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空AMD背後:誰逼的英特爾慌不擇路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淺草財經
身為市場領導者的英特爾正在從AMD挖人,而且還大有“挖空”AMD之勢。
目前,包括AMD圖形部門首席架構師以及處理器核心首席架構師在內等多位核心高管均已加入英特爾。尤其是圖形部門,從技術負責人到市場、營銷負責人,均被英特爾收入麾下,成了英特爾新組建的核心/視覺計算組的核心高管。
如此大規模地挖人,英特爾進入圖形晶片領域的野心已經昭然若揭。至於原因,似乎英特爾在2016年就已經告訴我們了,當年英特爾提出了“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驅動雲端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慧互聯計算裝置的公司”的戰略轉型目標,而圖形晶片在雲端計算和AI業務上擁有廣闊的前景。不過事實可能並沒有這樣簡單。
開疆拓土固然激動人心,但保衛大本營卻更加重要。騰訊就是前車之鑑,雖然在雲服務市場頗具聲色,但一旦其核心的遊戲和社交業務受到威脅,股價將會止不住地下跌。在AMD推出Ryzen晶片後,英特爾在PC市場就處於守勢,這對英特爾的打擊可能比失去人工智慧市場更加致命,而進入圖形晶片領域就是英特爾反擊的第一步。
挖空AMD
Raja Koduri與Jim Keller
2018年7月,在前往英特爾海法實驗室的商務旅行中,英特爾首席架構師、核心/視覺計算組(Core and Visual Computing Group)經理Raja Koduri在推特上釋出了一張與當地工作人員的合影,站在他右邊的是英特爾公司技術、系統架構和客戶端事業部高階副總裁兼晶片工程事業部總經理Jim Keller。
Raja Koduri與Jim Keller算是老熟人了,在加入英特爾之前他們就是多年同事——英特爾的老對手AMD的核心高管。前者是AMD RTG圖形部門負責人兼首席架構師,後者是執行副總裁、處理器核心首席架構師,如果這種說法不容易理解,那麼更通俗的說法是:在AMD任職期間,Raja Koduri負責AMD顯示卡的開發工作,而Jim Keller負責AMD CPU的開發工作。
現在,他們在英特爾相會了。
實際上Raja Koduri與Jim Keller只是英特爾挖人名單中最具代表性的兩位而已,目前已經在英特爾工作的前AMD高管包括但不限於:AMD營銷總監Chris Hook、AMD顯示卡技術市場總監Damien Triolet、ATI/AMD顯示卡高階市場總監Darren McPhee、AMD視覺技術副總裁/多倫多地區副總裁Ari Rauch等人。
為了挖到這些人,英特爾也是煞費苦心。眾所周知,AMD的GPU業務來源於2006年斥資54億美元收購了ATI公司,ATI是一家加拿大公司,研發基地位於多倫多,目前該地仍是AMD公司GPU研發的關鍵地區,所以為了方便多倫多地區的技術人才,英特爾非常貼心地將研發基地開到了多倫多。
據外媒Theglobeandmail報道,英特爾計劃在加拿大多倫多Markham園區建立一個新的GPU工程實驗室,這個園區還是ATI公司的GPU研發團隊的基地,新的GPU實驗室將由高階總監Joseph Facca領導,據悉加盟英特爾公司之前,Joseph Facca曾經在AMD/ATI公司工作過11年。
對於在加拿大多倫多設立研發基地的原因,英特爾自己也不避諱。英特爾視覺技術的副總裁Ari Rauch(前 AMD多倫多地區的副總裁Ari Rauch)表示,英特爾對這裡感興趣還是要歸功於多倫多在GPU方面的悠久歷史,感謝ATI,感謝AMD。
作為中國的吃瓜群眾,我們一定會感到好奇,難道美國就沒有競業禁止協議麼,公然縱容英特爾大肆挖人。當然有,但不同於中國嚴格的競業禁止條令,美國法院是鼓勵大公司相互挖人的。最近的例子發生在2014年,由於谷歌、蘋果、英特爾和Adobe等公司簽署了一份“互不挖人”協議,最終被員工告上法庭,處理結果是四家公司將聯合出資3.245億美元賠償矽谷員工。
所以面對英特爾的挖人,一開始AMD並沒有在意,畢竟相互挖人也是矽谷的風氣之一,AMD二號人物、圖形及計算業務總經理的Jim Anderson在加入AMD之前就是英特爾高管。不過,像英特爾這樣大規模挖人實屬業界罕見,所以在經歷初期的不經意後,現在AMD對英特爾的挖人也開始警惕起來,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開除“留人”不利的高管。
據悉,AMD高階副總裁兼RTG部門總經理的Mike Rayfield將於本月底離職,為填補Mike Rayfield離職後的空白,AMD正在尋找新的RTG部門經理。對於離職原因,AMD官方表態是,Mike Rayfield的離開完全是基於多陪伴家人的個人決定。
不過現實遠沒有表面那般歲月靜好。
外媒wccftech報道稱,除了工作態度不佳,Mike Rayfield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在已有數位顯示卡產品線的骨幹流失到Inte的情況下,向CEO蘇姿豐否認存在圖形人才隱憂。
絕不是玩玩而已
如此大規模高調的挖人,毫無疑問,英特爾又要造獨顯了。為什麼要用又呢?實際上這並不是英特爾第一次造獨顯,不過前兩次都是淺嘗輒止,最終不了了之。所以問題來了,這一次還會像以前那樣只是玩玩而已麼?
英特爾i740
1998年2月12日,Intel釋出了和Real3D合作設計的首款,也是最後一款獨立顯示卡——i740。由於其在3D圖形效能在當時有著不錯的表現,再加上做工精美,以及英特爾的市場地位。所以當i740推出後,便迅速得到使用者和廠商的認可。
隨後,i740還被英特爾優化之後整合進了810/815晶片組(改名為i752),這種整合在晶片組內的GPU核心從此有了一個正式的名號——“整合顯示卡”。i752的特色在於可利用DVMT(動態分配共享視訊記憶體技術)技術使用1MB的共享記憶體,藉此,英特爾在2000年第三季度搶佔了當時34%的圖形市場份額。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既然已經開了個好頭,按照正常劇本,英特爾獨立顯示卡從此之後就當名揚江湖,萬人敬仰了。但人算不如天算,與英特爾合作開發顯示卡的Real 3D公司竟因經營不善在1999年宣告倒閉,使得英特爾不得不暫時放棄了獨立顯示卡的研發和生產規劃。
Larrabee原型卡
i740專案夭折後,英特爾痛定思痛,決定不再依靠合作伙伴,親自上陣。於是“Larrabee”專案誕生了,在這個專案中,英特爾希望在圖形晶片領域延續自己在X86領域的優勢,在GPU內引入X86指令,從而使得程式設計更加簡單,同CPU之間的資料交換可以保持一致性,大大降低圖形應用程式的開發週期和難度。
簡而言之,Larrabee本質上還是一顆X86架構的CPU。這樣設計的好處是開發者和工程師不需要了解它的特性或者學習新的程式語言,就可以利用這顆“GPU”開發新的遊戲、程式、應用。但壞處在於,Larrabee效能的增長基本取決於內部集成核心的數量,因此核心面積越來越大。這就需要依靠製造工藝的進步不斷地改進這個問題,但現實情況卻是,摩爾定律已經失效,英特爾自身的10nm工藝也面臨難產問題。所以在IDF 2010上,Intel院士、架構事業部圖形架構總監Thomas Piazza表示,“我認為(Larrabee)沒戲了。”
連續失敗2次,在一般公司,獨立顯示卡專案肯定要被取消了。事實也確乎如此,至2010年至2016年,我們再也沒有聽到英特爾獨立顯示卡的訊息。但人工智慧時代來了,獨立顯示卡在人工智慧領域的巨大成功讓英特爾重啟了獨立顯示卡專案。
2016年英特爾提出轉型戰略,要“從一家PC公司轉型為驅動雲端計算和數以億計的智慧互聯計算裝置的公司”。 按照英特爾公司全球副總裁、中國區總裁楊旭的話來說就是,現在進入雲端計算、物聯網時代,很多資料的特徵不一樣了。比如玩遊戲需要浮點計算能力,比如大資料分析和挖掘需要更多的人工智慧、深度學習、機器學習等方面的能力。既然資料特徵變化了,英特爾可能就要想一想,面向未來需要補上沒有的能力。於是英特爾收購Nervana這樣做深度學習的公司,Movidius這樣在前端做計算機視覺的公司,還有Altera這樣領先的FPGA公司等。
所以英特爾重啟獨立顯示卡專案也就不奇怪了。畢竟,隔壁英偉達近幾年的股價表現,英特爾也是看在心裡。在最近一次的採訪中Ari Rauch就表示,英特爾的獨顯會在2020年問世,與AMD/NVIIDA不同的是,英特爾不會在特定價位上只提供一款產品,計劃以某種方式實現差異化競爭,提供AMD/NVIIDA沒有的體驗;同時英特爾在GPU市場上的策略更像是馬拉松而非衝刺,要長期作戰,不會三分鐘熱度。
穩住基本面
2018年10月,英特爾釋出了截至2018年9月30日的第三季度財報。英特爾第三季度營收為192億美元,同比增長19%;其中傳統的客戶計算集團營收為102.34億美元,資料中心集團營收為61.39億美元;而物聯網、非可變儲存解決方案、可程式設計解決方案等新興業務加起來也不過25億美元。
據悉,客戶計算集團負責的是英特爾最傳統的PC業務。從財報可知,傳統的客戶計算和資料中心是英特爾最大的營收來源。股神巴菲特就曾說過,一鳥在手,勝過雙鳥在林,新興業務雖然很美好,但也很骨感。所以在積極開拓新市場之際,還得保住老市場不能丟。否則就會和騰訊一樣,股價止不住地下跌。
在傳統的PC市場上,AMD對英特爾造成的壓力越來越大,據外媒報道,Mercury Research釋出的2018年第三季度處理器市場份額報告顯示,AMD在桌面x86處理器的市場佔有率提升到了13%,環比增加0.8個百分點,同比增加2.1個百分點;在筆記本處理器市場,AMD的份額在第三季度提升了1.5個百分點,摸到10.9%,伺服器市場的增幅更是高達10.6%。AMD CEO蘇姿豐甚至表示:“我們的目標(伺服器市場)是超越(皓龍達到的)市場份額,AMD之前的巔峰值是25到26%的市場份額,但是現在我們的產品路線圖比皓龍時代更好。”
AMD市場份額增長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Ryzen CPU的價效比出眾,英特爾14nm產能不足、10nm工藝延期外;另一個重要的原因是,AMD能提供更加豐富的選擇:CPU效能與英特爾相似,但圖形晶片效能則遠遠超過。在一份最新的顯示卡天梯圖上,即便是英特爾目前最強集顯HD630,其效能也落後於AMD最弱的Vega 3。
輕薄本和商務本最受關注
調查資料顯示,目前輕薄本和商務本已成為筆記本市場最受關注的型別,而AMD晶片更加平衡的CPU與GPU效能使其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筆記本廠商的歡迎。據外媒The Verge報道,英特爾的鐵桿盟友微軟可能在2019年底釋出搭載AMD Picasso晶片的Surface膝上型電腦,據悉在此之前,微軟Surface膝上型電腦從未使用AMD晶片。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面對AMD在傳統PC市場的崛起,英特爾毫無應對之法,無法推出類似的產品與其競爭。不僅如此,還要向對方求助,為了彌補自家顯示卡產品的不足,英特爾甚至釋出了搭載AMD Radeon集顯的第八代Core架構處理器H系列。
所以,在最新的英特爾“架構日”活動中,下一代整合圖形卡是這次會議的重點之一。英特爾表示全新的第11代整合圖形卡將配備64個增強型執行單元,比此前的英特爾第9代圖形卡(24個EU)多出一倍,旨在打破每秒1萬億浮點運算次數(1 TFLOPS)的壁壘。現場演示則顯示,在某些應用場景上,新一代整合圖形卡的效能要比現在產品高出一倍。不過,在沒有給出評測樣品的情況下,還無法確定英特爾新一代整合圖形卡的效能,這樣也給我們留下了更多的懸念:
人工智慧市場固然重要,但傳統PC市場才是英特爾的立身之本,即便英特爾得到了人工智慧市場又能如何?目前英特爾市值為2184億美元,英偉達只有849億美元。面對AMD的咄咄攻勢,英特爾要加油了!
更多精彩內容,關注鈦媒體微信號(ID:taimeiti),或者下載鈦媒體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