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T為什麼是這樣的BAT?談網際網路公司的基因論
很多人都說網際網路公司有相應基因,一類基因就只能做好一類事。
百度擅長技術
阿里擅長運營
騰訊擅長產品
但這是因為這些公司原本有這些基因,才做成了這樣的公司;還是因為做成了這樣的公司,才塑造了這樣的基因呢?
在我看來,是後者。

百度主要做搜尋引擎,使用者需求比較明確,其關鍵在於技術,而非產品與運營。因此,百度沿著這個路徑發展,最終成了一個注重技術的公司。也因此,在使用者體驗盛行的移動網際網路時代,百度顯得有些水土不服,但在「人工智慧」這一關鍵技術上,百度又領先世界。
阿里主要做商品與金融,這兩個領域是人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自古就有,也因此有比較成熟的方法論。所以,需求也比較明確,而技術並非最關鍵,反而如何去運營出這樣一個龐大的系統才是核心,於是你會看到阿里巴巴的各種營銷活動比如雙十一,在各種運營領域中,都獨領風騷。
騰訊主要做社交和遊戲,而這兩個領域屬於飛速變化的領域,因此需要一線的產品經理們不斷髮掘使用者需求,不斷去滿足使用者需求,產品也得隨著使用者需求不斷做改變,而這種改變一旦落後,就會導致錯失良機,甚至帶來毀滅性打擊。正是因此,騰訊是一個更注重產品的公司。
所以,在我們看來:是因為BAT做成了各自的產品,因此形成了一定的思維慣性,逐漸形成了路徑依賴。
這和人也一樣,我們養成一個習慣之後,也很難做出改變。因此技術為王的百度至今還是技術為王,運營強大的阿里至今還是主要依賴強大的戰略前瞻,而騰訊至今還是那個注重社交和遊戲的騰訊。
但他們能否做出改變呢?或許也可以,但一定千難萬難。
所以阿里通過各種收購投資拿下了新浪微博這一社交重地,又通過釘釘在社交領域突圍,而阿里雲的技術實力也讓人驚訝,所以阿里倒有了改變的樣子,而多數公司,還是很難改變自己原有的習慣。
這就是網際網路公司基因論的真相,其實和生活常識相符,習慣了,自然難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