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獨角獸與老巨頭們輪番搏殺,社交市場的肥肉鹿死誰手?

用群雄逐鹿在來形容社交領域的場景一點都不為過。從微信剛剛興起之時的巨頭亂戰,到如今新舊勢力的連環交鋒,社交領域似乎一直都是所有人覬覦的重要領域,或許社交在每一個階段都是人們的剛需,或許社交背後的流量為我們帶來了豐富的想象,或許社交領域的機會最大。總之,無論在網際網路發展的哪一個階段,社交始終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
抖音的多閃、王欣的馬桶、羅永浩的聊天寶再次將我們的目光聚焦在了社交這個古老且又極具活力的領域裡,它們的出現讓習慣了微信社交邏輯的人們眼前一亮。然而,興奮之餘,我們卻依然要面對微信所建構的社交高牆的圍堵,僅僅只是依靠一個創新性的想法就試圖打破微信在社交領域江湖地位的做法顯然有些太過幼稚了。
要知道,微信在社交領域的江湖地位的形成並非一朝一夕,經歷了長期的戰鬥和競爭,微信才有了今天的地位。這似乎同樣在說明我們不應該寄希望於新生的力量在短時間內挑戰甚至顛覆微信的江湖地位,社交領域的新老交替或許需要更長的時間。
不過,從多閃、馬桶和聊天寶這三款新型的社交工具來看,我們似乎依然找不到任何一個說服我們新的社交工具能夠顛覆以微信為主的社交體系的理由。因為這三款社交工具無論是從產品的底層邏輯還是上層的運營思路來看都缺少一點火候。然而,我們依然無法否認新勢力敢於挑戰微信江湖地位的勇氣,蜉蝣撼大樹的姿態讓我們看到了社交領域依然有很多的想象力。
面對人們出現的新的社交需求,還有在微信生態下的人們的社交疲態,我們理應去思考更多讓人們感受到新奇和興奮的社交方式。這是社交領域發展的必然。如果我們僅僅只是將目光侷限在微信身上,而微信又給不了我們真正需要的,那麼,社交領域的痛點和難題將會進一步出現。從這個角度來看,多閃、馬桶和聊天寶的出現似乎順應了這種潮流和趨勢,並且打開了我們思考未來社交發展趨勢角度和方法。

社交大棋局裡,市場風雲變幻波雲詭譎
社交戰場始終都是所有人覬覦的主戰場。無論是傳統的網際網路巨頭,還是新生的網際網路獨角獸,社交領域始終都是他們率先能夠想到的一個突破口。因此,我們看到社交領域始終都是風雲變幻、波雲詭譎,始終都是人們覬覦的重要領域。那麼,為什麼人們的目光始終都不肯離開社交領域呢?社交領域又有什麼樣的吸引力呢?
首先,社交領域能夠附著諸多元素,它的外延性異常廣大。 人們之所以始終都關注社交、看重社交的一個根本原因就在於社交領域本身能夠附著很多的元素,能夠進行多維的變現。內容、廣告、零售、出行等諸多領域都可以在社交身上得到釋放,從某種意義上來講,社交就是一個流量的集散中心。我們看到的騰訊、Facebook等社交巨頭們幾乎都是通過社交這個圓心不斷向外輻射和建構自己的生態鏈條,並且由此開啟了一個社交為主要毛細血管的全新時代。
社交其實就是一個圓心。藉助這個圓心,我們能夠向外輻射到很多的行業和領域裡,通過社交的流量、社交的營銷、社交的承載,我們可以做很多的東西,實現更多商業上的落地。因此,社交之所以備受關注,其中一個很重要的點就在於社交本身能夠附著很多的元素,這就是社交的外延性魅力所在。因此,對於很多急於尋找變現方式和變現途徑的新生力量來講,他們首先想到的就是社交這片沃土。
其次,長期浸淫於微信生態下的社交呈現疲態,人們需要新的釋放渠道。 微信埠的活躍度持續下降是一個明顯趨勢,開啟率的不斷下降,活躍度持續萎靡已經是一種常態。在微信建構的生態下,人們的社交興致正在一步步減弱,找到新的社交方式和手段,重新激發使用者的社交興趣,成為社交行業發展的關鍵所在。
在微信的生態體系之外,找到新的社交方式,成為當下社交領域發展的關鍵所在。多閃、馬桶和聊天寶們或許正是看到了這其中的機會,所以,他們全力投身其中,敢於挑戰微信的江湖地位。通過滿足人們新出現的社交需求來瓜分社交的大蛋糕成為這些人們之所以會加入到社交大戰的根本原因所在,無論是否能夠挑戰成功,我們都可以看到當下社交市場存在的這種比較顯性的需求。
第三,社交的背後是海量的流量,做社交意味著掌握了流量入口。 網際網路時代落幕的一個突出標誌就是流量紅利的終結,現在人們獲取使用者流量越來越困難,而社交又是獲取使用者流量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於是,我們看到很多人都想要用社交的方式來持續獲得使用者流量。
無論是多閃、馬桶還是聊天寶,其實都是想要通過社交工具的方式來獲得使用者流量,獲得使用者流量之後再進行流量變現似乎是一個比較簡單且直接的套路。因此,我們在看社交的時候並不能夠僅僅只是停留在的社交本身,而是要看到社交背後的流量聚集和釋放以及由此帶來的商業模式上的落地。
第四,社交是人們的剛性需求,做社交什麼時候都不會錯。 人們之所以會將目光始終都聚焦在社交領域,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社交始終都是人們的剛性需求。做社交始終都是一個不會錯的領域,無論是多閃基於現有內容的變現,還是馬桶的社交邏輯上的創新,抑或是聊天寶的補貼引流,其實都是在基於社交的剛性需求進行變現。
因此,不管以哪一種方式介入到社交領域,無論是哪一種型別的社交產品,只要能夠滿足人們剛性的社交需求,只要能夠獲得流量,其實都不是錯的。這或許也是人們之所以會不斷投身社交領域,做社交的根本原因所在。因為只要我們能夠做社交,只要我們能夠滿足使用者剛性需求,只要能夠獲得海量的流量,社交始終都是一個比較適合的領域。
社交從一開始都備受關注,不斷有新舊勢力交鋒,社交的大棋局始終都處於一種風雲變幻波雲詭譎的狀態。然而,社交又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也不是任何人都能做的好的。從微信剛剛崛起之時,諸多網際網路巨頭的折戟沉沙,到現在新生網際網路力量的蒼白無力,我們似乎看到了社交始終都在簡單與複雜的兩極不斷徘徊。隨著微信埠痛點的不斷增多,新的入局者的不斷試探,特別是新的技術不斷完善和進化,未來的社交領域或許將會呈現新的變化,由此社交市場將會開啟新的發展動向。

新舊力量不斷交鋒,社交江湖的格局將會怎樣?
未來,社交領域或許將會繼續呈現新舊力量不斷交鋒的狀態。但是,社交江湖的格局並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微信一家獨大的狀態難以撼動。具體來看,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微信的流量壟斷讓新的入局者難以實現流量破局。 社交之戰說到底是流量之戰,如果沒有流量,所有的社交工具的創新都是無用的。現實情況卻是,現在幾乎所有的流量都集中在了微信埠,微信幾乎壟斷了整個社交市場的所有流量。
儘管我們看到不斷有新的入局者加入,但是如果這些入局者無法在很短的時間內獲得流量,那麼所謂的社交創新都將會是一場表演,無法真正落地。多閃、馬桶和聊天寶的遭遇同樣說明了這一點,上線之後即被下架,說明所謂的社交新入局者如果依賴微信埠的流量供給的話,那麼,它們始終都活在微信的陰影裡,無法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破局,而試圖通過社交來獲取流量的算盤同樣將會落空。
現在微信對於流量的壟斷地位讓新的入局者難以實現流量的破局,當一款社交產品沒有流量的時候,他們所有的顛覆性的產品設計和創新嘗試都將會被證明是一場錯誤。
第二,社交的底層邏輯和技術並未發生根本改變,僅僅只是概念的創新,難以顛覆微信的社交邏輯。 其實,社交領域現在需要改變的是微信的社交邏輯,熟人社交、陌生人社交還是圈層社交,如果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微信的社交邏輯和技術的話,即使有再多的創新都只能算做是一種概念的創新,無法帶來實質性的蛻變。而習慣了微信這種社交邏輯的人們必然也會最終落腳在微信上,所謂的社交引流也就變成了一種笑談。
因此,當社交的底層邏輯和技術都沒有發生根本性改變的情況下,我們在社交領域的嘗試僅僅只能算作一種概念的創新,無法真正給社交領域帶來顛覆性的影響。當所謂的顛覆微信的新社交產品,最後依然落腳在微信上的時候,我們就會發現所有試圖顛覆微信的嘗試將會變成無用功。
第三,社交孤木難支,必須打造一個基於社交的生態體系才能走得長遠。 儘管社交是獲取流量的一個主要途徑,但是,僅僅只是依靠社交,而不去建構一個基於社交的系統的話,那麼,這種社交必然無法走得長遠。
從當前的情況來看,我們並沒有看到哪一個社交工具建構了一套體系,他們僅僅只是單純地做社交,這顯然無法真正建構起一套完整的社交執行體系。如果無法找到一個比較合適的變現渠道和途徑的話,當微信切斷了這些社交工具的流量來源之後,他們的執行將會面臨諸多挑戰。因此,僅僅只是做社交,而不是去搭建社交體系的做法,難以走得長遠。
社交領域始終都是新舊勢力覬覦的肥肉,新勢力想要藉助社交尋求突破,舊勢力想要守住疆土,寸土必爭。於是,我們看到社交領域不斷出現的這種你爭我奪的競爭狀態。然而,社交又是一個門檻極高的市場,如果沒有流量的積累,生態體系的搭建,僅僅只是憑藉概念又無法獲得突破。因此,儘管我們在社交領域呼喚新物種的出現,但是,我們又不得不承認微信的強勢地位。或許,只有等到技術、邏輯真正形成氣候的時候,社交市場的格局才能發生根本性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