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調無界學習,「兒童博物館」和一般博物館有什麼不同?| 創新教育系列
不是親子樂園,不是早教中心,兒童博物館要營造的是一個兒童的非正式學習場所。
面向兒童的博物館:玩以致學,無界學習
兒童博物館是個舶來的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百年前的美國。
說到博物館,我首先想到的是展品和隔離的玻璃,歷史感、厚重感,直覺這不是一個輕鬆玩耍的地方。
不同於傳統博物館教育的“只可遠觀,不可褻玩”,兒童博物館提供的展覽和活動以0-6歲兒童為設計物件,具有非常強的互動性。
因此,兒童博物館比親子樂園多了教育內容設計,比早教中心多了“玩中學”的特徵。
體現理念的產品服務最能清晰定義什麼是兒童博物館。
以我最近接觸的 「 彼岸 兒童博物館」為例,這 是一家以“ 玩以致學,無界學習 ”為設計理念的兒童博物館。
上圖的「城市救援」系統就是一個玩中學的範例。這是一套長寬高為2500*1560*950的木板拼成的模擬城市,分成消防車控制和救護車控制兩個部分。孩子們扮演成消防員和救護員,通過腳踏車控制車輛的前行。這套產品作為“博物館”/門店的引流產品,最是吸引孩子們駐足。
高質量的角色扮演遊戲與兒童的認知發展、社會發展、學業發展密切相關。假裝遊戲還對兒童的演繹推理能力和心智理論的培養有明顯效果,同時能夠促進那些有較高衝動的兒童提高自我調節能力。
根據法律規定,警車、消防車、救護車和工程救險車在執行緊急任務時,其他車輛和行人應當讓行。“城市救援”通過對真實場景的重新設計,幫助兒童在遊戲的過程中瞭解日常生活中的規則。消防栓和心肺復甦機的加入,幫助孩子體驗消防員和救生員的日常工作,增強孩子們的社會責任感。
學在哪兒?兒童博物館的內容和評測是核心競爭力
內容是兒童博物館的生命力。
由於兒童博物館在國內缺乏內生土壤,海外採購是國內許多兒童博物館採用的主要途徑。但這背後存在的是設施生命力的問題,一套設施總有玩膩的時候,而新購設施價格並不便宜。
自主研發一套設施對團隊的要求是極高的:工程師+ 設計師都需要極強的跨學科能力。據彼岸團隊介紹,國內目前人才基本是純機械工程背景,複合能力也體現在程式設計上,對其他學科瞭解有限。因此,擁有跨學科能力的研發團隊是兒童博物館最重要的核心壁壘。
分享一個彼岸兒童博物館打動我的細節——
消防安全是每個門店最基本的要求。而在這裡,我發現團隊把消防設施融入到了場景化學習中,通過消防服、水桶、安全標識的佈置,孩子可以和家長一起在老師組織的消防場景開展模擬活動。

以彼岸兒童博物館為例,課程主要包含三類:
-
學習與創新課程
根據兒童早期發展規律設定了四種方向的活動:語言讀寫、數學邏輯、社會情緒、體能感知。每次課都會由兩個方向的活動組成,提升兒童在大腦、情感、邏輯、社會使命感等方面的能力,促進兒童的語言表達和藝術性創造。
舉例來說,語言讀寫方向中的“你會列購物清單嗎?”小活動,能夠幫助兒童進行語言表達的同時鍛鍊生活技能和數學邏輯思維;社會情緒中的“我們去野餐吧!”小活動,通過假裝遊戲提升兒童交流合作和抽象思維的發展。 兒童自己在探索中會體驗“發現問題、學習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
-
體驗式學習
體驗式學習是一個幫助兒童從對客觀物體的感知,到逐漸內化形成自己主觀思想的過程,即通過兒童自發的行為,接觸外界、瞭解概念、形成觀點、最終形成自我思考。場館和課程中融入了各種主題元素:動物保護、資源回收利用、植物&五官感知、建築等等。在這樣的體驗中,兒童可以看、可以聞、可以聆聽、可以用手去觸控去感覺,更立體更深入地瞭解外部世界,構建知識。
-
實驗研究
彼岸團隊會對世界經典或是創新的實驗經過本土化改進,放入家長和兒童一起參與的家長學校。
在這樣環境設定下,兒童首先被鍛鍊的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據創始人劉峰介紹,在0-6歲的年齡階段被培養出解決問題能力的孩子,在進入小學後往往不再需要家長監督作業。
觀察檔案也是兒童博物館是一個學習場所而非遊樂園的體現。 每個孩子都會擁有自己的觀察記錄檔案,以便孩子、看護人、教育者在未來對孩子過去在場館中的行為及互動細節進行回顧反思。觀察檔案並非能力的標化測試,而是以表現性、過程性評價的方式描述孩子的進步和個性特點。
商業化與未來?
美國的兒童博物館主體以政府採購服務、NGO、企業CSR捐贈為主,課程體系也是有名校教育實驗室輸出,盈利性較弱。
目前來看,國內短期內很難形成類似的土壤。因此商業化運作是一個比較可行的方式。
會員年卡是兒童博物館普遍採用的盈利模式。高昂的硬體成本,內容的專業化程度和前沿的教育理念決定了目前客戶以高消費能力家庭為主。年卡定價根據家庭孩子數量多少在1.2-5萬元不等。這類家庭使用者和 月子中心的使用者、和睦家等私立醫院的家庭醫療使用者有重疊,也是主要的獲客來源。
除了2C銷售年卡外,2B市場也是兒童博物館的盈利來源,如幼 兒園課後3點半對內容的需求和教育地產對硬 件設施的需求都是兒童博物館可以填補的。而這類輸出“去老師化”的性質更容易受到B端的歡迎。
此外,博物館的定位決定了其有明顯的客流有明顯的峰谷變化。因此如何提高場地利用率,引入日託課程,讓家長覺得年卡物超所值也是兒童博物館們需要考慮的問題。
目前國內的兒童博物館並不普遍,主要以海歸+新晉家長為主,36氪也將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