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部門聯合整治!個人資訊收集,是該立規矩了
[摘要 ]四部門本次釋出的公告,意義正在於明確資訊收集的邊界,並建立嚴格的約束機制。
1月25日,中央網信辦、工信部、公安部、市場監管總局等四部門召開的新聞釋出會上,國家四部門聯合釋出《關於開展App違法違規收集使用個人資訊專項治理的公告》。
近年來,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程式(App)得到廣泛應用,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民生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對很多人來說,App幾乎已成為生活中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與此同時,App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範圍收集個人資訊的現象大量存在,違法違規使用個人資訊的問題十分突出,也引起了社會的強烈關注。
2017年上半年,江蘇省消保委的一項“關於手機App侵犯消費者個人資訊保安”的檢測,讓不少手機使用者大吃一驚,安裝過程中常常被要求“讀取通訊錄”“讀取通話記錄”,手機裝了100多個App,其中79個可獲定位,14個會監聽……自己簡直就是一個透明人。這樣一種狀況,隱藏著網民個人資訊被洩露的風險。
在大資料時代,公民不提供基本的資訊會導致一些業務無法開展,但究竟哪些資訊是必要的,哪些資訊不應該被採集,這中間應該有一個邊界。
如果沒有這個邊界,沒有建立明確的約束機制,那麼採集者可能就會只考慮自己一方的方便,實踐中採取“公民提供的資訊越多越好”的傾向,轉而置使用者的利益和安全於不顧。
四部門本次釋出的公告,意義正在於明確資訊收集的邊界,並建立嚴格的約束機制。
眾所周知,網民在手機上下載一個個好玩又好用的App時,總會被詢問“是否同意服務條款”,“使用我的服務,就要交出你的隱私資訊”,儼然就是一個行規。現在《公告》明確,App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時不得收集與所提供服務無關的個人資訊,而且強調“不以預設、捆綁、停止安裝使用等手段變相強迫使用者授權,不得違反法律法規和與使用者的約定收集使用個人資訊”,監管部門出手,意味著劃下了一條紅線。
一個行業的健康發展,在外部約束之外,行業內部的自律和自治始終是必要的。四部門的公告中對違規者祭出了“停業整頓”、“吊銷營業執照”等罰則,同時也致力於引導行業自律和自治。在公民資訊保安越來越受到重視的背景下,由主管部門牽頭,“開展App個人資訊保安認證”工作相信一定會受到全行業的歡迎。
輿論也注意到,在此之前,相關法規已對資訊收集的原則作出過明確,如網路安全法規定,“網路運營者收集、使用個人資訊,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資訊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這顯然是四部門本次開展整治活動的法律依據。而在具體的監管中,什麼樣的“同意”才能稱為合法、合規,仍然有待進一步明晰化。
面對亂象,專項治理刻不容緩,相關立法的工作也需要提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