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冬行動 | 芯鏈汪曉明:從大學肄業到創始人,辦過3個公司的他想用硬體打破公鏈低效能魔障
前言:自11月20日巴位元啟動“避冬行動”,不到10天,近200個來自全國甚至是海外的創業團隊跟我們聯絡,願參與其中。這些專案涉及公鏈、錢包、交易所等區塊鏈創業相關的大部分領域,幾乎涵蓋了區塊鏈產業的方方面面,這讓我們感覺即使身處冬天,創業者們依然滿懷熱情,用自己的力量推動區塊鏈行業不斷前進。我們最終公示了29個入選專案,我們將依次對他們進行報道,給他們送去溫暖。
“我覺得信仰就是你看好一件事情,並願意長期投入,去推動它實現。如果它真的是你認可並堅持的東西,我相信你在這個過程裡不會那麼難受。”
汪曉明,一個在從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專業退學創業的江南“書生”,歷經分類網站、跨境電商、網銀大資料等創業歷險之後,在2014年毅然投身區塊鏈。
他說2014年時圈子非常小,多半是投資客,於是,技術出身的他以“藍蓮花”的網名做視訊、寫文章、出圖書、翻譯以太坊開發文件,不斷傳播區塊鏈“常識”,尋找同道中人。同時,他又以技術輸出、教育培訓,甚至是礦機開發不斷探索可能的落地專案。
2017年,以硬體+軟體結合的芯鏈橫空出世,它是全世界第一個試圖以軟硬體架構提高公鏈效能(TPS)的專案。
兜兜轉轉,尋尋覓覓,汪曉明說他一直在尋找區塊鏈技術的方向,然後把心中的想法變成現實。理想豐滿,現實骨感。2014年到2019年,區塊鏈行業歷經熊市-牛市轉換後再度滑入低谷,而芯鏈也經歷了“94”退幣風波。
他說:“區塊鏈能改變很多事情,我希望我可以在能力範圍之內去實現改變,不管是對行業還是這個社會。”

紮根區塊鏈5年,科普成名
2009年,比特幣問世,全世界的極客瘋了,一個想象的烏托邦世界冉冉升起。那一年,天貓舉辦了第一屆雙11狂歡節,馬雲的電商航母正式啟航。再次創業的汪曉明正運營著Beltal,一個外貿跨境電商平臺,專門把中國的產品銷往國外。
跨境支付有兩座“大山”,低效和高昂的支付成本。2011年,汪曉明第一次聽說了“自由貨幣”比特幣,這讓他眼前一亮。但一番研究之後失望不已。“根本用不了,沒幾個人知道,你怎麼讓使用者拿比特幣做結算方式呢?技術也不成熟,商業落地時根本跑不通。”即便如此,比特幣的神奇還是在汪曉明腦袋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2014年,數字火幣還在熊市裡煎熬,除了炒幣的“佈道者們”,行業裡看不到太多創業者,而在網際網路創業圈摸爬滾打數年的汪曉明終於決定從銀聯大資料公司出走,創立朝夕網路,正式踏足區塊鏈創業。“行業太早期,沒法做商業化落地,但我非常看好這個方向,我認為一定要研究區塊鏈底層技術,做一些探索。”
之後,汪曉明幹了幾件事。比如,他自導自演了區塊鏈視訊節目《明說》。他和申屠青春等寫作了《區塊鏈開發指南》一書。作為第一批以太坊關注者,他翻譯了以太坊的開發文件。他以筆名“藍蓮花”在巴位元專欄撰稿。數年時間,他成了中文世界普及區塊鏈知識的志願者。
“除了炒幣,很難碰到真正做業務的人啊。我就想把自己的理解分享出來。交流也好,傳播也好,讓行業變得稍微再大一點,要不然太孤獨了。”他說。
除了輸出諮詢培訓及顧問服務,汪曉明也輸出一站式區塊鏈技術解決方案。甚至,他還搞了近兩年的以太坊礦機研發。
“我就是想摸索看看,區塊鏈未來到底能做什麼。”
軟硬體結合,公鏈TPS站上四位數
礦機最終成了汪曉明踩過的一個坑。“礦機我們放棄了,可我想技術是永遠可以用的。”
區塊鏈創業4年後,汪曉明得出一個結論,“我們一直想做落地產品,可比特幣也好,以太坊也好,很多層面都有進展,唯獨TPS問題一直沒人解決。我想我們理解技術,硬體我們也這麼熟,我們有可能成為這個問題的解決者嗎?這個問題困擾了我們很久。”
網際網路領域,軟硬體結合是普遍的方式,區塊鏈是否可行呢?2017年4月,芯鏈專案登上舞臺,這是一種全新的軟硬體架構體系,其試圖通過區塊鏈底層平臺和晶片加速引擎實現公鏈超高的TPS,從而去支援需要高效能區塊鏈的應用場景,如金融、醫療、遊戲等。汪曉明說,EOS等後期上線的高TPS專案都是從軟體,或是限制節點數出發解決公鏈的效能問題,芯鏈是保持去中心化特徵的情況下提高TPS。
其原理大致可以這麼理解,通過軟硬體深度融合,其軟體系統融入了硬體加速引擎。它把單節點的計算、網路併發、共識全部放到硬體晶片裡,軟體層面只保留帳本。即資料放在軟體上,資料之外的東西全部放到硬體的加速引擎裡實現。
2018年9月,芯鏈主網上線,汪曉明稱目前已經實現了鏈上超過5000的TPS交易速度,全網節點超過150個,這些節點需要配置芯鏈提供的硬體。目前,芯鏈的優化方向有三個。其一,優化交易的資料組織方式,加強交易並行處理能力。其二,優化網路協議來減輕網路流量。其三,結合BOE硬體加速引擎設計新的虛擬機器方案。
熊市堅守,春天時才能搭上車
為什麼軟硬體結合的公鏈全世界僅此一家?汪曉明給出了他的理解,這不僅是技術打拼,更是思路乃至行業積累和資本層面的博弈權衡。
“硬體涉及到非常多的元器件,特別在去年,硬體市場經歷了比較動盪的一年,這都是我們很難把控的因素。使用者只看到最終產品,他看不到中間這個痛苦的過程。如果沒有硬體行業積累,這事情沒法做。硬體做一個壞一個,可能幾百萬就沒了。”
相比於硬體風險,汪曉明更擔心的挑戰來自行業。“現在真正的挑戰是我們怎麼把公鏈的技術與實體業務相結合,怎麼去滿足商業應用場景對公鏈效能的需求。 ”
2019年,比特幣走過坎坷十年,不巧的是,牽動從業者的數字貨幣價格由牛轉熊,市場行情前景未明,即便各類區塊鏈創業園在全國拔地而起,但區塊鏈創業的寒潮正席捲整個行業。
對此,從2014年就開始闖入鏈圈的汪曉明說:“不可否認,短期波動對行業的傷害很大,但早期從業者更願意看長期發展,心態相對較好。眼下,我們更應該冷靜,真正思考行業在未來三五年會怎樣,然後思考我們應該要做些什麼事情,為那一天到來做一些準備。我們搞TPS方向的探索,就是希望把這個基礎設施打造好,為後續應用的接入提供良好的產品體驗。 我相信下一輪行業爆發的時候,我們會遇見機會,但這個過程肯定挺難熬。”
話鋒一轉,他又補充說,網際網路創業者可能最怕BAT橫插一腳,但在區塊鏈時代,大公司基於鞏固現有業務、營收考慮多采取防守策略。恰恰,小公司往往是破壞者,沒有包袱。“如果區塊鏈真的比網際網路的潛力大十倍,我相信機會屬於創業公司。”
“避冬行動”報道專題連結: ofollow,noindex" target="_blank">https://www.8btc.com/special/322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