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訊第三次組織進化 馬化騰早就暗示端倪?
網際網路是個變化很快的行業,競爭非常激烈。12年來,我最深刻的體會是,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我們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終擔心某個疏漏隨時會給我們致命一擊,始終擔心使用者會拋棄我們。——馬化騰
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成功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演化出來的。——劉熾平

中秋臨近,中國的網際網路江湖也未止歇。騰訊,這隻市值高達3萬億的企鵝,正在醞釀新一輪架構調整,引發了各方猜想。
具體方案尚未公佈,但根據多個層面釋放的訊息,系列調整將大刀闊斧:在To C端積累多年的騰訊,將進一步拓張深化,重點佈局To B(business)和To G(government)業務。
這意味著20歲的騰訊將自我演化出新的To B基因:通過連線人與人、連線人與物,甚至連線一切,把大資料、AI、雲端計算等能力輸送到B端和G端,最終服務到C端。
市場推測,為了優化To B端的企業服務,騰訊雲或將獨立成事業群,增強提升其對騰訊資源優勢的集合和對其他事業群的業務支撐。
騰訊表示對此不予置評。比起外界的喧囂,很多在騰訊多年的老員工面對即將到來的變化則淡然許多。“騰訊每7年就有一次大的組織架構調整,這已經是第3次了。”
每隔7年騰訊組織進化一次
2005年,騰訊就經歷了第一次調整組織架構。
當時的騰訊還是個三四千人的小公司。早於1999年就加盟騰訊的吳宵光,騰訊眾創空間創業營導師吳宵光就回憶,當時的騰訊已完成了多元化佈局,有無線業務、網際網路增值業務、遊戲、媒體等。CEO分身乏力,沒有精力再管理每一個業務,協調成本也上升,有時還會出現產品部門和研發部門相互不買賬的情況。
騰訊開始了第一次大刀闊斧的調整:開始了BU化(Business Unit),即向“事業部制”進化,以產品為導向,將業務系統化,把研發、產品都納入,由事業部的EVP來負責整個業務,相當每個業務都添了個有力的CEO。
到了2012年,移動網際網路浪潮到來。手機QQ的訊息數第一次超過了QQ,騰訊又快速轉向了全BU的無線化。“2012年前,可能只有一個部門在做無線,到了2012年,各個部門的人員都醒悟過來,往無線上扎,完成了騰訊第二次轉身。”
原有的組織架構隨之迭代。馬化騰當時就提出:團隊規模變大後,很容易會滋生出一些大企業毛病。“如何能夠克服大企業病,打造一個世界級的網際網路企業?”
騰訊為此將業系統升級為事業群制,重新劃分出企業發展事業群(CDG)、互動娛樂事業群(IEG)等7個事業群,以更好地應對使用者的新需求,以及新技術、新業務模式的挑戰。
將近7年過去,當年三四千人的騰訊員工人數已經超過了4萬。大資料、雲端計算、AI等新技術紛紛落地,悄然影響著中國網際網路的走向,騰訊也開始醞釀新一輪的架構調整。
馬化騰去年就暗示轉型端倪
這個坐擁著微信10億活躍使用者,總市值超過3萬億的網際網路巨頭,危機感從未消失。
今年8月,馬化騰在接受人民日報採訪時就坦言:中國的網際網路行業升級迭代加速,騰訊從來沒有哪一天可以高枕無憂。“我們每天都如履薄冰,始終擔心某個疏漏隨時會給我們致命一擊,始終擔心使用者會拋棄我們。”
他多次在內部的公開信和接受媒體採訪時強調:“擁抱變革,迎接未來”。
此次引發各方外界猜想的第三次組織架構調整,在去年就釋放了訊號。
2107年12月,馬化騰在員工大會上表態要進行架構調整,“在管理方面,我們面臨最大的問題是內部的組織架構,現在的騰訊需要更多 To B的能力,要在組織架構上進行從內到外系統性的梳理。”
很快,他在《給合作伙伴公開信》中,23次提到了“雲”,將騰訊雲定調為騰訊優勢能力的集合平臺,暗示騰訊戰略轉型的端倪。一向內斂低調,以產品經理自稱的馬雲騰也多次亮相在騰訊與政企合作的釋出會中。
與高層相呼應,騰訊內部員工也在期待變革。
有騰訊QQ的老員工就笑談:“我們已經看慣了各種大場面,再來也不怕”。
20年來,騰訊在網際網路領域一路快跑,自我進化:微信初長時,QQ將所有流量都集中導向了微信,被戲稱為“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卻成就中國網際網路另一個殿堂級的社交產品。但到了今天,QQ並未消亡,吸引了更年輕的90後、00後群體,仍有7.8億的活躍使用者。
3Q大戰後,有自我反思精神的騰訊建立了更加開放的網際網路生態,自我犧牲:電商併入了京東,搜尋給了搜狗,以“生態共贏”的理念投資新的專案,入股而不控股。
幾次大的調整之後,騰訊人已將之視為常態,“我們甚至希望騰訊能跑得再快一點。”
鵝廠To 不To B是個問題?
在馬化騰釋放出架構調整的訊號後,騰訊內網就掀起了熱烈的討論:多年來,根基在To C端的騰訊以產品為導向,倡導賽馬機制,鼓勵各部門相互競爭和創新,也因此誕生了微信、王者榮耀這些頂級的網際網路產品,將騰訊的發展帶上新的臺階。
到現在,要進入To B、To G這些領域,則開始考驗鬥志、紀律和領導者戰略眼光的系統工程。騰訊必將根據雲時代的特點,調整新的組織架構。比如,進一步打通甚至消解部門之間的壁壘,協同作戰,集合原來分散在各個部門的客戶資料等資源。這樣也將更好的激發騰訊的大集團優勢。
熟悉研究騰訊產品的自媒體就指出,多年來鞏固了騰訊產品優勢的“賽馬機制”將面臨重大迭代。
這意味著騰訊將開始新一輪的進化。
媒體報道,騰訊總裁劉熾平直言:“很多人說我們只有To C的基因,沒有To B的基因,我是不相信這個說法的,你看進化中的成功物種,不是一開始就有那種基因,都是演化出來的。”
有犀利的媒體人就發現,市場多聚焦騰訊的To C端業務,但騰訊2018年的第二季財報顯示,今年騰訊“其他業務”(支付及雲服務)收入同比增長81%至174.96億元,首次超過了社交網路。騰訊的To B端正在成長。
這一輪演化,騰訊將如何改變,進而改變中國網際網路現有格局?整個中國網際網路都在觀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