諾獎得主皮薩里德斯:中國網際網路讓農民在家鄉也能提高收入
1月24日,在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由羅漢堂與世界銀行共同舉行的午餐會上,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克里斯托弗·皮薩里德斯(Christopher A. Pissarides)在談到中國網際網路的經驗時表示,網際網路讓農民在家鄉也能提高收入。
他說,多年前我開始研究世界貧困問題的本源,到底是什麼導致了全球貧困現象?是失業麼?那麼是什麼導致了失業呢?
皮薩里德斯最後發現,一切都和市場的可及性有關。現在世界上的貧困地區,都是因為缺乏有效的市場,缺乏普惠的市場,缺乏發展完善的市場。

皮薩里德斯是羅漢堂釋出的《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報告的執筆人之一,對網際網路和數字技術做了廣泛的研究,他認為,網際網路和平臺型經濟,能夠有效打破制約成熟市場發展的阻礙因素。比如在中國,沒有網際網路,農民只能進城打工才能提高收入。而網際網路卻讓他們在自己的家鄉也能獲得同樣的發展機會。而網際網路金融則讓需要資金的人不再需要跑到銀行物理網點就可以幾秒鐘內就獲得服務。
皮薩里德斯說,我很早前就開始的研究還發現,網際網路連線的人們所在地越是相隔遙遠,網上平臺能夠提供的產品和服務就越是多樣化,讓世界變得更加普惠。比如,中國偏遠地區農村的居民可能無法到北京上海這樣大城市裡的購物中心裡買東西,但在網上購物則可買到一模一樣的商品。所以總而言之,一個有效的市場需要儘可能多的參與方,提供普惠的產品和服務,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消除貧困。 在這次午餐會上,阿里巴巴倡議發起的羅漢堂釋出了其成立以來的首份研究成果《數字技術與普惠性增長》,這份報告引起了與會嘉賓的熱議,都對數字技術帶來的普惠價值給予很高評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