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傳》:“QQ之父”馬化騰和他的“騰訊帝國”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為大家解讀的這本書是:《騰訊傳 中國網際網路公司進化論》。

01
今天被張小龍的“微信公開課”演講,以及微信的大資料報告刷屏了,而今天這本書也正是帶大家瞭解,騰訊這家中國網際網路巨無霸公司成長背後的那些故事,帶大家瞭解騰訊的兩個拳頭產品,QQ和微信是如何誕生和演化的。

騰訊QQ的小企鵝標誌如今已經深入人心了,在QQ剛剛火起來的時候,馬化騰曾經特別想把它的標誌做成一隻傳呼機的樣子。而騰訊其他的創始人就比較喜歡美工畫出來的小企鵝。馬化騰跟他們爭執以後沒有結果,他就提出把傳呼機和小企鵝的圖示掛到網上,讓使用者自己選擇。
這也是中國網際網路企業第一次把品牌LOGO的決定權交給使用者,也促使了這隻小企鵝的誕生。馬化騰曾經有一句名言:一切以使用者價值為依歸。這句話也是騰訊的經營理念。他通過實現使用者的價值,最大化的體現了騰訊的價值。

02
那麼作為使用者,我們要怎樣把網際網路帶來的便利最大化呢?答案當然是飲水思源,探知和了解背後的故事。蘋果創始人喬布斯曾經說過:電腦是人類所創造的最非同凡響的工具,它就好比是我們思想的自行車。那麼接下來我們就來了解一下騰訊這款能讓我們全面加速的交通工具。
這本書的作者給我們詳細介紹了騰訊集團的成長曆史,比如創業最開始QQ是怎麼誕生的?騰訊又是通過怎樣的方法賺到第一桶金的?微信又是怎麼火起來的?騰訊為什麼能成為當今中國市值最高,使用者數最多,盈利能力最強的企業?在一段很長的時期裡,騰訊是中國網際網路世界的一個祕密,馬化騰也很少出現在公眾面前。作者是官方唯一授權編寫騰訊傳記的作家,通過這本書,他全景式地給我們展現了騰訊的每個階段的發展歷程。這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不管是對企業還是個人的成長,都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和借鑑意義。
02
在瞭解本書具體內容之前,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作者吳曉波,他被人譽為中國最出色的財經作家。畢業於復旦大學新聞系,是哈佛大學訪問學者。曾經擔任上海交通大學和暨南大學EMBA課程教授,目前是“藍獅子”財經叢書的出版人,這本《騰訊傳》也是藍獅子財經叢書裡的其中一本,早在2007年,作者還出版了阿里巴巴的第一本官方傳記《阿里巴巴: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吳曉波在2011年開始創作這本書,在創作期間走訪了60多位騰訊的各級管理者,另外還走訪了網際網路業界的從業者、觀察家和騰訊的競爭對手,進行過很多次百人級別的外圍訪談。他在書裡描述自己從來沒有花這麼長的時間和這麼多的精力去調研一家公司。直到2016年底,吳曉波才完成了全部創作。
03
好了,介紹完這本書的基本情況和作者概況,那麼下面我從三個階段就為你來講解這本書的詳細內容。
本書主要講述了三個階段的騰訊。
第一個階段是:創業期的騰訊。作為一個在創業初期艱難探索的無名小輩,騰訊是怎樣給自己打基礎的?
第二個階段是:成長期的騰訊。在面對淘寶,谷歌,雅虎,MSN這些對手的挑戰時,騰訊是怎樣迎戰的?
第三個重點內容是:轉型期的騰訊。在QQ佔領網路,市場開拓順利的情況下,是什麼促使騰訊從內部調整戰略方向,變成今天用QQ和微信這兩條腿走路的網路巨頭?
04
我們先來看看第一個重點內容,騰訊是怎麼給自己打基礎,度過創業期的。
要說騰訊的歷史,首先要說一下創始人馬化騰。馬化騰祖籍是廣東潮汕,後來跟父母遷居到深圳。他從少年時期開始就特別喜歡天文學,這位企業家賺到的第一筆錢,是通過觀測哈雷彗星而寫出的一篇觀測報告,這篇報告讓他得到了40塊錢的獎金。

馬化騰是改革開放後的第三代創業者,除了對網際網路的狂熱興趣,他在計算機這方面也很有天分,大學時他就是機房裡的病毒高手,精通C語言。九十年代初,大學畢業在實習期間,22歲的馬化騰就做出了他人生中的第一套產品,一套股票分析系統,賣掉後賺到了5萬塊錢。實習結束以後,馬化騰進入做尋呼機業務的潤迅公司,尋呼服務可以說是即時通訊工具的雛形行業,對他有很深的影響。
就在馬化騰在潤迅工作的五年間,馬雲創立了中國黃頁網,通過鼓動商家把資訊掛在網上盈利。張朝陽創立了搜狐,楊致遠創立了雅虎,張樹新創立了瀛海威,他們都是中國的第一批網際網路人。直到跟馬化騰同樣都是技術員出身的丁磊創立了網易公司,並且通過研發電子郵箱系統而成為百萬富翁之後,馬化騰沉不住氣了。
04
他聯合老同學張志東,陳一丹,許晨曄,曾李青在1998年11月11日創立了騰訊公司。公司創立初期,馬化騰宣佈公司的主打產品是一款無線網路尋呼系統,目標客戶是全國各地的尋呼臺。毫無疑問,公司的主打產品沒什麼前途,因為尋呼機已經逐漸被淘汰。為了維持公司的日常開銷,馬化騰和同伴們只能接一些做網站的活兒,他們的報價非常低,甚至連免費的都做,只為了賺維護費。就在公司奄奄一息的時候,創業之神給這家虛弱的公司打了一針強心針,它的名字是OICQ,QQ的前身。

OICQ是根據ICQ演變而來,ICQ是1996年三個以色列人研發出來的的即時通訊軟體,後來這款軟體被賣給了美國。偶然的一個機會,馬化騰在廣州資訊港閒逛,發現廣州電信要購買一個類似ICQ的即時通訊工具。於是騰訊拿出技術方案去參加競標,結果沒有中標。可既然做好了方案,大家還是決定把它開發出來。馬化騰給它取名叫做OICQ,O來源於英文單詞OPEN,中文名字叫做中文網路尋呼機。馬化騰當時的想法是:先把OICQ做起來養著,反正它也不大,賺錢還是要靠賣軟體。
05
在QQ大火之後,騰訊經常會被問:國內早就有公司研發ICQ漢化版,你們怎麼能保持後來居上呢?作者在書裡分析了兩個原因:一是騰訊對手的麻痺和羸弱,二是騰訊在技術上的微創新。

國內的幾個公司都分別因為市場經驗的缺乏,對專案不重視和國有體制的限制等原因慢慢的放棄了開發。而騰訊非常關心使用者對OIQC的體驗,馬化騰親自把OICQ的提示音定為尋呼機的滴滴聲,甚至會經常跑到網咖去觀察使用者的使用情況。在微創新方面,最關鍵的一點就是解決了當時中國網民普遍在網咖上網,因為頻繁更換上網地點而產生的使用者資訊和好友列表丟失的問題。另外還有縮小軟體的體積,縮短下載的時間這個技術難題。
除了這兩大項,還有節約伺服器成本,研發出離線訊息功能,允許新增陌生人為好友等等這些美版ICQ本來沒有的功能。同時,OICQ研發團隊根據網民的反饋意見,經常是兩三天就推出修正功能以後的新版本。這也形成了騰訊後來小步快跑,試錯迭代研發傳統。
06
就算有了這麼多使用者,騰訊公司在初期發展中還是經歷了幾個標誌性的成長期。
第一次是因為創業資金不斷的被OICQ吃進去,卻看不到收益。最難的時候,大家只能到處借錢,當時有兩個很有錢的朋友分別借給騰訊20萬和40萬,馬化騰提出用公司的股票抵債,可是人家說:你實在沒錢還,不還也行。但是我不要你的股票。好在後來騰訊找到風險投資公司,成功融到了資金,才算解決了這個難題。
第二次是版權風波,因為使用者太多,美國線上狀告騰訊,要求返還OICQ的名稱和域名使用權。馬化騰這時候聽說公交車上有使用者隨口把OICQ叫做QQ,於是馬上就把名字改成了QQ。第三次是中國移動推出的夢網業務讓QQ有了變現的平臺,騰訊緊接著根據夢網業務進行公司的第一次組織架構調整,迅速轉虧為盈。這三次標誌性的成長為騰訊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為以後推出的Q幣,QQ秀,QQ會員等等這些業務推波助瀾,更讓騰訊成功的在香港上市。
這個時候其它各大入口網站也都紛紛推出自家的即時通訊工具,比如網易泡泡,雅虎通,朗瑪UC等等。這時從OICQ1999年2月10號的釋出日直到2004年的這場市場爭奪戰,騰訊的員工已經增加到760多人。作者在這裡也列舉了騰訊能夠站穩腳跟,有三件做對的事兒,第一是微創新。第二是專注使用者體驗。第三是創業不久就找到風險投資。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後面小播將陸續解讀這本書的剩下兩部分內容,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或分享給您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