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明白“啥是佩奇”後,整個電影營銷行業將迎來“內容為王”的革命性升級
編者按:本文來源於微信公眾號映象娛樂(ID:jingxiangyule),作者龐李潔,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一夜之間,“啥是佩奇?”刷爆全網。
昨晚,一部名為《啥是佩奇》的短片在各大社交平臺刷屏。片中,期盼一家團聚的爺爺得知孫子想要一個佩奇,但因為城鄉和代際差異,他並不知道佩奇為何物。因此,這個老人開始四處打聽“啥是佩奇”,並最終在沒有任何實物參考的情況下,為孫子親手做了一個鼓風機版的“小豬佩奇”,感動了不少網友,並引發病毒式傳播。
通過《啥是佩奇》,不少人也看出這是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但其走心的內容使觀眾願意自發成為短片的“自來水”。據瞭解,《小豬佩奇過大年》將於大年初一上映,主控方為阿里影業,宣發方為淘票票。今天下午,淘票票總裁李捷在朋友圈髮長文迴應此事,感慨“爆款幸福來得這麼突然!”並坦言:“自己就是那個差點斃掉這個提案的人。”
同樣感到幸福的還有股市,1月18日午後,“小豬佩奇”概念股發生異動,與IP相關的公司股票上漲。其中,邦寶益智被大單迅速封住漲停,奧飛娛樂大漲6%,幸福藍海漲近3%。讓人意外的是,“硬核佩奇”的鋼鐵鼓風機形象還帶動了股市的鋼鐵板塊和豬肉板塊應聲上漲。
由此可見,《啥是佩奇》的刷屏已經形成了一場跨圈層、跨行業、跨領域的“流量暴動”。而在這個過程中,《啥是佩奇》究竟是怎麼火起來的?為什麼會火?又將帶動電影營銷走向何處呢?
《啥是佩奇》是怎麼火起來的?
從《啥是佩奇》的傳播渠道來看,微博是該片最初的熱度發酵所。1月16日,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官方微博釋出了《啥是佩奇》的預告片,當時的互動量並不高。
1月17日下午5之後,@思想聚焦、@廣告也瘋狂、@關愛智障兒童成長等近20個營銷號對《啥是佩奇》的正片進行了集中轉發,吸引了一波吃瓜群眾圍觀,為之後的話題引爆預熱。
晚上0點之前,@黃章晉ster轉發《啥是佩奇》,並配以“從此以後,就不要再說泰國的廣告比中國強一百倍了”的評論。之後,微博粉絲量達到4512萬的王思聰也轉發了《啥是佩奇》宣傳片,大流量的匯聚形成了高關注度的聚合,進而形成了《啥是佩奇》的大規模刷屏。
由此可見,王思聰是此次刷屏事件的關鍵助推力量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小豬佩奇過大年》的主控方為阿里影業,而在2018年2月,阿里巴巴曾以46.8億的高價入股萬達電影,成為其第二大股東。阿里與萬達的利益聯絡或許是王思聰轉發背後更深層次的原因。
截至目前,#啥是佩奇#在微博上的話題閱讀量已超5億,宣傳片的火爆也迅速帶動電影《小豬佩奇過大年》的熱度走高。貓眼資料顯示,僅在昨日,《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微博指數上漲了2581.6%。
與此同時,《啥是佩奇》在微博上的刷屏效應迅速向微信蔓延,開始侵佔熟人社交領地,在朋友圈繼續刷屏並實現深度擴散。
今天一早,朋友圈中似乎都在問“啥是佩奇”?各種佩奇圖片在網上傳播,演員劉佩琦也在百度迴應“我才是佩琦本琦”。
然而,在看過《啥是佩奇》之後,即便網友已經發現這是一箇中國移動的廣告,也是一條《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但還是被最後的鼓風機版“硬核佩奇”觸動,為“爺爺”樸實得近乎笨拙的情感鼻酸落淚,甚至主動為自己預訂了一張《小豬佩奇過大年》的電影票。
而且,大多數人自願成為了這則廣告的傳播者,“自來水”效應也因此全面觸發,更大規模的刷屏開啟。《啥是佩奇》隨之進入全民推廣階段,而《小豬佩奇過大年》也成為春節檔大戰中首部出圈的影片。
《啥是佩奇》為什麼會火?
《啥是佩奇》在一夜之間火爆全網,從目前的趨勢來看,之後必然會成為又一個病毒式營銷的經典案例。那麼,《啥是佩奇》為什麼會火?
1、結構完整,內容走心
《啥是佩奇》名義上是一部宣傳片,但其內容則是以微電影的形式承載,有著相當強的電影質感,完整展現了丟擲懸念、探索解決、引發危機、危機解除、懸念落地、皆大歡喜的情節演變過程,並在其中穿插笑料,通過反轉增強故事戲劇性,同時合理植入。
《啥是佩奇》上線之後,網友普遍認為其內容走心,目前豆瓣評分達到8.1分。張大鵬在採訪中透露:“主演的老大爺是當地人,之前的確不知道佩奇,也沒有演過戲,穿著自己的服裝表演,非常原生態。”
同時,短片在表現人物情感時也相當剋制,注重層層鋪墊,而非刻意煽情。走心的內容在很大程度上契合了當下市場向口碑迴歸的風向,人們的轉發驅動力也更多地轉向內容品質,這給了《啥是佩奇》更大的刷屏空間。
2、導演屢造刷屏爆款
《啥是佩奇》的導演張大鵬畢業於北京電影學院美術系,他本人也是《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導演之一。而且,張大鵬還多次為廣告商拍攝宣傳片,而兩種身份的結合使他能夠在兩者之間找到契合點。
小豬+佩琦
此前,張大鵬曾為鏈家拍過《老張的團圓年》,給紅星美凱龍拍過《愛下去,才是家》。其中,《老張的團圓年》獲得了2017中國廣告影片金獅獎的最佳男主角獎和最佳導演獎。後來,張大鵬給華為拍攝的“華為Mate20 AI卡路里識別”和“華為MATE20廣角重慶話版”兩部宣傳片,先後在全網刷屏。
這不僅表現出他對市場High點的精準把控,也反映出市場對他的鏡頭語言接受度很高。張大鵬也在採訪中談到:“因為我結婚比較早,結婚10年,對於家庭的生活感觸比較深。”因此他也更擅長表達家庭中的溫情,《啥是佩奇》延續了這種風格,再加上閤家歡的精準定位以及高認可度的視覺呈現,《啥是佩奇》便成為張大鵬又一個刷屏爆款。
3、臨近春節的時間節點
關於《啥是佩奇》的上線時間,阿里影業宣發總經理楊海表示:“最核心的資源是時間點。大家準備去辦年貨、買票,再考慮自己今年是回家過年還是在哪過年的時候,這是一個創思。所以時間是最好的資源,情緒是最好的資源,跟導演溝通了很多次,要在過年前大概兩週左右時間讓大家看到,這個OK的話,節省了非常多主動推廣成本。”
4、現象級IP,知名度高
《啥是佩奇》中圍繞的“粉紅色小豬”早已成為一個全球性的現象級IP。目前,《小豬佩奇》在127個國家及地區播放,擁有800多個全球授權商。2015年,動畫《小豬佩奇》被引入國內,上線一年累計播放量就超過100億次。2016年,《小豬佩奇》為其所屬公司Entertainment One Group(eOne)帶來了11億美元的零售額。預計到2020年,《小豬佩奇》衍生品零售額將達到20億美元。
而且,《小豬佩奇》被引入國內之後,除了在幼兒圈層內風靡,也藉助表情包、網路段子、“塑料姐妹情”、抖音營銷等迅速侵入成年人的世界。那隻傲嬌又話癆的粉紅色小豬在與其家人的日常相處中,逐漸打穿各個地域和年齡層,積聚起越來越高的國民度。
從優質的內容、高敏銳度的導演到恰當的時間節點,強大的流量基礎,多元齊備的《啥是佩奇》很快便在全網掀起刷屏高潮。
電影營銷的未來在哪兒?
《啥是佩奇》作為《小豬佩奇過大年》的宣傳片,根本目的在於推廣電影,本質上是一種電影營銷方式。張大鵬對此表示:“現在的網際網路時代,廣告已經跟過去不太一樣了,過去的廣告15秒、30秒,它是一種型別。現在通過網際網路傳播,需要自帶流量,需要能刷屏,其實它語言會更電影化,要不然沒有人去轉了,不像過去你想看就看。”
在這樣的營銷氛圍下,《啥是佩奇》宣傳片對電影的核心元素進行番外式的再創作,使之除了推廣價值之外,本身傳達的內容也有更深層次的社會意義和價值。同時,張大鵬也談到“《啥是佩奇》不是獨立電影,不是高興怎麼來就怎麼來,它肯定是要有訴求的,有傳達、有流量,有這些東西在,是商業的。看如何把商業的和自己想表達的東西結合,你要考慮觀眾的感受,這些東西都要做一個權衡。”因此,只有找到兩者的平衡點,才能弱化觀看者對其廣告屬性的排斥,進而增強其觀看慾望和票房轉化概率。
《啥是佩奇》在“自來水”的助推下,成為2019年第一個實現病毒式豎屏的營銷案例。這個現象不僅反映出當下電影消費市場的審美整體提高,也表現出他們對高品質的營銷物料抱有更多期待。在這樣的市場風向下,營銷方將更注重對內容的把控,進而倒逼電影營銷再度升級。
1、創意性
當下,隨著越來越多的營銷方式出現,人們對營銷的免疫力也越來越強,對爆款案例的簡單複製很難再度開啟市場。因此,好的創意是引發病毒式傳播的基礎。而且,即使在寒冬,優質的創意也不乏資本的青睞。據淘票票總裁李捷在朋友圈透露,《啥是佩奇》在5分鐘內便找到了投資方。
2、敢於打破常規
實際上,《啥是佩奇》在孵化階段還有一段曲折故事。李捷在朋友圈談到,當時“電影宣傳團隊想讓導演整個宣傳片,找我批准,我一看預算和臺詞指令碼,認為這麼個動畫片搞這麼大預算的宣傳片,而且看起來和電影關聯度也不高。”在這樣的顧慮下,李捷一開始並不支援拍攝,後來在團隊的軟磨硬泡下,才改了主意。
如果當時李捷堅持了自己固有的營銷思維,那麼《啥是佩奇》很可能無法與觀眾見面。由此可見,在網際網路時代,要敢於打破常規。尤其是在市場偏好和營銷方式的迭代速度越來越快的當下,即便是被市場驗證過的營銷方式也很難保證適用於之後的影片。因此,營銷方需要不斷的打破常規和重塑新型營銷,以適應甚至引領營銷方式的更迭和大眾喜好的變遷。
3、精準的市場把控
《小豬佩奇過大年》的製片人魯巖在接受採訪時談到:“我們電影的目標受眾從一開始到現在始終是,希望有孩子的家庭,孩子、父母、爺爺奶奶、姥姥姥爺全家一起去觀看,核心一直都是。”
基於這樣的受眾定位,《啥是佩奇》以一個有代表性的家庭切入,聚焦春節前人們渴望團聚的全民情結,不僅與影片的定位高度契合,也與當下的時間節點高度契合。由此可見,營銷方需要在影片的內容基礎之上,洞察目標群體的普遍情緒或行為偏好,並在兩者之間找到連線點。
4、“隱形”式推廣
《啥是佩奇》雖是一部電影宣傳片,但人們對其內容的認可度很高,進而弱化對短片推廣目的的排斥。這將給以後的電影營銷帶來啟發,營銷方的第一訴求應該逐步向高品質的內容轉變,其次再將自己的推廣訴求植入其中,使之除了推廣作用外,同時也能使觀眾感到視覺上的衝擊或情感上的滿足,進而帶動觀眾的轉發慾望,逐漸達到“廣告即內容,內容即廣告”的傳播效果。
5、營銷“內容為王”
當下,電影市場已經逐漸迴歸“內容為王”,但這一概念的範圍正在擴大。對此,李捷在採訪中談到:“內容為王的時代不僅指的是內容為王,同樣也指做內容的團隊,內容團隊為王,我們要打造最好的內容團隊。”而《啥是佩奇》的刷屏現象則反映出,人們的轉發慾望更多地來自於對優質的內容認可,因此,“內容為王”不僅只是電影以內容為王道,所有的營銷物料也要“內容為王”,這也是行業升級的體現。
隨著電影營銷越來越多元化,《啥是佩奇》爆款營銷案例或許不可複製,但會推動行業的進步,並逐漸轉化為滋生新爆款的土壤,整個電影營銷行業也將因此進入“內容為王”的革命性升級階段。《啥是佩奇》之後,我們期待下一次刷屏!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