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雲智慧CEO李新:緊抓智慧安檢空白市場,全面建設智慧安全生態
在平安城市建設的大背景下,智慧安防成為眾多創新科技企業實現商業變現的領域。
據前瞻產業研究院釋出的《中國安防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資料顯示,2016年我國的安防企業約2.2萬家,行業規模約5740億元,預計2020年達到9952億元,複合增長率約為15%。一方面,“天網工程”“雪亮工程”等公共安防的需求不斷增加,安防的市場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的加入,也讓這塊傳統的土壤更具生機。安防行業正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欣欣向榮之態。
但在智慧化技術不斷髮展的過程中,安防領域的市場逐漸向龍頭企業集中,現已形成以巨頭領跑,二、三梯隊奮起直追的格局。那麼,中小型的二、三梯隊科創企業,如何才能找到“超車”的機會呢?
機會在機場、口岸、物流等安防領域的細分場景。這些場景就像“金芝麻”,難以被某一巨頭壟斷,同時又在安檢等安全保障環節上存在智慧化改造的迫切需求。但是這些細分場景的行業壁壘高、業務複雜,初創企業能否在這些場景中能找到“廣闊天地”?
中雲智慧正是這些初創企業中“耕耘”的一員,中雲智慧成立於2013年7月,專注於X光機影象智慧識別,利用人工智慧與物聯網技術,為口岸、機場、交通物流等行業提供智慧安全解決方案。
深耕行業+AI方向,全面佈局三大行業應用
“新一輪人工智慧浪潮將推動新一輪產業和技術變革,深遠影響未來人類社會,從工業革命,到IT 浪潮,再到網際網路時代,從雲端計算大資料到AIoT。探索新一代人工智慧的各個應用場景,將重構社會經濟活動各環節以及各細分領域,推動產業、技術、業態、商業模式的多角度創新,各領域的需求朝智慧化變革升級。從30年前的深藍計算機到Alpha Go,AI 深刻改變人類生產生活方式和思維模式,近年來人臉識別領域作為AI界的代表,誕生了多個獨角獸,也伴隨有很多AI隱形冠軍。X光影象識別在國內外還是一個冷門的領域,行業壁壘深,技術難度大,不少AI頂尖高手和創業公司都望而卻步。”中雲智慧的創始人兼CEO李新說。
2010年以來,隨著人工智慧技術的逐漸成熟,一批AI企業扎堆成立,中雲智慧的成立也與人工智慧浪潮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與中雲智慧幾乎同一時期創立的AI企業,如格靈深瞳、曠視科技等,其業務都圍繞人臉識別這一熱門領域展開,而中雲智慧卻選擇了“智慧安檢”這一冷門市場。
李新告訴億歐,有人認為,企業選擇冷門市場是為了規避競爭,尋找藍海,但事實並非如此。
首先,藍海往往是“難”海,X光影象智慧安檢這一領域對技術的要求比人臉識別更高,“冷門”是因為智慧安檢的資料獲取難、技術難度大,許多企業“望圖興嘆”。
其次,李新認為“所有的創業都是從行業中提煉出痛點與需求,並將其解決”,而安檢就是一個存在痛點和需求的行業。物品在通過安檢機器時,平均每個物體出現在螢幕上的時間大約是5-6秒,而工作人員只能在這短短的幾秒時間內判斷是否有違禁品,不僅效率低下,更重要的是對人員的專業素質要求很高。一旦有漏檢情況,很有可能產生巨大安全隱患。
如何提升安檢的效率?讓AI融入安檢是解決之道。
“以行業+AI的方式,是最為可靠的一種模式。”李新說。自2003年參與部委課題捕捉到安檢的行業痛點,通過場景應用的深入瞭解發現可利用AI技術輔助解決這類行業需求問題,可研製智慧口岸與智慧機場、交通物流的各種智慧軟硬體,從眾多的線下場景中打造智慧安全生態。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需要巨量資料,更需要巨大算力。十多年前,技術並不成熟,計算力不夠,近年,GPU和很多演算法技術開源,惠益全球,推進了AI科技的進步。
多年來,雖然人工智慧的基礎理論基本穩定,但是它在細分領域工程化落地之路卻是漫長的。這個過程猶如熬中藥,需要慢慢除錯來熟悉目標的每一個特徵。只有通過長期的實踐,才能深刻了解具體應用場景的特殊性。比如,在行李的X光影象中,物品的不規則形狀、顏色、數量以及互相遮擋,極大地增加讀取與分析的難度,從而使得行李的X光影象識別應用只能慢慢推進。因此,多名業內專家認為,相對於物件特徵大致固定的人臉識別,行李的X光影象識別要困難得多。
中雲智慧利用自身在模式識別、大資料、神經網路與深度學習領域多年積累的技術,開發了自主智慧財產權的X光機影象智慧識別核心演算法。同時根據不同的業務場景,通過多次技術迭代,克服了快速提取與分析數百種物品的數千萬個特徵點的難關,建立了幾十類演算法應用模型。正是因為這些長年積累的模型,中雲智慧的智慧識圖服務技術,識別速度只需50毫秒、而一般安檢員至少需要5-6s,從識別率和誤報率而言,AI已經超越普通安檢員水平。可以讓人類安檢員更加輕鬆舒適。因為積累了多年人工智慧等獨特技術優勢和細分領域資料,中雲智慧成為了國內AI視覺技術商業化先導企業。
物檢為核心+軟硬結合,致力建設智慧安全生態
億歐瞭解到,中雲智慧為提升安全和效率,多年來推動智慧安檢,意圖建立資料標準和行業生態。 以X光影象智慧識別演算法為核心,以智慧硬體與雲服務為抓手,落地高鐵、機場、地鐵等智慧城市的細分場景,並開始建設城市級智慧安全雲服務平臺。在行業應用方面,中雲智慧佈局了智慧口岸、智慧機場與交通物流三大應用,開發研究了多種場景下的幾十種產品落地。
李新向億歐說,創業之初,是消費網際網路時代。資料在網上,而產業網際網路,資料在機器裡,產業網際網路的技術落地,光有云計算平臺是遠遠不夠的,客戶不只需要高高在上的雲,更需要解決線下實際的問題。這次AI浪潮,核心能力是深度學習演算法,但演算法是背後的,客戶要的是解決方案。客戶對解決痛點的關注,甚至超越你用什麼酷炫團隊和技術,實用安全為主。這就需要AI創業公司,交付軟硬體整體解決方案,形成業務閉環,更是資料閉環。
在智慧機場、智慧口岸領域,政府和企業使用者對智慧硬體的品質要求很高,資料安全性也很重視,政府資料互聯互通,還需時日,在各應用場景,各系統之間的資料也很難打通。中雲智慧一開始就大處著眼小處著手,以自身微薄的力量,打造一個個場景微生態。李新舉例:“在智慧機場的智慧生態建設上,中雲智慧打造了三十多種產品,從旅客到達機場開始到登機口,從國內區到國際聯檢區,從機坪物聯網監測、到空管大資料,全套有我們自有裝置,可自成資料鏈,同時具有開放資料與接收其他開放資料的能力,逐步建成以資料為核心的智慧生態。”
億歐瞭解到,以智慧機場國內區離港場景為例,中雲智慧研發了中國第一個行李託運機器人。 負責把行李從旅客下車點送到行李安檢點,還能人臉識別,自動列印登機牌,行李條。他們研發的智慧值機臺,自助行李託運系統、智慧安檢閘機、智慧旅檢回筐系統、智慧登機閘機,機場行李系統,早到行李機器人、空管大資料平臺、智慧判圖系統與集中判圖系統等系統集合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的微生態系統。圍繞智慧機場,中雲智慧打造了十幾個場景微生態,這樣,智慧識圖更加無縫地植入機場行李安檢,更好提升過檢效率與人力成本。
結合全產業鏈價值分析,上游以硬體、X光機、其他裝置裝備為主,中雲智慧通過AI賦能,升級行業智慧化,佔據價值鏈的重要環節,同時自研軟體、生產部分核心智慧硬體,下游專注服務優質客群,如政府,機場、京東、順豐、跨境電商園區等核心客群。這種開放且又可以獨立運作的模式,值得創業公司思考及探索。
下一風向口:打破資料孤島,建立行業壁壘
如果技術是實現智慧安檢的一大難題,那麼另一大難題就是打通資料壁壘。 李新告訴億歐,剛開始的時候,他們並沒有這麼大的資料量,精度很難達到客戶要求,更別談商業化落地。而經過多年在實戰當中的積累,中雲智慧現在大概有2億多張違禁品的影象資料,這也成為中雲智慧的一大優勢。
李新還提到,中雲智慧具有多技術、全產業鏈的整合創新,以資料連線能力為基礎,以雲平臺為匯聚,AI為核心,提供各類場景的解決方案,打造智慧硬體+軟體+高階個性化製造+場景+平臺與資料+營銷網路綜合服務。
此外,中雲智慧還具備與政府和行業資料連線的能力,對於打通細分領域的資料孤島有很強的技術優勢。 例如中雲智慧的與海關總署、國家移民局資訊系統,地方電子口岸、中航信與天信達等客戶系統進行結合應用,不斷深耕到各細分領域,提供智慧硬體與高效資料延伸服務,中雲智慧所具有的多種資料連線能力在國內居於前列。
談及BAT業務下沉帶來的影響,李新認為,中雲智慧在智慧安全領域,經過時間和技術的打磨,通過經驗的積累,已經形成了自己的護城河,而BAT業務下沉缺少的是行業資料和對行業應用場景的理解,這是我們與巨頭們優勢互補的合作機會,目前BAT、行業獨角獸、金控集團等也在和我們密切聯絡合作。
得益於中雲智慧的創新技術優勢與安全市場的迅速佔有率,當前,中雲智慧參與80多個跨境口岸園區建設,在該細分領域市場份額第一;成功落地全國十幾個機場專案,為整個機場提供智慧裝備及便利化服務;基於X光機影象違禁品智慧識別演算法的智慧安檢儀已推廣至10個鐵路局,是鐵路系統中唯一提供智慧識別裝置的企業。
把自身做重,下沉到產業,軟硬一體化,佔據更多應用場景,加強資料連線能力,建立智慧安全生態,創造更多客戶價值,中雲智慧探索走出了艱辛而獨特的高速發展之路。
版權宣告
本文來源億歐,經億歐授權釋出,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點選轉載說明,違規轉載法律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