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個人捐款高達$210億的Wipro老闆,大多數印度富豪都很吝嗇?
本文共計:2981字,24圖
閱讀預計:7分鐘
Bill Gates, Azim Premji , Melinda Gates 和 WarrenBuffet 在德里的一場新聞釋出會上 @ GETTY IMAGES
但使他更為引人注目的是:不像比爾蓋茲和巴菲特,Premji 先生還沒有成為全球最富有的前五位,他在Bloomberg 的全球億萬富翁排名中名列第51,但是在慈善業,人們卻並不驚訝於他的最新表現。
印度領先的公益慈善戰略機構 Dasra 的聯合創始人 Deval Sanghavi 表示:“這對 Premji 先生來說很平常,因為他已經成為印度、甚至是整個大陸最慷慨的捐款者有一段時間了。”
“The Giving Pledge”是由比爾蓋茨和巴菲特共同發起的一項倡議,呼籲全球最富有的個人為公益慈善事業捐獻一半的個人財富。
Mark Zuckerberg 與 Priscilla Chan 夫婦於2010年加入 The Giving Pledge
Premji 和其他許多天才一樣任性,在1966年21歲時從斯坦福輟學,加入了他父親於1945年創立的 Wirpo 公司。他之後回到學校並於2000年完成了學業。
在他的領導下,Wipro 從一個生產植物油的工廠成長為印度最大、最成功的IT服務商之一。
@ Azim Premji Foundation
根據一篇新聞報道:當 Premji 先生得知他的簽署承諾已經上了頭條、並引起社交媒體的熱議時,他甚至問記者“這有什麼好大驚小怪的”。
Premji 先生在印度的公益慈善事業中當然也不是完全孤獨。IT界億萬富翁、Infosys聯合創始人 Nandan和 Rohini Nilekani夫婦也承諾將奉獻50%的個人財富;
Kiran Mazumdar-Shaw 於2015年加入The Giving Pledge
還有許多其他印度富豪家庭資助了醫院、學校、社群食堂、藝術和科學研究事業。他們所有人都像 Premji 先生一樣,承諾捐助大筆他們自身獲得的個人財產。
TATA TRUSTS,其資產來源於Tata家族的私人財產和這個印度規模最大和最老牌集團之一的利潤,已經好幾十年來位居印度最大的公益慈善來源,直到最近才被 Premji 先生的基金會超越。
Tata Trusts 自1892年的發展歷程 @ TATA TRUSTS
根據由 Dasra 和 Bain & Company 共同釋出的最新印度慈善報告,在2018財年中,Premji 先生的捐款在印度超高淨值並且捐獻超過140萬美金的個人捐款總額中佔到了80%。
Sanghavi 先生表示:印度的慈善捐款確實在增長,私人慈善捐款總額在2014到2018年間平均每年增長15%。
但是,如果去掉 Azim Premji 基金會佔大額私人捐贈80%的額度,則印度超高淨值個人的捐款總額其實平均每年遞減4%!(下圖紅色部分)
“他們(指那些富豪)不希望成為“雷達目標”或成為“被要更多錢的物件”。”
此外,她相信另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印度許多家庭的財富積累只有一代,所以很多新興富豪還沒有足夠的安全感去大量捐獻私人財產。
不過,Srinath 也提醒:由於目前還沒有任何統一口徑來追蹤印度的慈善捐款,所以,這些資料可能無法完全反映真實狀況,還無法對印度的慈善事業下任何確定性的定論。
印度的稅務法律很複雜,也沒有多少對慈善捐款的鼓勵政策。所以,類似於 Dasra 報告的資料來源很多樣,從政府官方資料到第三方追蹤資料都有。
慈善 VS 公益
@ dasra
根據這一標準,印度富豪或許是“慈善”的,但他們中間還可以有更多人真正“系統性地投身”公益事業。
比如,一個改善衛生條件的公益專案可以用捐款來建造廁所、僱傭更多員工甚至是為提高工作效率而購買一臺電腦或其他工作裝置。
但大多數捐獻者會設定具體的資金用途,用另一句話說,他們會堅持用這些錢來建造廁所,因為這是最能看出投資成效的方法。
Premji Foundation 基金會與政府合作的學校 @ Getty Images
Srinath 女士笑著調侃:“教育對於印度公益就像板球對於印度體育。”
不過,現在的印度公益終於越來越多樣化了:除了教育,捐款者們還積極涉獵公共衛生、心理健康、科學研究等各個領域。
其實,影響印度富豪捐款的最大挑戰來自“行為”與“動機”的差異。一些億萬富翁就是比其他一些人更願意捐出他們的財富。
Sanghavi 先生透露,他聽說過好幾位印度公益慈善家,包括 Nilekanis,表示他們只是其自身財產的“受託管理人”,而他們的財產屬於更大的社會。也就是說,他們相信:“把自己的財富回饋給予這個世界”是他們的義務。
@ Azim Premji Foundation
同時,Premji 先生也深深地受到甘地“將個人財產的一部分視為社會託管財富”的託管制理念 “Trusteeship”的影響。
本文為印度通編輯部原創作品,任何自媒體及個人均不可以以任何形式轉載(包括註明出處),免費平臺欲獲得轉載許可必須獲得作者本人或者“印度通”平臺授權。任何將本文擷取任何段落用於商業推廣或者宣傳的行徑均為嚴重的侵權違法行為,均按侵權處理,追究法律責任。
LEARN MORE
【往期精選】
· 竺道
關注印度商業和投資動態
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我們


微訊號:zd_review