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臺商、裝置商爭相釋出車載藍芽裝置,2019 年車載語音市場應該怎麼玩?| 年度特稿
這兩年,AI 廠商正在從智慧家居向車載場景發力,但不僅僅是你們看到的與大牌車廠聯合搞的高貴的「無人駕駛」的方式,還有通過與手機結合的藍芽配件的方式,潤物細無聲的推進著。
這其中不得不要以掀起語音智慧家居熱潮的亞馬遜 Alexa 來打頭陣。今年 10 月,亞馬遜面向消費端推出車載後裝產品 ofollow,noindex">車載聯結器 Echo Auto (售價 49.99 美元)。

它的使用方法其實也很簡單,插入汽車電源口,通過藍芽連線已安裝 Alexa APP 的手機後,便可用語音互動獲取 Alexa 的線上服務。也就意味著使用者可以以最小的成本將 Alexa 服務移植到車載上。
Echo Auto 基於亞馬遜為藍芽裝置打造的一套 Alexa 音訊資料和訊號傳輸的協議,從而呼叫智慧手機主機端的語音服務。而在前不久,亞馬遜也已經面向第三方可穿戴藍芽裝置廠商開放了這套名為 AMA(Alexa Mobile Accessory Kit)的藍芽裝置解決方案 。
這一方案之於裝置廠商的意義在於,打造 Alexa 語音智慧裝置的程式得到了簡化,他們能以更快的速度和最少的投入成本開發出小型的語音智慧產品,比如耳機、手錶這類智慧可穿戴產品、以及智慧藍芽音箱等。
亞馬遜 Echo Auto 對部分想涉足語音智慧車載配件的廠商來說,一定程度上起到提供價格指導的作用。
覆盤亞馬遜 Alexa 在車載場景方面的努力
事實上,亞馬遜這幾年一直都在為 Alexa 進軍車載領域做相關的儲備,並不斷將 Alexa 能力下放車載場景的門檻降低,或者說逐漸開放更多底層的應用使得語音服務與車載場景結合得更緊密些:
第一階段:與豐田、賓士、寶馬、福特等傳統車企合作,將 Alexa 引入到部分車型上。但 Alexa 在車輛控制方面的能力和技能只是單向性的,比如只能通過家中的 Echo 遠端提前開啟車窗或空調,並且需要匹配車型官配的 APP 才能使用。

第二階段:與車企合作,將 Alexa 植入到車機系統中,這樣的語音操控就能夠是實現雙向且更多與車輛相關聯的控制,包括導航、音樂播放、接聽電話等。為減少車企對汽車對 Alexa 進行適配的精力和成本,今年 8 月份,亞馬遜推出 Alexa Auto SDK 車載套件,幫助汽車製造商將 Alexa 語音控制功能整合到汽車及其娛樂資訊系統,並且提供離線功能。
眾所周知,不是每個人都會為了語音功能而特意購買或換一臺新車,但在駕車雙手被佔用的情況下,語音互動的需求確實存在。亞馬遜也明白,通過 Echo Auto 這樣的後裝電子產品,如果能成功利用現有的車輛存量市場去開啟語音互動這個入口,會比鋪前裝車載語音的速度更快些。
事實上早在 2017 年,有使用者就腦洞開啟,直接把最小型號的 Echo Dot 搬到車上,插上電源、連線手機熱點使用。

此後更有汽配廠商洞察到使用者對車載語音智慧服務的需求,打造出語音智慧車充等產品,成功登上亞馬遜商城熱門汽配榜單。
早在今年初,也就是 Echo Auto 被正式推出之前,在消費電子設計和生產廠商雲集的深圳,也 已經有大量的企業生產搭載 Alexa 語音助手的車充和支架 。之所以有大量的白牌產品活躍在市場中,主要得益於亞馬遜在 1 月份面向方案商開放了藍芽裝置解決方案(AMA)以及成熟的藍芽方案和供應鏈。對於中小型製造廠商來說,這類產品邏輯簡單且智慧化成本非常低。

覆盤那些在熱賣中的類 Echo Auto 產品
目前在國內外,車載電子市場也已經有了這樣幾款爆品:
ANKER Roav Viva
ANKER 的 Roav Viva 在亞馬遜智慧汽配銷量榜單上的排名常年在數一數二的位置上,產品於今年年初的 CES 上首次亮相,與 Echo Auto 同價(49.99 美元)。

圍繞語音互動體驗,Roav Viva 車充採用了兩枚用於採集聲音的高靈敏度 MEMS 麥克風,本身不帶揚聲器,依靠藍芽連線汽車揚聲器。裝置通過連線手機熱點調取手機 APP 中的 Alexa 雲端服務。可以語音呼叫包括 Google Maps,Apple Maps 或 Waze 在內的車載導航服務,以及 Amazon Music 等音樂服務。還支援 Alexa 語音撥號、遠端控制家居等。
值得一提的是,ANKER Roav Viva 是第一款獲得亞馬遜 Alexa 官方認證的車載快充產品。在 2017 年期間,亞馬遜還沒正式對外開放 AMA 方案之前,ANKER 在從 0-1 的過程中打造了這款集導航、音樂播放、藍芽電話功能於一體的智慧車充。產品的成功在一定意義上推動了亞馬遜自家 Echo 車載產品的產品設計優化,同時還加速了亞馬遜 AMA 藍芽解決方案的開放。( 參見第 121 期深圳灣夜話對 ANKER Roav Viva 產品案例的解讀 )
百度小度語音車載支架
國內語音平臺商方面,百度在今年 11 月份推出旗下首款語音智慧車載產品- 小度語音車載支架 。它具備標準版(69 元)、無線充電版(99 元)兩個版本,簡單那來說,其產品形態就是一個手機支架(+車充)+ 雙麥克風陣列,語音服務同樣從手機端獲取。
匹配手機上的小度藍芽 APP,使用者便能在車載場景下通過語音互動喚醒地圖、打電話、播放音樂、播放查詢資訊,甚至控制家裡的智慧家電。

因為產品本身成本不高、平臺知名度不錯,再加上百度也願意出錢補貼,小度語音車載支架一上市也取得了不錯的銷售成績:上線首日 49 元公測,首批放出不久後便售罄。據 DuerOS 雙十二捷報顯示,12 月 10 日小度語音車載支架預售再度開啟,創下 5 萬臺 50 分鐘便售罄的成績。
類似亞馬遜的 AMA, 百度 也在 7 月份的百度世界大會上推出了自家的 DMA 的藍芽裝置解決方案(DuerOS Mobile Accessories)。旨在為中小型廠商提供更低門檻和低成本的解決方案,將 DuerOS 語音能力從家居延伸到車載、移動場景中。
其他產品
除了以上提到的兩款具代表性的語音智慧車載配件之外,活躍在各大電商平臺上的類似產品的還包括以下幾款:
語音智慧導航儀 Garmin Speak 、 Garmin Speak Plus (售價分別為 159 美元、199 美元):搭載 Garmin 導航方面的核心能力,同時也是一個行車記錄儀。在提供語音導航服務的同時,裝置上的 OLED 顯示屏還會顯示相應的導航資訊。

Muse Auto(69 美元):與 Roav Viva 功能類似,也是個車充,支援車載電話撥號。

Logitech 的 ZeroTouch(23.99 美元):就是個內建藍芽模組的車載手機支架,工作原理與 Roav Viva、Muse Auto 一樣。

車蘿蔔小蜜智慧手機支架(搭載思必馳語音服務,售價 299 元):手機支架+雙麥克風陣列,與小度語音車載支架標準版定位、產品邏輯類似,具備導航、語音點歌、藍芽電話、喜馬拉雅 FM 等功能和內容。 相比小度,小蜜明顯在價格上不佔優勢。
媒體解讀:
從上述幾款產品,以及業界從業人士的提點,我們從產品形態、內容、功能這幾個方面這類簡易型的語音智慧車載配件進行分析
關於產品形態
產品形態集中在這幾類:車載充電器、車載手機支架、或這二者合一,其他還包括導航儀等。
安克創新(Anker Innovations)智新研發總監謝永昌曾用一組資料說明大家選擇這些產品形態的原因:一項汽車使用者調查資料表明,81.4% 的車主都會在車上使用車載充電器,78.3% 的車主都會在車上使用手機支架。另外,2016 年亞馬遜電商平臺的銷售資料表明,亞馬遜已經銷售了 350 萬個車載快充和 450 萬個車載支架。

這些資料可見得使用者對車充和車載手機支架這兩類配件產品的高需求程度。對於裝置廠商來說,從這兩款高頻應用產品著手打造語音智慧產品,不僅嘗試成本低,還可讓原有使用者短時間內接納這類產品。
關於內容
除了解放雙手之外,語音助手還起到提供雲端消費內容。與家庭場景下的智慧音不同,語音智慧車載配件聚焦的是車載場景,使用者對不同內容消費的偏重程度也不一樣。
據統計,在車載場景下,使用者對內容、服務的需求排名依次為導航、通訊、娛樂(音樂、電臺等)、資訊。這也是廠商往往會重視產品與這幾項頭部應用結合的重要原因。

以 Roav Viva、小度語音車載支架為例,產品的宣傳要點和主打功能也主要為導航、音樂、藍芽撥打電話。
另外,從 Garmin Speak 身上我們也能找到反向證明這幾項功能的重要性。Garmin Speak 作為 Garmin 第一代語音智慧車載配件產品,實際出現時間還早於 ANKER 的 Roav Viva(2017 年 10 月)但最終沒能取得可觀的銷售成績,原因有以下幾點:
1. 使用者三大基本需求沒滿足到位,產品可用性不高:Garmin 並沒有支援 Alexa 原生的導航、電話功能。因當時亞馬遜開放的 AVS SDK 還沒有支援 Navigation 和 Alexa Communicatoin,也就沒有開放相應的功能和服務,Garmin 則基於自身的導航服務通過 Alexa Skill 的方式實現導航,電話就索性不支援了。
2. 對應的語音互動體驗不好:Garmin 是通過 Alexa Skill(技能)的方式自主打造導航功能,使用者使用產品功能的流程與所有的 Skills 一樣,通過「Alexa,ask Garmin speak to XX」的雙重喚醒達到導航的目的。這樣間接的語音操作方式在體驗上就大打折扣了。
3. 成本等方面的原因導致價格過高(159 美元),使用者使用門檻高。
行業人士解讀
關於這類產品的技術門檻在哪裡,從業者在打造這類產品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到哪些「坑」,以及行業上游,也就是語音平臺商對相應藍芽方案有著怎樣的思考,我們從行業人士口中也得到了更深層的解讀,內容整理如下:
對亞馬遜車載藍芽策略的分析
深圳灣:亞馬遜 Alexa 在車載場景拓展,對於他們的路線和打法,你是怎麼看的?
安可創新謝永昌:分兩個層面來看。首先,從場景來看,這是亞馬遜場景擴張的一個表現。
使用者使用語音互動有三大場景:家居、車載、隨行。向在三個場景推進,是需要一步一步來的。亞馬遜 Echo 等產品最開始都是基於家居場景設計的,在家居場景積累了比較可觀的使用者群體,並培養這些使用者慢慢養成了使用 Alexa 與裝置進行語音互動的習慣,再將這些使用者遷移到車載和隨行場景。
在家居場景,除了 Echo 智慧音箱之外,亞馬遜更新了很多新產品( 參考深圳灣之前做的 Echo 年度盤點 ),在產品形態上已經有了很多的變化,並形成體系。按照亞馬遜的做法,不難推斷,未來在車載場景,除了車充和支架外,也會有更加豐富的產品形態出現。
其次,從生態的開放度來看,亞馬遜陸續推出的硬體解決方案,體現的是生態擴張的策略。
去年,亞馬遜推出了 AVS 遠場語音解決方案,幫助合作伙伴快速落地嵌入式產品。今年,亞馬遜又推出了 AMA 方案,更大程度的降低了方案商接入 Alexa 的成本。
嵌入式的方案相對比較複雜,自己要在 C++ 的 SDK 基礎上做很多後期開發,尤其是業務邏輯層面的開發,各種 directive、event 要自己處理。AMA 相對比較簡單,只需要基於 Alexa APP,做好裝置連線。畢竟,裝置商自己理解 Alexa 協議、開發 APP、打磨使用者互動,都會很花時間。這對於希望快速出貨的廠商來說,是利好的。
同時帶來的一個訊號就是,在任何場景,使用者都是離不開手機的。希望裝置商可以更好的使用好手機,結合手機的互動優勢,去開拓更多的場景應用。
從根本上,亞馬遜是讓硬體接入成本變得更低,接入方式變得簡單。
對硬體裝置商的產品設計建議
深圳灣:覆盤 Roav Viva 這款產品,如何總結其成功的經驗,以及其他產品失敗的經驗?
安可創新謝永昌:對於有創新性的產品,比如 Garmin 從高到低開始做的產品,Roav viva 從零到一開始做的產品,在產品端,要保證使用者的基本需求(比如導航、音樂、電話),必須支援好。在產品的可用性方面,Garmin 的產品不支援打電話,導航又是通過 Skill 來做的,這對使用者來說,體驗非常不好,所以後來證明失敗了。
對於市場上已經存在、需要快速跟進的產品形態,就要考慮產品設計的差異化。在車充市場,Muse 這個產品就沒有體現出差異化,所以也失敗的。
在成本上,既然有了標杆產品,其他的產品就要參考標杆產品的品質,把價格做下來。這裡失敗的案例就是 Garmin,199 美元的價格讓很多人望而卻步。成功的案例就是小度藍芽車載支架,成本控制的非常好。
另外,這類產品的設計,還要充分考慮手機平臺的限制,以及車輛的相容性。這些技術上的門檻突破程度如何,都會影響到產品的最終體驗。
深圳灣:如何預測 2019 年的市場?
安可 創新謝永昌 :在海外語音車載市場,亞馬遜無疑是壟斷的。當 AMA 的方案更加成熟後,未來玩家更多。
對百度車載藍芽產品的分析
深圳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小度藍芽車載支架引爆了國內語音車載市場,這背後百度是如何思考的?
知情人士:百度在藍芽方面的產品,不僅包括大家知道的小度藍芽車載支架,還有一些底層服務的輸出,包括可以接入雲端服務的小度藍芽 APP、小度藍芽協議 DMA、以及可以在端上實現喚醒的演算法等。小度藍芽 APP,不光適用於車載支架,也是可以用在藍芽音箱、藍芽耳機。大大降低了傳統音訊硬體智慧化的開發門檻。
與亞馬遜相似的是,在場景拓展方面,小度在家體現的是百度在家庭場景覆蓋的策略,未來還會拓展到移動場景。而具體到車載場景,針對存量市場,手機的先天優勢是毋庸置疑的。藍芽配件+手機 APP,未來會有多樣化的硬體產品形態出現。
對 AI 和藍芽晶片的趨勢判斷
深圳灣:亞馬遜和百度等 AI 廠商紛紛在車載場景拓展其 AI 產品新形態,對於他們的路線和打法,是怎麼看的?
知情人士:人、車、家,是目前 AI 廠商看到的最主要三個大場景。家的方面大家已經下重手佈局,人和車方面會是使用者體驗進一步完善的必經之路。
但因為場景的不同,便攜性和連線性要求變得更高,導致所需要的技術也和家庭音箱會有一些差異,需要功耗更低、整合度更高的晶片。
國外的 Alexa 和 Google,國內的 BATM,佈局雖然有先後,但時至今日,大家對於採用藍芽來完善家庭之外的這一環,已經摸索到趨同的道路。
深圳灣:在藍芽協議從本質上,各家的區別或差異性在哪裡?
知情人士:整體上差異不大。今天看到能力差異更大的是在語音前端處理技術方面,有些廠家已經有完整的自研前端演算法和喚醒詞,有些還在摸索當中。對於藍芽裝置而言,能否有能力靈活的調整自己的演算法,比如優化到合適大小的演算法和喚醒詞,又保證效能滿足要求,演算法和晶片的能力進行高度的整合,會很大程度影響到使用者體驗。
深圳灣:未來在底層能力的開發度方面,會更趨於壟斷,還是更趨於開放?
知情人士:這部分是擁有底層能力廠商的核心競爭力,不會輕易開放出來。比如叫蘋果把類似 MFi 認證取消看看?短期看不到這種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