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閃有機會嗎?
編者按: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闌夕,作者闌夕,創業邦經授權轉載。
幾天過去了,多閃還在App Store的總榜前列,根據披露,在其上線當日,就有超過100萬用戶湧入下載,即使是在位元組跳動這家公司的歷史操作裡,這種增長曲率也是不多見的。
儘管媒體基於產品釋出時間的撞車創造出了「三英戰呂布」的戲劇性概念,但是如果不是過於脫離現實便不難發現,能打的其實始終都只有多閃一個,它也象徵著過去數年以來「頭騰大戰」的攻守形勢。
同一期間,微信事業群人均年終獎280萬人民幣的小道訊息傳得甚廣,張小龍在微信公開課當晚的四小時演講亦金句頻出,這又說明外部壓力並未搖撼這款產品不動如山的沉穩心境,作為中文網際網路唯一一個MAU突破10億的移動應用,微信的等級已和次級作業系統差別不大了。
考慮到飛聊——也就是由今日頭條的業務線主導的那款神祕的社交產品——尚未問世,而多閃是抖音團隊孵化出來的、在很大程度上也承接了抖音使用者的線上溝通需求,這次的短兵相接,可能更像是一次試探性的交手,兩邊都還沒有觸及到對方的本陣。
使用者應當歡迎攪局者的前仆後繼,自由市場是排斥一潭死水的,一切的活力都由競爭帶來,就像古羅馬詩人奧維德所說的:「一匹馬如果沒有一匹馬緊緊追趕著它,就永遠不會疾馳飛奔。」
不妨看看DT財經基於App Store排行榜及易觀千帆的資料統計出的社交類App格局圖譜:
一目瞭然的兩個巨型球體,實現了行業級的統率力,尤其是考慮到以25歲為分界線,微信和QQ分別有60%的活躍使用者在其上面和下面,恰到好處的把橫貫使用者生命週期的整個年齡層全都覆蓋到了。
所以從多閃主打「年輕」的方向來看,它的戰術對手或許是作為中流砥柱的微信,但其戰略對手卻是幫助騰訊截留未來的QQ。
從2013年收購Instagram開始,Facebook就在恐懼它對年輕人喪失吸引力的問題,根據Pew Research Center釋出於去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在13歲-17歲的受訪群體裡,Facebook作為社交媒體的使用率已經降到第四位,低於Snapchat、Instagram和YouTube,而在三年前,它還是高居榜首的地位。
並不是因為Facebook做錯了什麼從而得罪了年輕人,恰恰相反,恐怕是因為Facebook太成功了——以致於將年輕人的父母甚至長輩,都發展成了活躍使用者——使得年輕人無法承受隨之而來的社交壓力,「當我的爸媽都在上面的時候,它就不再酷了」,這是在「衛報」針對相應情況的調研裡,從年輕人那裡最常聽到的迴應。
Instagram固然起到了幫助Facebook「續命」的作用,然而Snapchat的橫空出世和逆風上市——儘管目前市值不太理想——已經給Facebook敲響了一道警鐘,馬克·扎克伯格亦在計劃把旗下三大社交產品WhatsApp、Instagram和Facebook Messager的後臺資料整合起來,為跨平臺訊息的互聯互通埋下伏筆。
「打敗微信的不會是另一個微信」,這句話的潛臺詞是,使用者很難為了一款相似的產品不約而同的改變自己的關係鏈,除非面臨如同當初那種從桌面到移動的正規化轉移,出現某種空窗機會。
所以多閃和其他一些最近兩年誕生的所謂社交新貴一樣,打的是從水源處引渠的主意,也就是如果將使用者群體視作是動態而非靜態的話,每天每月都會有達到適齡門檻的使用者,開始擁有自己的智慧手機,而他們在那個時候形同一張白紙,網路效應的影響力位於谷底,正是用來建立觀念的時節。
多閃的主張已經明確喊了出來:一切溝通,從視訊開始,「有話小視訊說。」
和發達國家的程序相比,因為受到數字經濟的影響,中國的商業生態素來有著「跳級」的說法,比如零售業,直接越過百貨時代跳到了電商戰國,或是支付,越過信用卡的普及直接抵達了移動支付的終點,這些都是「未來的降臨並不均勻」的證明。
在社交領域,國內的網際網路公司也跳過了Instagram——那些標榜是「中國版Instagram」的產品其實都沒有建立與其匹配的對應地位——而是把短視訊市場頗為超前的建立了起來,以致於抖音以TikTok的身份出海征戰大殺四方的時候,驚訝的外媒還在覆盤Vine是怎麼死掉的。
智慧手機的出現,讓缺乏家庭錄影這種傳統文化的中國使用者用另一條路徑實現並趕超了記錄生活的影視化媒介,而多閃之於抖音,就是要將短視訊作為生活方式,貫徹到社交行為裡。
換句話說,見字如面的時代過去了,Snapchat偷襲Facebook的招數,多閃現著想要複製一遍。
關於微信裡的社交禮儀,被廣為贊同的原則之一就是「儘量不要發語音,不禮貌」,因為語音的消化成本和它的資訊含量不成正比,原本可能10秒鐘就能閱畢的訊息,換成語音傳送,就要活生生的逼接受者耐著性子用60秒鐘聽完,體驗惡劣。
這充分說明微信在使用者端仍然是一款注重效率的社交產品,儘管視訊動態的功能也被加了上去,但是對話欄的溝通場景和發現欄的媒體場景目前還是分開的,主次分明。
而多閃的思路在於,它鼓勵年輕使用者改變表達方式,這並未衝擊到微信——以及QQ——的核心服務,就像人們依然會在咖啡館裡會客,但是有些人如果想開party、聽live,也許會選擇更熱鬧有趣的場所。
在釋出會的PPT裡,「無壓力」三個字被多閃的產品經理放大加粗以示重點,也就是說,在年輕人現在使用的同類產品裡,社交壓力是多閃認為存在不滿的可發揮之處。
那麼,除了Facebook經歷過的、會因和父母長輩同處一個社交網路而變得謹言慎行之外,還有什麼社交壓力會迫使年輕人轉移他們的交友陣地呢?有什麼問題是不能通過「對指定好友朋友圈不可見」來解決的?
關於這個話題,前幾天也有過一次探討。
根據新榜基於逾70萬微信公號的監測資料顯示,以12月21日為分界線,也就是微信更新將公號右下方的「點贊」改為「好看」之後,微信公號的平均單篇內容點贊數(好看數)暴跌一半。
顯然,這不是由那兩個字的文案變化引起的,而是新的產品機制明確告訴使用者,那些被你點了「好看」的文章,會被同步到看一看裡,被你的好友知道和評論。
微信公號的互動邏輯,可以粗分為三項:評論、轉發和點贊:
評論,會出現在文章下面,象徵著和內容作者產生互動;
轉發,會出現在朋友圈裡,代表積極性的附和以及分享慾望;
點贊,在改版之前是存在感最稀薄、同時情感也最微妙的行為,除了使用者本人之外,不會有任何人知道他給哪些內容點了贊,純粹只是一種主觀上的、滿足自己態度表達的需求。
而當「點贊」變成「好看」之後,點選這個按鈕的結果屬性不再具有隱密性,反倒成了公開表達的一種,於是心理成本激增,使用者需要擔心的事情變多了:會不會冒犯到不認同這篇文章的朋友、會不會遭到反感文章作者的朋友的鄙夷、會不會暴露自己與大眾不合的審美,等等。
於是,點贊這件事情就從舉手之勞,升級成了需要三思而後行的決策,在這個過程轉化裡,有一半的點贊慾望被人為理性的遏制住了,最後反饋到了巨集觀資料的樣本里。
在從年輕到成熟的過程裡,使用者必然經歷社交結構的複雜化,讓愈來愈多的陌生人成為關係鏈裡的「朋友」,這種容忍和接受,本身就是成長的一部分,並不值得揶揄和批判。
只是與此同時,他們有沒有選擇一段純粹、同齡、自由的社交關係的資格?
本文(含圖片)為合作媒體授權創業邦轉載,不代表創業邦立場,轉載請聯絡原作者。如有任何疑問,請聯絡[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