輿論口誅筆伐,比特幣一無是處?
比特幣深陷熊市的半年,是重新整理認知的半年,也是重回輿論視野的半年。歷經悲慘的11月,短短十多天就歷經市場浩劫,在傳統媒體看來,比特幣的市場脆弱如斯,圈中人經不起一點風浪,卻能攪動更大的風波,坐實泡沫無疑。
前有央視、新華社,今有證券時報,在幣圈淪陷的這些日子裡,傳統財經媒體不吝筆墨,紛紛將“騙局”、“資金遊戲”等帽子戴在數字貨幣頭上,在他們看來,比特幣可能連泡沫都算不上。
對於11月的動盪,傳統輿論認為,以比特幣為首的加密貨幣近期暴跌,是前期的投機炒作,將比特幣等虛擬幣推向泡沫頂端的結果。目前比特幣處於熊市當中,沒有根本性的利好仍無法支撐現有價格。比特幣本身是無法產生收益的,如果沒有接棒者,存量市場的拋售將是一個持續性的行為,也就是說比特幣的價格還會繼續下行,且遠未到底。
傳統媒體的觀點,還認為,比特幣等加密貨幣連泡沫都算不上,因為它們不過是一串毫無實際意義的數字程式碼,不會產生任何實質價值,投資者買進只是希望下一個接盤俠會付出更高的成本,所謂的收益主要來自於買賣價差,而這不過是財富轉移的龐氏騙局而已,因為這場投機遊戲需要不斷有人接棒才能繼續玩下去,一旦投資者信心崩塌止步入場,遊戲就將難以為繼,一切加密貨幣都會迴歸其原本價值:零。
這似曾相似的感覺,用詞與13、14年的報道無異,至今的2018年比特幣依然有著自我修復能力,出現回暖跡象,在技術方面也有很大進步,並且不斷進化著。
儘管近期比特幣的價格不斷下調,礦池也有部分關機,但資本的迴圈仍在進行。交易所的流量雖受不少波及,但交易的市場信心仍在,以OKCEC為例,仍保持統計網站的前70,實屬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