不到滿足,會引起行業穩定的問題。
計程車作為公共交通的補充,在城市交通結構中的比例一般不超過10%,政府會對計程車行業進行數量控制。
但是中國多數城市的公共交通,距離發達還差的很遠。而在數量管制下,計程車又供應不足。再加上“牌照費”、“承包費”和“份子錢”等計程車運營權租金分配不公的問題,計程車司機時不時還會“集體停運”。
越來越嚴的網約車門檻
網約車帶來了方便,改變了不少人的出行習慣,填補了出行的需求,發展的十分迅速。但這一過程也不是一帆風順,在越來越嚴的監管下,網約車的進入門檻在不斷提高。
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的報告顯示,截止2018年2月4日,全國有190個城市釋出了網約車細則,佔全國298個地級市和直轄市的63.76%。
如果統計政府對網約車的限制條件,從網約車車輛的車籍、軸距、車價、車齡、排量等,到網約車駕駛員的戶籍,各地對網約車的限制是多維度的,有些城市規定的准入條件甚至達到了十幾項。
與傳統計程車相比,也更嚴苛了。
在駕駛員的要求上,傳統計程車和網約車駕駛員進入行業都需要參與從業資格考試,而考試的資格都應該滿足相同的條件,無交通肇事犯罪、危險駕駛犯罪記錄,無吸毒記錄,無飲酒後駕駛記錄等。
就連相對特殊的戶籍要求,在不少城市網約車與傳統計程車也幾乎保持一致。在京滬兩地,就明確要求本地戶籍。
然而在對網約車的車輛要求上,就比出租車的要求更高了。
以軸距為例,加長軸距能增加車內空間,改善乘坐的舒適程度。一般而言,汽車的級別越高,軸距越長。
能夠滿足2700毫米軸距的燃油車車型一般是B級車,這個等級的車價格大概在20萬元左右。而國內比較常見的計程車車型多為A級車,像北京現代伊蘭特,上海大眾桑塔納等價格也就是在10萬元左右。
很明顯,政府對網約車的管制,更多是為了當地的出租行業背書,用提高車輛檔次和限制戶籍來提高網約車的門檻,減少網約車的數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