孵化夢想的中關村投資人
2018年8月3日,中關村西區。資料圖片/朱駿 攝
投資人鄧鋒。受訪者供圖
投資人米磊。受訪者供圖
如今的中關村,曾經人頭攢動的“電子大賣場”悄然退場,這裡已轉型為創新企業孵化器、風險投資的路演場。
“我們不一定要投很多企業、賺很多錢,關鍵是有沒有投出過一個改變世界的企業。”投資人鄧鋒說。他是北極光創投的創始人,也是風險投資人。他和他的投資團隊目前已在中國投資了200多家企業。
投資人米磊的想法相似,他主張投資先看有沒有科技價值和社會價值,如果不符合他的標準,掙再多錢也不幹。
有資料顯示,在中關村示範區,有2萬多名天使投資人,1490多家知名創業投資機構,200多家創新型孵化器,助力高新科技企業快速成長。
他們在中關村“孵化夢想”。
不知疲倦的投資人
從華貿中心的落地窗看下去,是北京的商務中心區,這裡聚集了京城的商界精英。搬離清華科技園後,北極光創投的新辦公室就在這裡。1200平方米的空間被分隔成不同空間,設計極簡。
2004年,鄧鋒以42億美元賣掉了自己在美國的創業公司NetScreen,於2005年帶著妻兒悄然回國,在清華科技園科技大廈做起了風險投資,取名“北極光”。
倘若不出差,鄧鋒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會議室裡度過的。從一間會議室出來直奔另一間會議室,投決會、內部會、股東會……他的行程表經常被各種會議填滿。8月29日中午見面時,他剛面見完一個創業者。鄧鋒身材高大,深色襯衣搭配西裝褲子,一身“商務範兒”的打扮。
“這個專案需要改進,還有繼續創新的空間,我們下次再談。”他送客戶走出會議室,邊走邊說。在會上,他們討論了智慧寵物的專案,鄧鋒對此很感興趣,聊得意猶未盡。“有可能十年之後,你家裡的寵物變成了智慧電子產品,能根據人說話的聲音大小,語音語調,知道你高興還是不高興。”這位55歲的資深投資人聲音洪亮,笑起來會露出八顆牙齒,眼睛眯成兩道月牙。
在北極光的同事們眼中,鄧鋒是個不知疲倦的人。從早到晚,他穿梭於各種專案之中,隨時保持亢奮的狀態。
2012年,北極光的投資已經十分穩定,每年新增投資專案在15-20個之間。
就在這一年底,科研人員出身的米磊和另外兩名創始人一起,依託西安光機所,創立了國內第一個硬科技投資孵化平臺“中科創星”,發起國內第一個硬科技天使基金,也是迄今為止國內屈指可數的幾家做科技成果轉化的投資機構。
米磊原是西安光機所的光學博士,從事科研工作近十年,在西安光機所從事產業化工作,生活安逸而穩定。在金融背景居多的投資人圈子裡,米磊是個異類。用同事的話說,他是標準的“理科男”,格子襯衣和牛仔褲的“標準配置”,一個雙肩包走遍全國。
成為中科創星的創始合夥人之後,米磊的生活也像加了速的陀螺。他的行程表開始越來越滿,每天面見不同的創業者,時常要西安、北京兩邊跑。“有一次他的行程表安排週一、三、五在北京,二四在西安,外人都無法理解他是怎麼做到的。”中科創星的專案總監嚴峻說。
“不追風口”的鄧鋒
有人將投資圈比做江湖,在這個江湖中,有人能扭轉乾坤,有人卻隨波逐流。“這些能扭轉乾坤的,必然是內功深厚的。”中科創星的專案總監嚴峻說。
投資人的內功指的是行業的專業知識。“什麼人該去做投資?我認為是那些對行業理解很深的人,尤其是早期的投資,只有行家才能看到這個專案未來有沒有發展,前景在哪。”鄧鋒說。
1985年,鄧鋒在清華攻讀電子工程系研究生的時候,就通過自己的專業知識挖到了第一桶金,成為中關村的第一代創業者。
從最初的維修電子元件開始,鄧鋒成了時髦的“科技個體戶”。鄧鋒一個月能賺將近一萬塊錢。同學們送他個綽號:“清華首富”。
當時的中關村雖然還談不上高科技,但它教會了鄧鋒一樣很有用的東西——商業性思維。這種思考方式,在他後來的創業和投資中都有不小的幫助。“先得有產品思維,什麼樣的產品適合使用者的需求,使用者的痛點在哪?賣給誰?他為什麼買?願意出多少錢買?這些都是商業思維。”
後來,鄧鋒到美國求學,在矽谷創立了NetScreen技術公司,四年後,NetScreen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2004年,他的公司被另一家大型網際網路公司看中,以42億美元的價格收購,曾經的“清華首富”一躍成為“矽谷最有錢的華人企業家”。
賣掉NetScreen之後,鄧鋒回國,做起了投資。“從第一天做VC(風險投資),我就覺得我們是通過成就別人來成就自己,這個定位要非常清楚。企業家不是給你打工,你也不是他的老師,你是通過成就這些企業家來成就自己。”鄧鋒在一次講座中提到。
追溯創業投資的起源,這是一種發源於美國的投資方式。20世紀90年代初,創業投資作為舶來品登陸中國內地。《中國創投簡史》一書中提到,熊曉鴿1992年初剛回國發展的時候,國內很多人還不知道什麼是風投。那時也有很多人要創業,尤其是理工科的同學,但是不知道到哪裡去找錢。
中國的創業投資者以及私募股權投資者的活躍伴隨著網際網路公司的誕生。1998年至1999年中國第一批最重要的網際網路公司全部誕生,雷軍、丁磊、馬雲等如今譽滿全球的網際網路巨頭,都是從那時起步。
熊曉鴿在書的序言中說,十多年前,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主要靠模仿國外的商業模式,投資人過去看專案、投專案可以參考國外的公司;但現在很多商業模式已經和國外幾乎同步,甚至有了獨有創新,投資人沒有可參照的公司了,就要賭這個商業模式能否做得出來。
2012年,中關村創業投資和股權投資基金協會正式成立,協會聚集了多家知名創業投資機構和投資人,如清控銀杏創投、中科院創投、清科集團等,投資的多個專案如氣味圖書館、愛康國賓、美團網等如今已經成為大家熟知的大品牌。
北極光創投也是協會的一員。從中關村走出來的鄧鋒,已經成為中關村企業家的代表人物。
鄧鋒擅長的投資領域主要集中在TMT、先進技術和醫療健康。比如研發晶片的展訊通訊、兆易創新、物聯網技術服務公司升哲科技Sensoro、腫瘤基因檢測的燃石醫學等,也投資了美團網、VIPKID、每日優鮮便利購這種市場中具有商業模式創新和技術的公司。
在他看來,投資風口每年都有變化,但不變的是消費升級大方向,更深入的是團隊、創新以及核心競爭力。
鄧鋒有個“三不投原則”:一是資產太重的公司,沒有特色的創新不投;二是不懂的不投;三是創始人有巨大道德風險的不投。
“所以大家都在追風口,萬一這是個好案子,我沒投進去,就會覺得虧了。”鄧鋒說,“這也是中國投資人面臨的普遍問題。”
這些年,鄧鋒被問過無數次“風口是什麼”。“我問他專案好壞,他說誰誰誰打算投這個專案,哪個一線投資人看中了這個專案。但有人投資不能成為專案好壞的評判標準,還是要看市場的未來前景。”
鄧鋒看重的是大方向。他曾在採訪中提到,北極光一直在投資晶片,因為從2008年以來,中國進口額最大的就是晶片,每年進口額都在2000億美元以上,比原油進口還要多一倍。“美國風險投資都不投晶片了,我們還在投,為什麼?因為有這麼大一個市場,這就是大方向。”
這個專案投不投,取決於最後帶來的回報有多大,還要看對社會的價值。對於投資,鄧鋒一直堅持這種觀念。
“硬科技”概念第一人米磊
和鄧鋒不同,米磊看中的專案都很“冷門”。
在西安光機所工作時,米磊曾是一個標準的超級奶爸,為了養好孩子而飽覽育兒書籍。
2012年,他因為女兒扎針找不到血管一事受到啟發,利用光學知識,和同事研發出一款“投影式紅外血管顯像儀”。這臺儀器具備全球首創可同時識別血管位置和深度的功能,只要把手放在儀器下面,就能清晰地照出血管的分佈。
產品出來之後大受好評,不但能幫助孩子、老人這些不好找血管的人扎針,還有很多其他的應用。2014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醫療隊前往非洲賴比瑞亞抗擊埃博拉疫情時帶了兩臺血管顯影儀,在治療過程中起到了很大作用。
血管成像儀的成功給了米磊很大啟發。“如果有一支專門的基金支援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室裡的成果就都能派上用場了。”在西安光機所的支援下,“中科創星”應運而生。
中科創星的第一個投資專案是光纖陀螺。這是一個軍民融合的專案,應用在飛機、航船上,就能實現自主導航,也能用在大炮、導彈上。
他主張投資先看有沒有科技價值和社會價值,如果不符合他的標準,掙再多錢也不幹。 “要對科技理解非常深,才能對它的未來前景有信心,要有能力預測五年到十年之後世界是什麼樣的,才能做好科技投資。”米磊說。
有人稱米磊是“硬科技”概念的第一人。硬科技的概念,是米磊在2010年率先提出的。在2016年“十二五”科技創新成就展上,他解釋硬科技:“是需要五到十年長期積累的、具有非常高門檻的技術,是難以被複制和山寨的技術。”
在業界看來,他和他的中科創星團隊似乎有些與眾不同。這支投資隊伍絕大多數成員從事過科研工作或有技術背景,這也是米磊在組建團隊時提出的基本要求。“科研人員的思路和其他行業不太一樣,所以投資人必須要懂科研的過程,才能真正地懂科學家,和他們有共同語言,還要能夠看得懂硬科技。”米磊解釋。
“硬科技來不得半點投機取巧,只有胸懷精益求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才能取得關鍵技術的突破,研發出過硬的科技。這就是硬科技的精神。”米磊說。
米磊的“硬科技”理念也成為中關村的主打概念。2016年,一條全長380米、主打“硬科技”孵化的中關村“智造大街”橫空出世,這條北起雙清路、南至成府路的街區,周邊環繞著北大、清華、北航、中科院等高校院所,成為北京高階人才聚集的核心區,也是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米磊和中科創星在北京的第一站就在這裡。2016年6月,北京中科創星科技有限公司入駐中關村智造大街,幫助高精尖科技實現產業化。
科技成果產業化至今仍面臨著一個很大的問題。米磊舉例稱:“科技成果分兩種,一種是青蘋果,一種是紅蘋果。紅蘋果熟了可以直接摘,這時候很多投資機構就找來了。可實際上90%多的科技成果還處於青蘋果階段,青蘋果想要成熟,需要有人不斷澆水,陪它成長,才能變成符合投資機構要求的產品。但幫助青蘋果成熟的活兒沒人願意幹。”
研究員出身的米磊和中科創星主動承擔了澆灌青蘋果的任務。一個科研專案實現成果轉化需要很多步驟,從初期給專案選市場方向,產品定位,搭建團隊到法律、人力、智慧財產權、專案申報、創業培訓等提供全方位的專業服務,有些專案需要很多耐心才能看到成果。“這個階段,幹得都是‘賠本賺吆喝’的事情。”中科創星的專案總監嚴峻開玩笑說。
落地中關村後,中科創星先後拿到了中關村管委會給予的“中關村創新型孵化器”、“中關村硬科技孵化平臺”等支援。近兩年拿到了北京各級部門數百萬的資金支援。“這些認可和支援,對於一般的投資機構可能不算什麼,但對於我們這個初創公司,還是很重要的。”嚴峻說。
【群像名片】
投資人
創業始於創新,成於金融。中關村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其發展離不開一個重要角色——投資人。資料顯示,活躍在中關村的天使投資人佔全國的80%,披露的創業投資案例和金額更是佔到全國三分之一左右。在這裡,由過萬名投資人共同構建的投資環境,被看作是創業生態系統中的“腐殖層”,為企業提供了最廣闊也最肥沃的土壤。
同題問答
●你眼中的中關村是什麼樣子?
鄧鋒:創新和包容。
米磊:敢為天下先。我覺得中關村實際上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的發源地。
●這些年,中關村最大的變化是什麼?
鄧鋒:我覺得現在的中關村,已經從地理上的概念轉變為一個虛擬的概念,它不僅是一個地標,更是創新科技的代名詞。
米磊:這幾年,中關村越來越關注科技創新,過去五年到十年,其實中關村的企業以模式創新為主,這幾年,真正的硬科技創新崛起,中關村的科技創新迴歸本源了。
●對於中關村未來的發展,你有什麼寄語?
鄧鋒:希望未來的中關村出現越來越多長期屹立的高科技領域公司和能夠對中國科技發展有很大影響力的公司。
米磊:希望未來中科院和高校的科研成果在中關村更多地被轉化出來,希望中關村能夠真正驅動整個經濟的發展,給北京乃至全國起到引領性示範作用,真正成為中國創新的源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