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飯,睡覺,“罵”百度
關於百度命運的討論,就從未終止過。
昨日(1月22日),自媒體新聞實驗室的一篇《搜尋引擎百度已死》文章,再次將這一話題推向高潮。
摘要一下,這篇文章指責了百度搜索引擎的多個問題,其主要邏輯是:百度搜索結果中,一半以上內容會指向自家產品——百家號;百家號是一個以營銷號為主體的內容平臺,質量堪憂;百度成為百家號站內搜尋引擎。
文章引發了內容創作者及網際網路人士討論。鈦媒體在微信搜尋發現,大量百度百家作者在朋友圈發表觀點,對於上述文章的論斷——“百度只想做一個營銷號平臺,發表了不同意見”。
自媒體人羅超甚至寫作一篇文章稱“不做百家號,百度才是真的等死”。
羅超的觀點是:加速資訊流通,給使用者找到答案,讓人們平等地獲取資訊,才是搜尋引擎的終極目的。我認為現在百度在百家號上的探索,並未背離這一目的。
百度官方也終於在今日做出迴應,稱目前百度搜索結果中,百家號內容全站佔比小於10%。迴應全文:
此外,在今天的百家號2019內容創作者盛典上,百度副總裁沈抖在演講前回覆上述輿論,他表示,“作者應該尊重事實”。
這篇文章作者還是要尊重事實,這篇文章反應了中國網際網路發展現象,在逐步走向分裂,百度開發者多次提到:移動網際網路時代,App是一個個獨立個體,很多內容封鎖App內,訪問更加困難,才提出百家號 百度智慧小程式。
討論並未就此停止。有人認為百度的迴應避重就輕,有的認為百度吃相難看,也有的人認為百度這麼無可厚非。
那麼,百度作為搜尋引起真的“死了”嗎?百度做了什麼,才能不至於等死?背後的邏輯究竟是什麼?
百度為何要加碼資訊流業務?
回答這個問題,必須要回顧下百度所經歷的動盪的2018。
過去一年,百度業務動骨。自悍將陸奇離開、李彥巨集親自掌舵之後,百度即開進行新一輪架構調整,其中重要的訊號是:迴歸資訊流三級火箭業務。
正如鈦媒體在《覆盤百度2018年》一文中提到,資訊流回歸、技術架構重整,成為百度2018年的句號和2019年的發端。(檢視鈦媒體此前文章→《 覆盤百度2018:陸奇“下船”後,舵主李彥巨集大考之年 》)
據鈦媒體瞭解,百度早在2013年就開始著手資訊流業務。如今,深耕智慧分發五年之後,今日頭條App坐上了中文資訊流分發頭號交椅,百度在內外部均面臨極大的壓力。
百度做資訊流業務,別無選擇,否則只能等死。
搜尋,是百度目前的資訊分發方式。到了網際網路下半場,面對新巨頭、新模式的挑戰, 百度必須尋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資訊分發方式。而“百家號”生態能不能建立起來,是決定分發能力的“水源”。
在百度App上線的資訊流業務,可以這麼看:重構了搜尋、APP和資訊流(廣告)的三重火箭模型。
與此對應,產品上,今年3月,百度將“手機百度”改成“百度”,對自己的描述也從“全球最大的中文搜尋引擎平臺”改成“7億使用者首選的搜尋和資訊客戶端”。
百度在蘋果 App Store 中的介紹語成了“有事搜一搜,沒事看一看”。
百度將百家號內容匯入搜尋結果,是符合產品邏輯的行為。換句話說,百度謀求於過去不同的分發方式,也就是在革自己的命。
搜尋引擎到底死沒死?
事實上,“搜尋引擎之死”,只是國內網際網路資訊孤島化的一種表現,真正受損的是那些巨頭之外的內容平臺。
過去,知乎、豆瓣、簡書等可以依靠百度引來相當一部分流量,現在卻都活水驟減。
曾經,知乎的回答在百度搜索結果中都排名前列。知乎也靠百度的流量入口低成本獲取了大量新使用者。
然而,早在2018年6月就有知乎使用者發現,百度在人為給知乎降低搜尋排名。這一發現後來得到了其他知乎使用者的證實。當然也有知乎使用者表示也可能因為“知乎回答變水了”。
作為中文網際網路上最全面的書影音資料庫,豆瓣在搜尋引擎中有著極高的權重,1800萬條目都是一個個通向豆瓣的入口,這為豆瓣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流量,也是豆瓣10年長盛不衰的一個重要原因。
如今,雖然百度書影音搜尋結果中豆瓣依然排名前列,但百家號的影評排名更高。
當搜尋引擎這種“網路公器”淪為為自家產品導流的“私器”,當流量巨頭紛紛“佔山為王”,獨立的內容平臺的處境只會更加艱難。
百度App 首頁截圖
而搜尋入口的分散化與分層化,也意味著網際網路群體的分層化,昔日全網統一的搜尋平臺已經“死了”。
資訊孤島不只是中文網際網路的趨勢,也是全球網際網路的大勢所趨。搜尋引擎,這種寄託了網際網路最初理想的開放型產品正在成為過去。
當然,在音樂、視訊等內容搜尋,電商、服務等產品搜尋方面,這種狀況早就發生。 百度之所以不得不轉型資訊流,也是因為在移動端除了資訊搜尋之外,其他方面的搜尋市場早就被瓜分殆盡了。
當然,資訊孤島現象在中文網際網路領域表現得最為突出。你當然可以歸結為BAT和TMD等新老巨頭們的固步自封、流量圈地。不過,不妨想一下:
巨頭孤島之外,為什麼幾乎不存在零零星星的小島?
為什麼中國幾乎沒有依靠使用者自行訪問的新聞站點?
為什麼中國的媒體、自媒體都要依靠內容平臺的分發?
為什麼只有中國才出現了微信這樣內容、服務、應用全面覆蓋的“區域網”?
為什麼各家流量巨頭紛紛步塵微信上線小程式?
更重要的,為什麼中國的網際網路使用者預設乃至促使了這一切的發生?
正如百度在迴應中辯稱的:百家號是提升百度app內容生態體驗的一個重要舉措,可以優化使用者使用百度app搜尋時遇到的頁面訪問速度慢、排版差異大等瀏覽體驗問題,給使用者簡潔一致的搜尋體驗。
這樣“使用者至上”的話術,幾乎是所有巨頭做“資訊孤島”時的標準模版——無論是公眾號、頭條號還是百家號,都是統一的“內容封裝”,相比於參差多型、訪問速度未知的獨立站點,“標準化”的體驗自然更勝一籌。
更重要的是,在內容被統一處理之後,就成了演算法工廠裡的“原材料”,可以最為便捷地實現所謂的“個性化推薦”。
尤其是當下沉市場成為網際網路的主流,媒介素養的缺乏,決定了他們並不會主動搜尋和認真鑑別資訊來源,這也是頭條這樣的演算法分發在中國大行其道的原因,也是為什麼曾經各有特色的新聞門戶也紛紛全面“頭條化”。
當主動內容獲取者都紛紛棄百度而去,轉向Google、知乎、微博等資訊獲取渠道,留給百度的只剩下不知道其他搜尋途徑的“低質量使用者”,這會進一步讓它向頭條靠攏。
2016年,百度開始對標今日頭條並信誓旦旦要在“一年內打趴它。” 而資訊流與搜尋結果流的融合,根據搜尋行為的精準推薦也是百度引以為傲的特色。
搜尋結果的全面“內部化”正是為這樣的戰略轉型而服務。百度希望通過轉型資訊流“再造一個百度”,甚至重新定義搜尋引擎。
一年以後,百度通過各種渠道表示資訊流轉型成功甚至已經超越了頭條。 反映在2018年的財報中,“搜尋+資訊流”雙引擎也使百度的營收連續多個季度高速增長。
只不過,作為中文世界最大的搜尋引擎,百度註定了不可能一再放低姿態,只服務“低質量使用者”,因為各個階層的網民都要使用這個“公器”。它也必然要承擔比頭條等內容平臺更多的“罵名”,後者對於資訊質量有要求的使用者可以選擇不用。
這也是百度轉型的最大挑戰之一,“公器私用”是永遠懸在頭頂的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 這次事件引發的全網聲討應該在百度的預料之外,也為它的轉型蒙上了一層陰影,甚至會使它下一步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股價大跌,花旗銀行大幅調低目標股價,可能都是通過這次輿論事件看清了百度所面臨的內在困境。
百度“作惡”無數卻無人能挑戰其壟斷地位,只是說明搜尋引擎已經不是一個有吸引力的產品。對於大部分低頻使用者而言,並沒有改換別家的動力。
當然,真正有吸引力的“替代者”早就被擋在了門外。( 本文首發鈦媒體,作者丨張遠、王糈,編輯丨蔥蔥,李勤對本文亦有貢獻 )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訊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