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向後看”也很美(環球走筆)
當今世界,技術的指數級增長讓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追逐流行與新潮似乎已成為人類的本能。在這種趨勢下,一些傳統手工藝受到冷落,甚至面臨存亡挑戰。如何讓“慢工出細活”的匠人技藝不被“快節奏”的時代浪潮所淹沒?人工智慧為傳統技藝的延續提供了一種新選擇。
據報道,日本總務省自2019財年啟動利用人工智慧技術分析和儲存傳統手工藝的試點研究。通過在匠人手腕上安裝感測器,對手指和手腕等動作的資料進行收集,並利用攝像機拍攝作業過程等方式提取必要資訊,匠人的手工製作實現資料化,之後利用人工智慧技術進行分析,整理成影像資料和教材。該項研究有望為匠人技藝的傳承留下希望的“火種”。
先進技術與傳統技藝的融合,帶來的是更美好的未來。每一種技藝都承載著特定的時代記憶,凝萃著人類智慧的結晶。每一項具有突破性的科技成果,都閃耀著人文精神的底色。從這個意義上講,技藝的傳承不僅讓“術”繼續造福後代,更令文化生生不息。正是因為在傳統基礎上的創造,人類的技術創新才能不斷攀登高峰。突破未來技術奇點的靈感,很有可能就蘊藏在不甚起眼的傳統經驗中。
從古老卷軸設計中汲取靈感,加拿大女王大學的科學家制造出了世界首款可捲曲觸屏平板電腦,把柔性裝置技術推向了全新領域;受千變萬化的摺紙啟發,哈佛大學威斯研究所的科學家發明了旋轉驅動十二面體海洋生物取樣器,解決了軟體動物不易安全捕捉的難題。當前人工智慧的迅猛發展,更是與基於 海量資料 (603138 , 診股 )之上的“深度學習”分不開。
韓國棋手李世石與“阿爾法狗”的人機圍棋大戰還沒有從大眾的記憶裡褪去,但“深度思維”公司新研發的人工智慧“阿爾法零”,在自學8小時後即可擊敗“阿爾法狗”。人工智慧與傳承幾千年的圍棋技巧結合,其轟動世界的效應引發深刻思考。
美國斯坦福大學2016年9月釋出《人工智慧100年》報告指出,未來15年,人工智慧長足大發展將取決於能否促進人文關懷、增強社會理解並獲得政府信任。在這些方面,向後看,關注人類傳統文化精髓,人工智慧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龐大的資料儲存和資訊處理功能,影象識別、語音互動、全息影像等一系列前沿技術,能夠打破時間與空間的維度,甚至跨越因地域、語言、民族等限制而造成的理解與交流的鴻溝。
被大火付之一炬的巴西國家博物館有望在人工智慧的幫助下得到數字化復原;通過智慧聊天 機器人 (300024 , 診股 )“敦煌小冰”,歷史迷們能實時收到定製推送的敦煌文化資訊;利用人工智慧的資料探勘技術,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科學家內羅?克里斯蒂亞尼尼分析了1800年至1950年間的3500萬篇英國地區新聞報道中的286億詞彙,發現了歷史學家用傳統方法無法找到的歷史事件。
“向前看”的技術革新固然重要,“向後看”的人文情懷同樣可貴。與歷史和傳統相碰撞、相融合,不僅能讓人工智慧閃耀人文的光澤,也能為其開拓新的發展空間。
《 人民日報 》( 2019年01月29日17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