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銷售額漲了,但“調價”不是長久之計
銷售額終於漲了
財報顯示,星巴克新一季度的門店數量依然呈現較為明顯的增長趨勢,但是“開店”作為星巴克的基礎策略,對於其總銷售額並沒有帶來較大影響。對比資料,不難發現此次帶動星巴克整體銷售額增加的主要原因,或是客單價的增長。財報顯示,星巴克這一季度交易總數量增長了1%,較同期持平,而客單價增長量達到2%,較同期有所提高。基本可見選擇購買星巴克的總人數並沒有太大增加,但是每個人的人均花費增多了。
據國內多家媒體報道,去年11月6日,星巴克中國宣佈對部分產品的價格進行上調。如大杯美式咖啡的價格由原來的27元上調至28元,中杯拿鐵的費用從過去的28元變成29元,而原本35元的大杯焦糖瑪奇朵也漲價至36元。此次小範圍、小幅度的調價似乎沒有對中國消費者產生太大的影響,但是此次調價已經不是星巴克在2018年的首次提價了。
去年上半年,星巴克就曾在美國市場進行了一次提價,將門店內幾乎所有種類的咖啡價格都上調10-20美分。如普通12盎司的中杯咖啡現已調價至1.95至2.15美元。對於美國的消費者來說,這已經是星巴克三年內的第三次漲價了,因此也曾在網路上引發大量的談論和吐槽。但是星巴克方不為所動,堅持聲稱是經過綜合評估和考量之後的合理之舉。事實證明,單價上漲的確是帶動星巴克銷售額提升最主要的原因。
未來該何去何從?
雖然已經擁有豐厚的底蘊和大批量的忠實粉絲,星巴克中國卻在去年一度受到了新登場的Luckin Coffee(瑞幸咖啡)的衝擊。為了應對競爭,也為了迎合網際網路時代的快速發展,星巴克中國與去年選擇與阿里巴巴聯手合作,登陸餓了麼平臺做起了咖啡外賣。同時還推出全新的app“專星送”,為中國的消費者提供了更便捷的服務。如此帶有網際網路思維的營銷策略,也的確為其在中國市場賺取了更多的利潤。
自誕生以來數十年,星巴克旗下產品始終變化不大,雖然靠著主打“快消結合輕奢”概念,規模迅速擴大,積累了不少固定消費者,但是近幾年消費總人數的漲幅卻不明顯。依靠漲價來賺取銷售額無疑不該是星巴克唯一的銷售策略,上個月,瑞幸咖啡剛剛完成2億美元B輪融資,繼續將星巴克標榜為首要競爭對手,如何做出更多的轉型舉措、更新服務、適應快速發展的網際網路時代需求來吸引更多的消費者,才是星巴克亟待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