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市佔率紅線”,自主品牌:失守,還是堅守?
2018年國內車市進入“寒冬”,自主品牌的日子還算“過得去”。吉利以同比20.3%的增速蟬聯中國自主品牌銷量冠軍,上汽乘用車、廣汽傳祺也同樣實現了正增長。但可惜的是,自主品牌弄丟了從合資品牌手中辛苦奪來的市場份額。
從中汽協釋出的銷量資料來看,2018年,中國品牌乘用車累計銷量約998萬輛,同比下滑8%,市場份額為42.1%,相較於2017年48.8%的市場份額,中國品牌乘用車的市場份額下滑了6.7%。
40%的“市佔率紅線”,一直被認為是判斷自主品牌成功與否的界限。車市下行,面對合資品牌的攻城略地,自主品牌能守得住紅線嗎?
前三甲排位發生變化
2018年,自主品牌銷量排名前三甲的位次發生了變化。吉利成功守擂,長城殺入第二名,長安掉入第三名。
從整體銷量來看,長安下降幅度較大,同比下滑19.13%。2018年,長安希望通過產品升級換代來 “拯救”銷量,集中更新換代推出了睿騁CC、全新一代逸動等重磅產品,但在產品釋出後,長安汽車總體銷量並沒有得到改善。
如,去年長安推出的全新一代逸動,3月銷量為2.17萬輛,超過了帝豪同期的2.14萬輛,成為自主品牌轎車中的“大熱門”。但僅一個月後,4月新逸動僅售出4095輛,環比下降81%。
除了長安汽車下滑外,長城2018年的銷量也同比微跌4.19%。從長城旗下哈弗、WEY、尤拉和皮卡四大品牌來看,WEY和皮卡銷量都是正向增長,只有哈弗品牌下滑。這或許與去年國內SUV市場整體下滑有關。資料顯示,2018年我國SUV市場累計銷量約為999.5萬輛,同比下滑2.5%。
在自主品牌銷量排名前三甲中,只有吉利同比正向增長。這主要得益於吉利旗下多款拳頭產品共同發力。其中,2018年吉利博越全年累計銷售約25.57萬輛,月均銷量超過2萬輛;吉利帝豪GS全年累計銷量約為15.76萬輛,連續20個月單月銷量過萬輛。
“中生代”奮力追趕
與自主品牌第一陣營不同的是,包括上汽乘用車、廣汽傳祺在內的自主品牌“中生代”正在奮力追趕。
資料顯示,上汽乘用車2018年累計銷量約為70.19萬輛,同比增長34.45%;廣汽傳祺2018年累計銷量為53.52萬輛,同比增長5.3%。從2015-2017年的資料來看,廣汽傳祺和上汽乘用車曾不分伯仲,但在2018年兩者逐漸拉開了差距。
從主銷車型來看,上汽乘用車和廣汽傳祺銷量增長主要靠SUV車型發力。如,上汽乘用車旗下名爵品牌的ZS,2018累計銷量約為9.49萬輛;榮威RX5在2018年共售出22.01萬輛。以目前上汽乘用車的發展勢頭,該企業有望在2019年邁入自主品牌第一陣營。
目前,廣汽傳祺與上汽乘用車的銷量差距主要來自於新能源汽車。資料顯示,2018年,廣汽傳祺新能源車型銷量約為2萬輛,上汽乘用車新能源車型銷量則為9.6萬輛。所以發力新能源將成為廣汽集團2019年的重要戰略之一。
自主品牌除了“中生代”,還有一部分“後進生”。比如,海馬汽車2018年乘用車銷量約為6.76萬輛,江淮汽車乘用車累計銷量約為20萬輛。如今,包括江淮等在內的自主品牌正在通過加碼SUV市場發力,試圖重回主流陣營。
“45天累計訂單已過萬輛。”日前江淮汽車董事長安進在“最美夢想之夜”上公佈了旗下首款與大眾汽車共線生產的小型SUV瑞風S4的上市銷量情況。在江淮看來,有大眾品牌作背書,瑞風S4有望成為其下一個爆款,這或許能助力江淮2019年銷量的提升。
除此之外,2018年,比亞迪也以52.09萬輛的銷量成績在自主品牌第二陣營中表現突出。與其他自主品牌不同的是,在比亞迪的銷量構成中新能源汽車已經和燃油車銷量平分秋色。資料顯示,比亞迪2018年新能源汽車銷量為24.78萬輛,燃油車銷量為27.28萬輛。
失守40%份額紅線?
自主品牌的市場份額得來並不容易。
從2010年至2014年,自主品牌汽車市場份額連續四年下降,至2014年一季度,中國自主品牌乘用車失守40%的“份額紅線”,跌至38.2%。此後,自主乘用車市場份額繼續下滑。2014年8月,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為37.90%,成為2010年之後自主品牌市場份額的最底谷。
2014年,自主品牌乘用車市場份額最終為38.4%。從2015年開始,自主乘用車市場份額觸底反彈,開始持續提升。公開資料顯示,2015年、2016年和2017年,自主乘用車市佔率分別為41.32%、46.8%、48.8%。但2018年這一數字直接下滑至42.1%。
“2019年自主乘用車很可能會失守40%市場份額紅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祕書長助理許海東認為,自主乘用車市場份額之所以下滑,主要是因為三線以下城市消費收緊,從而導致低端SUV銷量減緩所致。許海東預計,到2019年這一情況不會有太大改善,低端SUV市場銷量難再快速提升。
失守,還是堅守,自主品牌,你們做好準備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