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不到好結果,根源不在百家號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起,在網上搜索,很難看到有價值的資訊。這個感覺,很早之前就有,造成這個結果的原因多種多樣,不能由單一因素來解釋。
恰好,昨天有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的文章刷屏。於是寫一篇東西,梳理一下搜尋引擎發展遇到的挑戰,以及搜尋巨頭的應對舉措。
做號黨上市,市值20億美元
2011年初,迪蒙德傳媒的上市,震驚了整個美國網際網路界。這家公司通過自動化撰寫程式,加上少量的人工干預,來大量生成內容。

這段話寫的太晦澀,我用白話翻譯一下:這家公司僱傭了上萬名“自由撰稿人”,通過檢視Google搜尋趨勢,從中提取熱門關鍵詞,再大量生成各類熱門文章。迪蒙德公司建立自己控制的大量網站,在這些網站上刊發這些低劣文章,吸引Google的爬取,通過SEO技術把自己的排名做上去,再利用Google廣告獲得分成。
每篇文章,撰寫者可以從迪蒙德獲得3.5美元的報酬。但這些人每天能寫幾十上百篇,獲得年薪5-10萬美元的收入。其收益之豐,甚至使得有些受過訓練的記者也加入“寫稿機器人”的行列。
這個商業模式看起來很熟悉?沒錯,這就是最早期的美國“做號黨”。利用這種模式,迪蒙德傳媒上市之後,市值達到了20億美元,超過老牌媒體《紐約時報》。
營銷號,迪蒙德的中國變種
這種模式傳到國內,演變出了許多具有中國特色的變種。
早期的站長站群,後來的“新媒體矩陣”,再到“微博大號”、“微信公眾號大V”,再到“快手網紅”、“抖音家族”,這些熱門商業潮流的背後,或多或少都有著“中國做號黨”的影子。
我曾寫過一個案例,2018年3月,根據今日頭條風控部門提供的線索,石家莊警方抓獲一個“頭條做號”團伙,頭目李某(男,36歲,石家莊市人)以及犯罪骨幹成員15名落網。
警方查明,在2017年底到落網時為止,該團伙控制了數萬個頭條賬號,每天上傳各種視訊千餘條,兩個月騙取補助數十萬元。

這個團伙,就是典型的“做號黨”,他們更通俗的名字,叫做“營銷號”。沒錯,他們做的就是被《搜尋引擎百度已死》痛斥的那種“營銷號”。
這些營銷號從來都不是平臺的朋友,而是平臺的敵人。
2011年2月,Google針對迪蒙德公司公佈了新的搜尋引擎演算法“熊貓”,嚴厲打擊類似做號行為。Google的打擊使得迪蒙德的股價一直向下,到我寫稿時,看了看雪球,他已經退市,退市前市值為9.5億美元。
Google的打擊沒有讓迪蒙德公司徹底消亡,各大平臺對營銷號的打擊也沒有讓這個行業滅絕。直到現在,微博上的娛樂八卦、微信上的養生刷屏文依然頑強,網易“震驚體”也仍然在招搖過市,這些爆文,十之八九是營銷號的傑作。
搜尋引擎已死嗎?
隨著網際網路精英化的逐漸消解,在很多人的感覺裡,“再也找不到有價值的資訊”、“搜尋引擎已死”成為一種潛意識的知覺。
就像20多年前,朱令的同學們可以利用新聞組來獲取“鉈中毒”這麼晦澀的知識;如果這件事發生在現在,即使有搜尋引擎、有知乎、有微博,能獲得有效幫助的成功率能有多少?我不樂觀。
本質上,這是因為有價值的資訊密度,在現在的網際網路中被極度稀釋導致的。這不是技術的過錯,也不能單單歸於“搜尋引擎已死”、“百度只給自己的百家號導流”這麼簡單的理由。
移動網際網路分割固化,讓搜尋引擎陷入窘境
2007年1月,喬布斯釋出了第一代iPhone,從某種角度說,這開啟了搜尋引擎的一個噩夢。

iPhone全新的操作邏輯:把內容封閉到每個App中,成為各個公司的預設選項。為了跟蘋果對抗,Google不惜自己做一個作業系統,免費給各家手機廠商用,也要試圖打破這個壟斷,可惜到現在為止,還沒有成功。
在古典網際網路時代的美國,有價值的新聞在報紙網站,好看的視訊在youtube,購物資訊在亞馬遜,郵件在雅虎和hotmail,有價值的資訊都可以被搜尋引擎索引,所以Google成為那時候的龍頭。
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在中國的網際網路上,無論視訊、音樂、購物還是新聞,有價值的東西都在APP中,搜尋引擎如百度、搜狗,再也無法隨心所欲的索引資訊。
這對其他廠商來說,是個好訊息,就像阿里可以自己做一個淘寶搜尋,把購物類資訊放在自己的封閉圈內,賣廣告賣的不宜樂乎。微博、微信、頭條都有類似的舉動,他們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流量分配機制,再也不必依靠百度來分配。

對於百度、搜狗這樣的搜尋引擎,卻是個壞得不能再壞的訊息。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內容沒了,搜尋引擎怎麼辦?
這也是百度搞百科、搞貼吧、搞音樂、搞百家號的內在邏輯:既然你們的內容不給我索引,那我自己做一個。話說回來,我自己建的內容源,流量分配當然要向我自己的內容傾斜。同樣兩條內容,質量一樣,一個在新浪新聞,一個在百家號,我展示哪個?當然是百家號。
前提是,“質量一樣”。質量怎麼判定,就是考驗搜尋引擎功力深淺的關鍵指標。
搜尋質量跟什麼相關?
在我看來,刷屏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列的那幾個搜尋案例(bad case),其結果並不都跟搜尋引擎的質量相關,也跟使用者的使用習慣相關。
比如搜尋“中國2019年GDP”,這樣的長句搜尋往往不能得到精確的結果,因為長句必然要被切成多個詞。何況,不那麼權威的媒體所提供的信用背書,往往並不足夠。例如作者提到的中國經濟網,其內容質量就真的可信麼?
在這個例子裡,作者的搜尋需求有誤,他寫文章的時候,國家統計局對2019年的GDP還未公佈,他想找是的機構預測,那這個搜尋詞加上‘預測’兩個字,結果可能更好。如果是想找統計局公佈的歷史GDP,那麼改成“某某年GDP”,並使用site語法,指定國家統計局的域名,查詢到的來源將更為精確。
再比如“英國脫歐”,完全可以使用site語法在 http:// people.com.cn 上查詢,那上面的每一個結果都有人工編輯稽核,展示的結果更為權威。(受過嚴格訓練的新聞人在通用大搜索上用模糊語言查詢……我還能說啥呢)

(這個搜尋質量是不是好多了?)
以我粗淺的搜尋知識來看,搜尋不出優質結果,其原因並不全是百度帶來的。上文說了,因為移動網際網路條件下的APP內容分割,索引源本身出現了問題,導致百度不得不以百家號、百科、貼吧等自身內容來填充。
而這些資深內容源的質量好壞,由其運營水平決定。只不過在我想來,相應領域百家號的內容質量,一般不會超過專業媒體,這也是為什麼各大內容平臺都在拉攏媒體的重要原因。
營銷號和平臺之戰
平臺做大,必然帶來劣質內容,這是理論和事實無數次證明了的。
起初的微博百花齊放,後來大號集團進入,劣幣驅逐良幣,現在淪為娛樂八卦的策源地;起初的豆瓣,號稱小資集散地,隨著低齡使用者、非精英使用者的進入,甚至一度有“約#聖地”的稱謂;起初的知乎,號稱“五十萬年薪精英集中地”,現在這個稱呼,成了知乎口炮、段子文學的代名詞。
百家號也有這個問題。就像《百度已死》一文指出的,“小夏帶你看世界”看起來就是個典型的營銷號。這樣的號在不少平臺存在,並且活得很不錯。在頭條搜尋,“小夏帶你看世界”也在更新,看來是專門針對各大推薦平臺做號。
前不久央視指出的“自媒體亂象”,很大程度上就是這些以流量為目標,以驚悚的標題為手段的營銷號所為。(by the way, 《百度已死》那個題目也用了類似的技巧,使用一個好題目吸引關注已經成了自媒體人的本能,包括我在內。)
無論百家號也好、微信公眾號也好,面對這些營銷號的挑戰都是一樣的。甚至連抖音、快手這樣的所謂視訊平臺,我都看到了營銷號的身影,抄襲、搬運、驚悚謠言,在這些營銷號上表現得更為明顯。
雖然《百度已死》說的是百家號,但在我看來,揭示的卻是內容製造行業的通病。面對這個問題,百度表現出來的是搜尋質量下降,微信表現出來的卻是謠言橫行,這跟平臺的性質有關。
只不過,隨著AI技術引入內容辨別,這種亂象也許能在2-3年內得到遏制?
但願如此。
------
封面圖來自量子位,實在找不到9238清晰一點的圖,大家湊活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