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在玩大健康,為何農夫山泉和娃哈哈“差距”如此之大? ..
微信號: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食品頭條(ID:fbc180)
“農夫山泉,‘挑落’娃哈哈行業老大的位置,只是時間問題。” 不久前,一位曾與鍾睒睒在工作中有頗多交集的前農夫山泉高管豪言道。
在那之後,娃哈哈公佈了2019年即將上市的一眾新品;而農夫山泉卻公佈了一個讓快消圈都咋舌的訊息——養生堂旗下的生物藥業公司要IPO了。
雖然,從銷售體量上,農夫山泉一時半會兒還難以超越娃哈哈;但從商業版圖的佈局和企業“護城河”的建立上,僅在“健康”領域,宗慶後確實有點追不上鍾睒睒了。
1
“幕後”故事
近日,證監會官網披露了北京萬泰生物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萬泰生物)首次公開發行股票的招股說明書。該公司此次擬於上海證券交易所公開發行不超過4360萬股,募集資金3.8億元。
招股說明書顯示,募集的資金主要用於化學發光試劑製造系統自動化技術改造及國際化認證專案、宮頸癌疫苗質量體系提升及國際化專案和營銷網路中心擴建專案。
如果此行成功,身為養生堂子公司的萬泰生物也將成為鍾睒睒商業版圖中首個上市的公司,而他手中的農夫山泉曾多次被傳上市,但始終停留在“傳聞”階段。
萬泰生物,前身是北京萬泰生物藥業有限公司,成立於1991年4月24日,系北京市福瑞生物工程公司(下稱:“福瑞生物”)與日本國長富有限會社(下稱:“長富會社”)共同出資設立的中日合資企業。該公司經過數次易主,最終於2001年11月第四次股權轉讓後,轉至鍾睒睒手中。
公開資訊顯示,萬泰生物持有廈門萬泰滄海100%股權,而廈門萬泰滄海主攻創新疫苗,公司創立於2005年,已成功上市世界上第一支用於預防戊型肝炎的疫苗(益可寧),目前其正在研發國產宮頸癌疫苗(俗稱:“HPV疫苗”)。
值得注意的是,在戊肝疫苗“益可寧”長達14年的研發週期裡,共花費近5億元的經費,扣除各路支援,廈大戊肝疫苗的研製團隊至少有上億元的科研經費來自養生堂,而後者從2000年就已經開始資助廈大開展戊肝疫苗研究。
從戊肝疫苗,到宮頸癌疫苗,不得不提的一個“人物”,是廈門大學生命科學院博士生導師,萬泰生物原非獨立董事兼聯合實驗室負責人,夏寧邵。
鮮為人知的是,今天的“著名教授”、博士生導師夏寧邵,在很長一段時間裡,甚至沒有一張大學文憑。1995年調到廈門大學時,他只是湖南省婁底市人民醫院傳染科的一名醫生,學歷,中專。
1999年,養生堂開始尋找生物醫藥專案進行風險投資,公司董事長鍾睒睒其實對生物醫藥並不瞭解,他主要投“人”——要求對科研有理想、有熱情,有人向他推薦了廈大。
彼時,鍾睒睒帶領團隊特意在下班時間“潛入”廈大,物色投資物件;他想知道,過了夜裡12點,還有誰的實驗室還亮著燈;或者,半夜打電話到實驗室是否有人接;在這期間,時常工作到深夜的夏寧邵團隊引起了鍾睒睒的注意。
當鍾睒睒帶領他的團隊到廈大論證後,除了他,其餘的人都不同意把錢“砸”到這支看上去無比青澀的團隊上。鍾睒睒說,也不能怪他們——夏寧邵當時35歲,還是講師,團隊中的另一位骨幹、張軍27歲,當時也就幾個研究生跟著他們。
據一位時任務農夫山泉高管“會意”,是夏寧邵當時的一句話讓鍾睒睒下定了投資決心。彼時,夏寧邵坦言:“我們起步比別人晚,條件不如人,沒有別的辦法,只有比別人更辛苦。”
“養生堂的使命是為生命的健康提供產品和服務。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不是說後天有了錢就能改變的。有錢不一定能有使命感,沒有錢,有些人照樣很有使命感。”鍾睒睒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就“養生堂的使命”如此解釋。
2
“跨界”蛋糕
從農夫山泉的角度看,做疫苗是跨界,但放到整個養生堂集團背景下來看,介入生物醫藥領域並不算跨界。農夫山泉股份有限公司董事會祕書周力曾表示,養生堂集團旗下的第一家公司就是養生堂藥業,第一款產品龜鱉丸是保健品。
重要的是,在生物醫藥行業深耕多年後,農夫山泉在技術研發能力上已經建立了可以俯瞰競爭對手的技術壁壘。借用小說《三體》裡的一個概念,單在食品飲料領域,農夫山泉甚至有望構築“降維打擊”競爭對手的可能。
而最終的戰場,就是消費者頗為注重的健康領域、各大企業都在追捧的“大健康”。
消費者健康領域是一個非常龐大的市場,包括非處方藥物(OTC)、維生素、營養、體重管理、強化食品和飲料等在內。
研究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逼近1500億元,預計2020年中國保健品市場規模將達1816億元。而在健康中國戰略之下,中國大健康產業是一塊巨大的蛋糕,預計到2020年,中國的醫療健康產業規模將達到8萬億元。
如今,為了追求更高的消費者忠誠度和在健康品牌上獲取更多的利潤,快消品玩家們越來越多地表示出對這一領域的興趣,除了寶潔,聯合利華、雀巢、達能、可口可樂都在該領域進行了業務拓展。
上週,寶潔宣佈已經完成收購德國默克集團旗下的消費者保健業務。這標誌著寶潔將進軍從未涉足過的治療領域,該項業務將在歐洲、拉丁美洲、亞洲等區域陸續展開。
聯合利華,在去年拒絕卡夫亨氏提出的1430億美元收購提議後,也開始積極調整健康事業組合。
今年3月,聯合利華宣佈擬收購英國製藥巨頭葛蘭素史克的消費者保健營養品業務。11月底,葛蘭素史克宣佈正式就將其營養品業務出售給聯合利華,並展開排他談判。
此外,躍躍欲試的雀巢,除了大舉拋售旗下糖果、巧克力業務,也轉向“營養、健康和保健類產品”,更是在中國努力擴充套件特醫(可以提供營養補充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領域。
今年初,雀巢在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投資興建的新工廠正式竣工,專案一期投資超過10億元。作為雀巢首個在華投建的特醫食品工廠,該廠被認為是雀巢搶食中國特醫食品市場的重要戰略佈局。雀巢也對其寄予厚望,每年的研發投入約達44億元人民幣。
而上述種種,只說明一件事,大家的“眼光”是趨同的,而今天的佈局抑或是跨界,無非是為了他日的利益。
3
贏在“起點”
遠有國際快消巨頭通過收購藥企和相關保健品單元佈局消費者健康領域;近有佈局生物醫療行業多年、成效初現的養生堂;相較之下,同在浙江省的食品行業大公司娃哈哈,在這一領域又有何動作呢?
今年6月,娃哈哈宣佈進軍“大健康”。
彼時,宗慶後表示,將利用中醫食療開發健康食品,以滿足消費者飲食需求向保健、養生方向的轉變。產品上,娃哈哈推出了養生粥,以減肥為賣點的藜麥奶昔“纖細佳人”,以及走微商渠道的護眼保健飲品“天眼晶睛”發酵乳等。
不過,作為娃哈哈進軍“大健康”後的首款產品,“天眼晶睛”其實是娃哈哈將八年前的一款老產品“老酒換新瓶”披上IP外衣後,重新推向了市場,連產品的主要賣點“護眼”都沒做任何改變。而該產品在微商渠道招商進行了三個月,就被曝出因運營模式和代理政策頻頻變動等問題,引發了代理商的維權行為。
時至今日,娃哈哈的“微商+大健康”模式,由於產品功效的不確定性,以及下級代理利潤的稀薄。看上去更像是一場“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的渠道遊戲。
雖然,娃哈哈今年才正式提出“大健康”概念,但實際上早已將“健康”概念融入到產品中,但“結果”往往難以擺脫“營銷造勢”的嫌疑。
例如,娃哈哈的“百億大單品”營養快線宣稱“沒吃早餐?就喝營養快線!15種營養,一步到位!”曾遭到多位權威營養專家批評:營養快線只是一種飲料,不足以滿足人體的早餐營養需求。單看配料,早餐的基本元素都無法滿足,更無法代替早餐;而娃哈哈高調推出的“領醬國酒”,宣稱其是不傷肝的醬香生態白酒,也被中國工程院院士莊輝在接受媒體採訪時駁斥。
陷入尷尬境地的,還有娃哈哈旗下的鋅爽歪歪。在宣稱“喝鋅爽歪歪,吃飯就是香”,並在“孩子為啥不吃飯”的解答資料中,將“缺鋅”放在第一位,也引發了多位醫學、營養學專家的質疑……
不難發現,娃哈哈針對“大健康”的種種產品,大多並未落到實處,或是並沒有切實證據能證明其功效。至少從技術門檻上,不僅遠不能和世界級快消企業相提並論,甚至被同城對手、農夫山泉越甩越遠。
事實上,放眼國內快消行業,很多企業存在對“健康”概念的理解還停留在補充某些營養元素、或是許諾某個比較“虛”的保健功效上。對它們而言,加點果汁、加點牛奶,就成了“健康食品”,殊不知要達到真正的“健康”,其實,門檻很高。
在世界範圍內,很多涉足“健康”領域的企業,大多都有醫藥背景。比如雀巢CEO馬克·施耐德在來到雀巢之前曾經有過多年的藥企工作經驗;紅牛飲料的創始者以及商標擁有者,是泰國的醫藥巨頭、天絲集團;即便被調侃為“肥宅快樂水”的可口可樂,最初也是一種“感冒藥”……
換言之,想要賺“健康”領域的錢,企業自身首先得在這一領域“站得住、立得穩”,不能只是貼概念,靠說說了事。
沒有人知道,站在臺前的農夫山泉能將其“跨界健康”的蛋糕做到多大,但這並不妨礙我們對其未來的期許。而那些想進入該領域的食品飲料公司,也是時候好好想想,應該如何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